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药注意先煎与后煎:论古人的煎药法(二)
张瑞贤 杨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先煎
现代认为,先煎主要应用于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有些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需久煎祛除毒性。而在古代似乎并不是这样。在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就有先煎的要求,如麻黄、葛根、茯苓、栀子、生姜、蜀漆、大黄、瓜蒌、肥大枣、茵陈、芍药、苇茎、厚朴、枳实等皆有“先煮”的方剂。
明·陶华就在《伤寒六书》中根据《伤寒杂病论》的先煎用法,曾提出主病之药先煎的观点,以后徐春圃的《古今医统大全》、李梴的《医学入门》、缪希雍的《炮炙大法》都有类似提法,并列出具体药味,如下表。
缪希雍认为:“凡煎汤剂,必先以主治之为君药先煮数沸,然后下余药……凡诸治剂,必有主治为君之药,俱宜先煎,则效自奏也。”清代名医徐大椿指出煎药时间的顺序各有不同:“煎药之法各殊:有先煎主药一味,后入余药者,有先煎众味,后煎一味者,有用一味煎汤以煎药者;有先分煎,后并煎者……”这时已并不完全主张主治之君药先煎了。
后煎
后煎又称后下,现代主要用于一般气味芳香的药物,此外还有一些药物为不破坏其有效成分也应后煎,如钩藤、大黄、番泻叶等。
在《伤寒杂病论》中不用后煎后下等词汇,而是在先煎各种药物之后再煎余下的一味药。如桂枝人参汤由桂枝、甘草、白术、人参、干姜等五味药物组成,《伤寒论》中的煎法是“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肉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显然,用现在的说法应该是桂枝后下了。再如大承气汤,由大黄、厚朴、枳实、芒硝等四味组成,煎煮方法为“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大黄后下,芒硝更后下。对于《伤寒论》先煎后下的意义,石寿棠是这样分析的:“至于煎法……或先煎以厚其汁,或后煎以取其气,或先煎取其味厚而缓行,或后煎取其气薄而先至(如大承气汤,先煎大黄、枳实、厚朴,后下芒硝是也)。”
徐大椿对煎药法极为重视,他指出:“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夫烹饪禽鱼羊豕,失其调度,尚能损人,况药专以之治病,而可不讲乎?”煎药的先煎后下,体现的是煎药时间长短,“大者发散之药,及芳香之药,不宜多煎,取其生而疏荡;补益滋腻之药,宜多煎,取其熟而停蓄。”只有正确掌握煎药方法,才能保证临床的疗效。否则“方药虽中病,而煎法失度,其药必无效。盖病家之常服药者,或尚能依法为之;其粗鲁贫苦之家,安能如法制度,所以病难愈也。若今之医者,亦不能知之矣,况病家乎?”, 百拇医药
先煎
现代认为,先煎主要应用于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有些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需久煎祛除毒性。而在古代似乎并不是这样。在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就有先煎的要求,如麻黄、葛根、茯苓、栀子、生姜、蜀漆、大黄、瓜蒌、肥大枣、茵陈、芍药、苇茎、厚朴、枳实等皆有“先煮”的方剂。
明·陶华就在《伤寒六书》中根据《伤寒杂病论》的先煎用法,曾提出主病之药先煎的观点,以后徐春圃的《古今医统大全》、李梴的《医学入门》、缪希雍的《炮炙大法》都有类似提法,并列出具体药味,如下表。
缪希雍认为:“凡煎汤剂,必先以主治之为君药先煮数沸,然后下余药……凡诸治剂,必有主治为君之药,俱宜先煎,则效自奏也。”清代名医徐大椿指出煎药时间的顺序各有不同:“煎药之法各殊:有先煎主药一味,后入余药者,有先煎众味,后煎一味者,有用一味煎汤以煎药者;有先分煎,后并煎者……”这时已并不完全主张主治之君药先煎了。
后煎
后煎又称后下,现代主要用于一般气味芳香的药物,此外还有一些药物为不破坏其有效成分也应后煎,如钩藤、大黄、番泻叶等。
在《伤寒杂病论》中不用后煎后下等词汇,而是在先煎各种药物之后再煎余下的一味药。如桂枝人参汤由桂枝、甘草、白术、人参、干姜等五味药物组成,《伤寒论》中的煎法是“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肉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显然,用现在的说法应该是桂枝后下了。再如大承气汤,由大黄、厚朴、枳实、芒硝等四味组成,煎煮方法为“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大黄后下,芒硝更后下。对于《伤寒论》先煎后下的意义,石寿棠是这样分析的:“至于煎法……或先煎以厚其汁,或后煎以取其气,或先煎取其味厚而缓行,或后煎取其气薄而先至(如大承气汤,先煎大黄、枳实、厚朴,后下芒硝是也)。”
徐大椿对煎药法极为重视,他指出:“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夫烹饪禽鱼羊豕,失其调度,尚能损人,况药专以之治病,而可不讲乎?”煎药的先煎后下,体现的是煎药时间长短,“大者发散之药,及芳香之药,不宜多煎,取其生而疏荡;补益滋腻之药,宜多煎,取其熟而停蓄。”只有正确掌握煎药方法,才能保证临床的疗效。否则“方药虽中病,而煎法失度,其药必无效。盖病家之常服药者,或尚能依法为之;其粗鲁贫苦之家,安能如法制度,所以病难愈也。若今之医者,亦不能知之矣,况病家乎?”,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