小儿腹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疾病,长期以来危害着人类尤其是小儿的健康。在我国,腹泻发病率在小儿常见多发病中列第二位。据有关资料分析,5岁以下儿童腹泻病的年发病率为201%,其中死亡率为0.51%。因此小儿腹泻是我国儿童重点防治的疾病之一。
一、病因
(一)内在因素
1.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1)胃酸和消化酶分泌少且酶活性低;(2)生长发育迅速,所需营养物质多;(3)水代谢旺盛而对缺水耐受力差;(4)肠壁结构较薄,容易发生过敏和感染。
2.消化系统防御功能较差:(1)胃酸低,胃排空快,对细菌杀灭能力较弱;(2)免疫功能不完善,容易发生细菌和病毒感染;(3)正常肠道菌不健全或抗生素致菌群失调;(4)人工喂养儿,其防御功能更差。
(二)感染因素
1.肠道内感染:(1)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肠道病毒等;(2)细菌感染,最多见的是大肠杆菌和空肠弯曲菌感染;(3)原虫感染;(4)真菌感染。
2.肠道外感染:如肺炎、中耳炎等。
(三)非感染因素
1.饮食(食饵性)喂养不当是引起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多见于人工喂养儿。
2.吸收不良,如乳糖不耐受症、糖原性腹泻、原发性肠吸收不良等。
3.过敏性腹泻,如牛奶蛋白过敏。
4.其他,如气候突变、精神因素等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致腹泻。
二、发病机制
(一)渗透性腹泻
腹腔内存在大量不能吸收的具有渗透活性的物质:(1)摄入吸收不良性溶质,如盐类泻药;(2)摄入不易消化的食物:如乳糖酶缺乏者进食乳糖后;(3)黏膜转运机制失效,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者,吸收不良性溶质可引起肠腔内渗透压升高,导致水积聚在肠腔,引起腹泻。
(二)分泌性腹泻
指肠道分泌过多,超过肠道吸收能力时产生的腹泻。引起分泌增加的因素有:(1)细菌产生耐热、不耐热肠毒素;(2)内源性活性肽和促肠分泌的物质;(3)内源性或外源性导泻物质;(4)引流障碍和交换机制缺陷。
(三)渗出性腹泻
1.感染性腹泻:(1)病原体吸附在肠黏膜表面,通过产生毒素引起肠黏膜上皮细胞坏死;(2)病原体侵入黏膜并产生毒素,共同引起肠黏膜变性、坏死;(3)炎性细胞释放炎性介质。
2.非感染性腹泻,指非感染因素引起肠黏膜损害、渗出。
(四)肠道运动功能异常腹泻
肠道排空加速,吸收不全引起的腹泻。, 百拇医药
一、病因
(一)内在因素
1.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1)胃酸和消化酶分泌少且酶活性低;(2)生长发育迅速,所需营养物质多;(3)水代谢旺盛而对缺水耐受力差;(4)肠壁结构较薄,容易发生过敏和感染。
2.消化系统防御功能较差:(1)胃酸低,胃排空快,对细菌杀灭能力较弱;(2)免疫功能不完善,容易发生细菌和病毒感染;(3)正常肠道菌不健全或抗生素致菌群失调;(4)人工喂养儿,其防御功能更差。
(二)感染因素
1.肠道内感染:(1)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肠道病毒等;(2)细菌感染,最多见的是大肠杆菌和空肠弯曲菌感染;(3)原虫感染;(4)真菌感染。
2.肠道外感染:如肺炎、中耳炎等。
(三)非感染因素
1.饮食(食饵性)喂养不当是引起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多见于人工喂养儿。
2.吸收不良,如乳糖不耐受症、糖原性腹泻、原发性肠吸收不良等。
3.过敏性腹泻,如牛奶蛋白过敏。
4.其他,如气候突变、精神因素等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致腹泻。
二、发病机制
(一)渗透性腹泻
腹腔内存在大量不能吸收的具有渗透活性的物质:(1)摄入吸收不良性溶质,如盐类泻药;(2)摄入不易消化的食物:如乳糖酶缺乏者进食乳糖后;(3)黏膜转运机制失效,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者,吸收不良性溶质可引起肠腔内渗透压升高,导致水积聚在肠腔,引起腹泻。
(二)分泌性腹泻
指肠道分泌过多,超过肠道吸收能力时产生的腹泻。引起分泌增加的因素有:(1)细菌产生耐热、不耐热肠毒素;(2)内源性活性肽和促肠分泌的物质;(3)内源性或外源性导泻物质;(4)引流障碍和交换机制缺陷。
(三)渗出性腹泻
1.感染性腹泻:(1)病原体吸附在肠黏膜表面,通过产生毒素引起肠黏膜上皮细胞坏死;(2)病原体侵入黏膜并产生毒素,共同引起肠黏膜变性、坏死;(3)炎性细胞释放炎性介质。
2.非感染性腹泻,指非感染因素引起肠黏膜损害、渗出。
(四)肠道运动功能异常腹泻
肠道排空加速,吸收不全引起的腹泻。,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