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医易之争
编号:11462573
闲聊中医—易
http://www.100md.com 2007年6月23日 新语丝
     网名:jedicxl(阿亮) 我的BLOG:http://www.jedicxl.cn

    中医理论基础中的基础是《易》,聊中医不可避免的要首先面对《易》。

    《周易》中的六十四卦(别卦)由八卦(经卦)重卦构成,而中医所用到的,主要是经卦。无论批判还是支持中医,争论的焦点之一就是中医的理论基础到底只是哲学,还是哲学和科学的统一?那么从《易》入手是否能切入这个话题呢?

    《周易》的来源《周易》中的《易经》不是八卦和六十四卦的起源,在它之前已有《连山》和《归藏》,其中《连山》也称《夏易》,《归藏》称《殷易》。此三易都讲八卦、六十四卦,都讲万物生成。但《易经》在继承《连山》和《归藏》的同时,加以改变,将前二易的“首坤次乾”变为了“首乾次坤”,并且改变了占法:《坤乾》(前2易)用七八不变爻,《周易》用九六变爻。同时,对于八卦,前二易中地位崇高的六子(非乾坤的其他六卦)在《周易》中变成了乾坤的衍生物,《周易》只重乾坤,其他各卦则都可由乾坤推演出来。《连山》说:“帝出乎震”“万物出乎震”“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也”。《连山》以帝、神为主宰。而《归藏》说:“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而其余对于乾和坤的解释则都一笔带过,天地作用只在定位而已。
, 百拇医药
    《周易》与前二易间异同的产生,其原因在于朝代的更迭,社会的变异。殷商时,仍然重母统,母系氏族社会的社会特性仍然得以保留,因此首坤次乾,此即殷道亲亲。到了周以后,父统渐占上风,因此首乾次坤:子以父尊,臣以君尊,妻以夫尊,此即周道尊尊。于是《周易》中乾为首,坤为次,乾统领坤。

    可以看出,乾坤分别对应了男和女。男性阳刚健硕,因此乾卦的象传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卦象为下乾上乾,为纯阳;女性阴柔和顺,因此坤卦的象传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卦象为下坤上坤,为纯阴。而对于八卦卦象来历的众多解释中,我认同这一种:阴爻和阳爻的图象分别象征了男性和女性的外生殖器。这也是全世界古代人民的共性,即在物资匮乏生活简单的情况下,食色的本性最被注意,也被最多的用来描述和象征生活中的各事各物。

    对大自然中“矛盾”的朴素总结

    在注意到男女特性的统一和对立后,古人们又注意到了自然环境中各种对立面的特点和相互转换的过程。寒暑对立,又有更替;日夜对立,又有更替;引申下去,则有盈亏对立,又有更替;良善对立,又有更替;生死对立,又有更替。对事物的二分法让“矛盾”清晰的显示在古人的面前,对大自然鬼神莫测的规律的敬畏之情,让观察和研究条件有限的古人除了顶礼膜拜和以对自然法则象征性的模拟来约束自己这2条途径外,别无它法。而顶礼膜拜,产生了卜筮;对自己的约束,产生了道德规范和哲学。大自然的规律太过高深,古人们认为自己的一切行动都在自然的掌握中。于是以特殊的方式占卜以预测未来,是古人们对掌握自身命运的初步尝试,卜和筮应运而生。古人“大事则卜,小事则筮”“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
, 百拇医药
    商代是卜的最盛时期,此时龟甲兽骨并用,周以后,卜专用龟。用龟甲占卜是在龟壳上烧烤出裂纹后,根据随机产生的裂纹的形状和走向判断吉凶,也就是后来所说的 “烛照龟卜”,同时负责卜的官员(即“巫”)在裂纹的旁边写下卦象和占断之辞,这也就是甲骨文的由来(题外话:可惜后世的中医讹此龟甲为龙骨,多少珍贵的文物就此尽入人腹,同时明清时期盛传无字的龟板为最佳龙骨,奸商发掘出甲骨后刮去文字砸碎了卖给药铺)。筮则是用蓍草根据特定的规则和顺序进行占卜。至于为什么用龟壳和用蓍草,是因为“龟是天地间寿考之物,龟者为言久也,旧也”。以之占卜未来吉凶最应天道。蓍(音shi,平声)与筮(音shi,去声)同音。所以二者都是取谐音。由此可见,卜和筮放到现代来看,纯粹是无实际意义的游戏而已,不可能做出确定的预测。由谐音来定占卜用具,难道说仓颉造字时已经知晓了天意,让汉字无论形与音都具备了与上帝交流的能力?

