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56936
高考后有些“心病”不容忽视
http://www.100md.com 2007年6月14日 《当代健康报》 2007.06.14
     随着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的结束,一个严峻的课题就会出现在考生和家长的面前,那就是考后的心理调节问题。从历年的统计资料看,高考结束到录取结束这段时间里,60%~70%的考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近20%的考生会因为过分焦虑而影响了日常生活。

    一般说来,考生在考前出现忧虑和紧张的情绪被认为是正常的,也得到了家长、老师甚至心理医师的关注和疏导,但考后的心理问题往往被人忽略。事实上,考前的紧张、焦虑都是假设的,而考完之后那种有了一定依据的失落才是真实的,伤害也是沉重的。预估分数会带来巨大的心理波动,女孩子容易低估自己的考分造成无谓的压力,而男孩子很可能高估考分,成绩公布后会因失望而造成心理问题。填报志愿、等待录取通知的过程,又会让考生如坐针毡,寝食不安。最终的落榜生更是心理脆弱的人群,有的人看到同学金榜题名时,会产生较强烈的嫉妒心理反应,出现攻击性言行;有的考生对未来感到绝望,丧失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心理学研究表明,高考这样一个生活中的应激事件,会使很多考生陷入或浅或深的心理障碍,轻者出现噩梦、失眠等症状,重者抑郁、自闭、倦怠,极其严重者甚至轻生、伤人,遗恨终生。

    不管是估分还是落榜造成的心理问题,都是因为考生没能做到“一颗红心,两手准备”,一旦遇到不理想的考试结果,就被一种挫败感控制,难以自拔。这个时候,考生需要有效的心理劝导:其实落榜并不等于失败,真正的失败是自信心的失落和颓废心态的出现。落榜只是说明你进入大学的准备工作还没有做好,你和被录取的同学还是一样在学习。一个人对自己要有清晰的认识,如果认定了考大学的路,就应该重新开始准备下一年的高考,如果认定自己不擅长应试,也可以选择另一条成材之路。总之,高考过线与否,并不能说明人生的成败,它只是人生漫长旅途中的一个路标,进没进大学的人都还“在路上”。这样的道理虽然简单,但如果是由考生最信服的人讲出来,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时候,仅凭口舌劝解无法完全消除考生的挫败心理,可以采取一些辅助疗法:睡眠法可以使人忘却忧愁,简单而有效。旅游法能使人分散注意力,是解除疲劳和紧张的好方法。运动法如健身、打球、游戏、跑步等都能缓解紧绷的神经。总之,因高考而出现的心理应激反应,如果能在两周内缓解淡化,属正常反应。但如果失眠、乏力、食欲减退、烦躁抑郁的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就应该去医院就诊了。

    高考是人生的重要关口,是对年轻的学子们从知识到心理的全面考验,考后的心理问题除了低分引发的焦虑,还有高分导致的对人生道路的盲目乐观,以至于难以承受今后可能遇到的挫折。这种状态也需要老师、家长和社会及时给予心理辅导。在见招拆招地应对两种心理症状的同时,还应该引导他们认真思考一个根本问题:我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想清楚了,考生会向成熟大大地迈进一步,高考引发的心理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刘姿含),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