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针灸学释难》结下的缘分
李鼎先生一直是我景仰的老师,因为他是《针灸学释难》的作者,而《针灸学释难》一书在我的人生经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我自大学起即是专攻针术,学以致用了几年后,就遇到了专业瓶颈,表面看来,对专业问题的掌握更加熟练了,譬如经络走向、腧穴定位等张口就背得出,疾病诊治也俨然是熟练工了。可内心时常闪过惶恐之感,就是不敢问自己为什么,知道这条经络这样循行,为什么要这样循行?知道这个腧穴有这种特殊主治,为什么有这种特殊主治?知道这几个腧穴虽同治一病,而主症各异,却不知是何缘故……经过几年的实践,专业知识急需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拓展。我想大多数青年专业工作者都有这种体会吧。回头复习教科书,心里的迷惑仍无法解开。
一次偶然谈话,一位同道友人说《针灸学释难》写得不错,值得一读。千难万难地寻觅到了,书价不贵,书也不厚。可这一读,真有豁然开朗、曲径通幽之感,李先生将那些想当然的、似乎人人皆知的常识术语仔仔细细、层层剖开,一条一项、一字一词分析得透彻清晰。先生以为:“夫进学之道,问答是先。”故以问答形式编撰,那些问题不正是我久存的疑惑么?先生的解释有理有据,句句中砥,久存的疑惑迎刃而解,虽为专业书籍,读来亦不觉枯燥,先生引经据典,文采流溢,使我浸淫其中,我将此书常置案头,经常翻阅,反复咀嚼。由此先生大名深记脑海,深深感谢李鼎先生这本著作的解疑答惑之功。
, 百拇医药
参加工作之后,因工作原因,倒能时常和先生见面了。因为先生还是我校出版社主办的《中医药文化》杂志的编委之一,会经常来社里办公,发稿。与先生面对面谈话,聆听,始于先生的《针灸学释难》英译本出版,承蒙出版社里前辈编辑的信任与支持,我有幸作为该书的责任编辑,得以与先生交流、磋商,因与英译者在对有些词句理解上不同看法,因而不时询问先生书稿中有些话的原意,先生均一一认真作答、解释,如此反复多次,或当面,或电话,先生从未有一丝一毫的厌烦,耐心细致,大师的平易更增添我的激动、惶恐,只有不停鞭策自己,加油!
我的想法很单一,那就是一定要将先生这本书做好,因为内容之经典有三次重版、多次印刷为证,而这次英译本得以出版也是因为国际教育学院有关老师在工作中发现,许多海外中医爱好者、学习者因对先生在针灸学方面造诣之深而景慕,渴望能了解阅读这本书,于是从中文版中选出有临床意义的45篇,通力合作翻译。字字珠玑,没有水分的经典之作,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这本书锦上添花。
感谢先生的大力支持,在出版社同仁的通力合作下,这本英汉对照《针灸学释难》选译本以厚重的学术气和大气的装帧制作送到了读者手中。感谢这本书,让我以读者身份对先生的仰慕转换为以编辑角色与先生近距离的交往,并从中体会到作为一名编辑的自豪。
可能是我的热情、认真得到了先生认可,以后先生每次来社里,我都有机会和先生随意聊聊,也慢慢适应了先生的口音。先生精研医学,还深谙国学,他的锦绣诗词、一手好字更令后辈赞叹不已,望尘莫及。自此,办公室里的年轻人近距离与先生接触,经常就工作学习中碰到的疑问请教他,先生的回答严密透彻,令人折服。先生学问做得虽极严谨认真,其实生活中是个随性、简单的老人,几近天真。每日所做之事不外读书、撰文、坐诊、讲学,他就是希望将自己从医50年来对中医药博大精深理论的研究传之后学者。我想也正是因为他埋头学问,抛开了世俗的功名利禄,虽已年愈古稀,依旧神情朗朗,步履轻快。《针灸学释难》英译本付梓之际,我与先生约定了另一部书稿的出版,书名是《寻经考穴五十年》。