    卜筮到了周,已经渐趋式微,到了后来的春秋战国,已经不再出现在各类典籍中。而在其鼎盛的商代,卜筮是社会中最重要的活动,为此而设的巫渐渐的需要掌握多种知识:生物的辨识、地理的认识、历史的研究,乃至对王氏贵族生活习惯的观察和统计。换句话说,当时的卜筮人员,相当于现代的自然科学家、文艺家、政治家、历史学家等等。《周易》中的《易经》诞生于卜筮由强转弱同时仪式和方法繁复的时期,决定了它在成形的过程中,只能无奈的以卜筮的外壳包装其中蕴涵的哲理,而不是能够直舒胸臆。同时由于具备丰富的卜筮所需的各类知识,《易经》所含信息非常丰富,论述思想的角度多变。
, 百拇医药
    仅有《易经》还不能称为现代意义的《周易》。孔子在接触《易经》后,编纂了《易传》,至此时,现代人说的《周易》才真正成型。《易传》之十翼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对《易经》做了注解和发挥,将原文过于简短的卦辞和爻辞以生动的富含想象的词句描绘出来,极之难得!同时,又将《周易》之前的二易包含进来,做了统一的分析和整理,比如出了名难懂的《说卦传》。可以说,《易传》已经在尝试着剥掉卜筮的外壳,突显出其中丰富的哲理了。然而时代的局限性让孔子无法具备现代人所有的知识和观测手段,他也就无法从客观的角度将《易经》中涉及的历史、地理知识和占法的由来进行分析,而只能引申再引申,联想再联想,从为人处世的角度予以分析和延展。中国人的象征和联想实在太厉害,以至于后世这么多人这么久的时间,居然都一直在对孔子的《易传》做进一步的象征和联想以至仍然意犹未尽,这该说是我们的幸运还是悲哀?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阴和阳具形为阴爻和阳爻,此即两仪。阴爻和阳爻的两两组合,产生了少阴,老阴(太阴),少阳,老阳(太阳),此即两仪生四象。两爻再加四象,又组合出了八卦。八卦两两相重,又产生了六十四卦,因此有了三易。根据《易传》中的筮法,“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这两句说的就是从太极到四象的过程。而其中挂一,就指的是将阴爻或阳爻分别与四象合并,生成八卦。而之所以是挂一以象三而不是继续两两结合,是为了符合“天地人三才”的概念。世界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这种程度的认识,全世界各国的古人都有,但是从矛盾的2面(阴阳两仪)变到八卦,只有中国,这个不能不承认确实牛B。但牛B归牛B,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代表的天地雷风水火山泽,都只是用来做象征,而《周易》则发挥到六十四卦后将象征更加发扬光大而已。这就好象我们现在说狐狸狡猾,蛇阴险,狗忠诚一样,借来象征一下而已。
, http://www.100md.com
    自古相传伏羲创八卦图,由此有了先天八卦,后天八卦之分,再然后有了河图洛书。然而伏羲真的创了八卦图么?金景芳老先生写的《周易通解》中分析了伏羲只可能做了八卦的八个符号,而没有做图。图是后来的人进行的发扬和总结。而伏羲画卦之说很可能是出自战国主张“终始五德之运”的邹衍一派人之手。伏羲氏的名字一直未见于战国以前的典籍中,只见于《庄子》《管子》《战国策》《荀子》。邹衍创出“终始五德之运”,妄以为天地剖判以来就有王,就有五行,因而制造出所谓三皇五帝种种名号及若干事迹,虚构他们的递嬗是依照“五德转移”的公式向前发展——即王的交替是依照五行生克向前发展的。而唯一战国前出现伏羲名字的,是春秋的孔子所编《易传》。但依孔子之严谨(在《春秋》中记日食36次,而其中34次被现代科学所证实),这《易传》中的伏羲应该是后人窜入,而非孔子所写。

