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62520
影响“全覆盖”的几个因素
http://www.100md.com 2007年6月25日 《医药经济报》 2007.06.25
     【编者按】

    新农合从试点到在全国铺开,在各地取得了长足进步。作为一份长期关注新农合的专业媒体,我们组织了部分专家及本报记者的理论文章、探讨究竟是哪些因素在影响农民参合?农民参合受益情况受哪些条件的制约?如何让基金长久稳健地运行?这些问题是我们基于现实的观察,也是实事求是地完善发展和落实新农合政策的理性思辨。

    全国2862个县(区)都推行新农合政策;在这个前提下,在每一个县(区)中,应参加新农合的农业人口全部参合,是我们要达到的另一个目标,两项达标,方为真正意义上的“全覆盖”。

    据卫生部近日发布的消息,截至2007年3月31日,已有6.85亿农业人口参加新农合,占农业人口总数的78.78%;已有2319个县(区)开展新农合,占全国总县(区)数的81.03%,这些县(区)的平均参合率已达85.7%。这是令人鼓舞的成绩,说明目前普遍建立起来的新农合制度包括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是适当的。
, http://www.100md.com
    新农合是针对农民的一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当然应实现100%的覆盖率,即全国2862个县(区)都推行新农合政策;在这个前提下,在每一个县(区)中,应参加新农合的农业人口全部参合,是我们要达到的另一个目标,两项达标,方为真正意义上的“全覆盖”。

    要实现这种意义上的“全覆盖”,尚需解决若干困难。

    首先,在余下未推广新农合政策的543个县(区)中,许多地方的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发展相对较差、地方财政状况较为困难。这些县(区)启动并可持续地运行新农合,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县(区)政府能否承担起相应的筹资责任,因为这些地方的财政收支平衡主要靠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得以实现。地方政府要承担对参合农民的补助和新农合管理机构运行成本两大责任。事实上,我们在已开展新农合的一些贫困县,已不止一次地听到“要常年支付这两部分费用有困难”的声音。同时,这些地方新农合管理干部的准备也显得相对不充分,对管理人员的选拔、培训显得尤为迫切。
, http://www.100md.com
    对这些地方,若由中央和省两级财政承担对参合农民的补助,县(区)级财政只承担管理运行成本,则可行性和可持续性会大为增加。

    其次,新农合政策的健康运行,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农村卫生服务系统的实际状况,而在边远、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卫生服务能力往往较差,常常不能满足有了医疗保障以后的农村居民的需求。去年在西部一些省调查时,我们发现仍存在只有“老三件”的乡卫生院。现在国家加大了对乡镇卫生院基础建设的投入,可望较快地解决硬件不足的问题,但卫生人力质量的提高,还仍需假以时日。对这些对方,通过“万名医师下乡”、“卫生支农”等方式给予重点支持十分必要。另一方面,对有较高服务能力的医疗机构,规范其行为、控制费用增长也是十分重要的。

    再者,自愿参加原则、农业人口的流动性、流动的季节性也影响到参合率的提高。自愿原则下,难以避免逆选择,部分自认为“健康者”不愿参合,使100%的参合率难以实现。不过,随着国家补助增加,农民对疾病风险认知的提高(当然,这有赖于适当有效的宣传),新农合自然会有更大的吸引力,农民会自愿而主动地参合,以保证“全覆盖”目标的实现。

    特别应提出的是,我们追求的“全覆盖”,不仅是某个时间点上的“全覆盖”,而是全部时间点上的“全覆盖”,即可持续的“全覆盖”。要实现这一点,根本在于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保障),即农民因病产生的财务风险得到实实在在的分担;而且享受这种保障是便捷的,对新农合提供的服务是满意的。这就更凸显了上述三个方面对实现可持续“全覆盖”的重要性。目前,新农合制度已逐渐在全国全面推行,因此,全面的规范化,提高运行质量已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

    (作者系卫生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技术指导组成员,四川大学教授), http://www.100md.com(毛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