, http://www.100md.com(刘红菊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我自大学起即是专攻针术,学以致用了几年后,就遇到了专业瓶颈,表面看来,对专业问题的掌握更加熟练了,譬如经络走向、腧穴定位等张口就背得出,疾病诊治也俨然是熟练工了。可内心时常闪过惶恐之感,就是不敢问自己为什么,知道这条经络这样循行,为什么要这样循行?知道这个腧穴有这种特殊主治,为什么有这种特殊主治?知道这几个腧穴虽同治一病,而主症各异,却不知是何缘故……经过几年的实践,专业知识急需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拓展。我想大多数青年专业工作者都有这种体会吧。回头复习教科书,心里的迷惑仍无法解开。
一次偶然谈话,一位同道友人说《针灸学释难》写得不错,值得一读。千难万难地寻觅到了,书价不贵,书也不厚。可这一读,真有豁然开朗、曲径通幽之感,李先生将那些想当然的、似乎人人皆知的常识术语仔仔细细、层层剖开,一条一项、一字一词分析得透彻清晰。先生以为:“夫进学之道,问答是先。”故以问答形式编撰,那些问题不正是我久存的疑惑么?先生的解释有理有据,句句中砥,久存的疑惑迎刃而解,虽为专业书籍,读来亦不觉枯燥,先生引经据典,文采流溢,使我浸淫其中,我将此书常置案头,经常翻阅,反复咀嚼。由此先生大名深记脑海,深深感谢李鼎先生这本著作的解疑答惑之功。
, 百拇医药
参加工作之后,因工作原因,倒能时常和先生见面了。因为先生还是我校出版社主办的《中医药文化》杂志的编委之一,会经常来社里办公,发稿。与先生面对面谈话,聆听,始于先生的《针灸学释难》英译本出版,承蒙出版社里前辈编辑的信任与支持,我有幸作为该书的责任编辑,得以与先生交流、磋商,因与英译者在对有些词句理解上不同看法,因而不时询问先生书稿中有些话的原意,先生均一一认真作答、解释,如此反复多次,或当面,或电话,先生从未有一丝一毫的厌烦,耐心细致,大师的平易更增添我的激动、惶恐,只有不停鞭策自己,加油!
我的想法很单一,那就是一定要将先生这本书做好,因为内容之经典有三次重版、多次印刷为证,而这次英译本得以出版也是因为国际教育学院有关老师在工作中发现,许多海外中医爱好者、学习者因对先生在针灸学方面造诣之深而景慕,渴望能了解阅读这本书,于是从中文版中选出有临床意义的45篇,通力合作翻译。字字珠玑,没有水分的经典之作,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这本书锦上添花。
感谢先生的大力支持,在出版社同仁的通力合作下,这本英汉对照《针灸学释难》选译本以厚重的学术气和大气的装帧制作送到了读者手中。感谢这本书,让我以读者身份对先生的仰慕转换为以编辑角色与先生近距离的交往,并从中体会到作为一名编辑的自豪。
可能是我的热情、认真得到了先生认可,以后先生每次来社里,我都有机会和先生随意聊聊,也慢慢适应了先生的口音。先生精研医学,还深谙国学,他的锦绣诗词、一手好字更令后辈赞叹不已,望尘莫及。自此,办公室里的年轻人近距离与先生接触,经常就工作学习中碰到的疑问请教他,先生的回答严密透彻,令人折服。先生学问做得虽极严谨认真,其实生活中是个随性、简单的老人,几近天真。每日所做之事不外读书、撰文、坐诊、讲学,他就是希望将自己从医50年来对中医药博大精深理论的研究传之后学者。我想也正是因为他埋头学问,抛开了世俗的功名利禄,虽已年愈古稀,依旧神情朗朗,步履轻快。《针灸学释难》英译本付梓之际,我与先生约定了另一部书稿的出版,书名是《寻经考穴五十年》。, http://www.100md.com(刘红菊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