    由此一来,先天八卦以及与其对应的河图、后天八卦以及与其对应的洛书,都该只是后人的增添,是否有深刻含义,就见仁见智了。更何况,朱熹所传的河图似乎有点不太对劲,于是有人将河图的南方(图形的上方)与东方(右方)的2组圆点做了调换,看起来才真的协调了,并美其名曰“真河图”。而无论河图还是真河图,象(数)派的《周易》研究者都喜欢在数字上做功夫。于是什么纵横之和是多少多少,四个方向的奇偶数字又各自有什么样的四则运算公式云云。
, 百拇医药
    金老先生对这样的研究嗤之以鼻:这就是常见的数字游戏magic square而已,而戴九履一为其中最简单的。印度又有更为神奇的幻方(不知数学界对于这个有什么术语,我姑且也叫它幻方吧,欢迎指正),如下: 712114 213811 163105 96154

    151036 45169 141127 181312

    其所遵循的公式同样是非常繁杂的一大堆,比如

    1、 纵横行及对角线之和为34; 2、 图内由4个数字集合成的小方块内,和也为34 3、 四角的数字之和为34 4、 与两对角相接的四个数(比如12,2,5,15)之和为34 5、 角上一数与对边并列一斜线上3个数之和(比如7,11,16)之和为34 6、 将两方上下左右巷移易,所有奇特的性质不变。 7、 等等还有很多。

    中国的古人以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作为筮的基础,其原因在于:古人认为“数至十则小盈,至万则大盈”。筮看重“十”,正因为它含有涵盖一切、囊括无遗的意义。这和古代人认数的能力直接相关。乔治·伽莫夫在《从一到无穷大》的开头曾以笑话说明了古人认数能力的匮乏——2个古罗马人竞争谁能说出更大的数,第1个想了几分钟,说出了“三”,另一个人苦思了十几分钟,最后认输。虽然是笑话,但很生动的反应了古代人在超过某个数字范围之后,就只能以“多,很多”来表示,无法具而体之。中国古代则比罗马人强些,十以后才开始说“很多”。
, 百拇医药
    而以一至十的十个数字组成的河图洛书,其实就是古代人在限于10以内能够数得清的前提下,进行的数字游戏。倘若他们当时可以数到100以内,想必上面那2个印度的幻方在中国一样能产生。但数字游戏总归是数字游戏,再巧妙的数字组合,也无法成为宇宙的真理。

    所以说,《周易》固然是中国古代人了不起的哲学成就,其中所涉及的为人、处世以及整体的大环境观(即现在说的宇宙观)都是在当时的最颠峰。但是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也曾说“万物存在着,同时又不存在着。因为万物皆在流动,万物皆在永恒的变更中,皆在不断产生与消灭的过程中。”恩格斯说起赫拉克利特时,曾这样讲:“这种见解,无论怎样正确的抓住了现象的整个的图画的一般性质,可是要解释整个现象所构成的个别部分,则是不够的。但若我们不能知道这些(整体观),那么整个现象也是不能明白的。”这段评语对《周易》也同样适用。

    现代不少《周易》的研究者和中医的拥护者,都在使劲的强调所谓的“宇宙全息论”和《周易》以及中医多么的符合。什么是“宇宙全息论”?即事物的部分仍具有整个事物的特性,小的事物也能代表大的事物的特性。比如他们说树叶的残片和整片树叶,特性相同;从鸡蛋能推断出地球的结构云云。如果对于这个理论的片面和荒诞之处忽略不计、暂且承认其合理性,那么是否车田圣美的《圣斗士》该做为其教义的生动表现呢?“小宇宙”,“第七感”,多过瘾啊。从这个角度,我倒真希望中医能调出我的小宇宙,打不出小强的“天马流星拳”,打出自残狂的“庐山升龙霸”也行啊!,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