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教育 > 信息
编号:11477546
教育西化影响中医传承
http://www.100md.com 2007年6月28日 《当代健康报》 2007.06.28
     本报记者 晨露

    现在正是高考报考志愿的时候,许多人都在为选择什么专业发愁。“中医专业是不是好专业?以后好就业吗?”一些读者把我们当代健康报社看作“内行”来电咨询,在帮忙“打听”的过程中,使我们也陷入了对中医教育的思考

    数千年来,中华杏林一个个类似刮骨疗毒、开棺救婴的名医起死回生的故事,给后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和对历代名医的无限敬仰,以至于留下了“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佳话。可以说,不管是什么时代,这块土地上喝着中药汤长大的人民,都希望有更多的名医大家,像张仲景、孙思邈、李东垣、朱丹溪、叶天士……但是,近年来不少人提出过这样的疑问:为什么现在出不了这样的名医了?难道是当今的高教体制真的背离了中医人才培养的轨道?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郑守增等认为,高等中医教育自身的规律界定了它只是一种专业性质的基础教育,是一个医生漫长终身教育中的一个短暂过程,不可能要求中医学院的毕业生一出校门就能达到老中医的水平。中医教育是要用最经济的办法将中医基本知识教给学生,即在5年的时间内,不仅学会看几种病,更重要的是牢牢掌握能够指导实践的理论,以及中医的学术观点、辨证施治观念和方法。同时,中医教育不能光重视临床,还要重视基础、科研、对外交流,因为当今社会需要各种类型的中医人才,对人才培养的模式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与时俱进。
, 百拇医药
    南京中医药大学93岁高龄老教授干祖望说:“自1956年第一所中医学院建立到如今,我国已有百所中医院校,培养了大批的中医从业人员,确实‘荣我中医,功不可灭’。但我们看到的是,真正传统的中医寥寥无几,特别是西医学院的毕业生很少想干中医,而很多中医学院毕业生却想干西医的现实,不能不引起中医界的深思。”究其原因,干老一针见血:“我国的中医教育是以西医作为模式的。”干老分析,把一位毫无医学知识的人培养成造诣极深的西医名家,是经过“懂—通—熟—精—至精”五级。西医高等学校是负责“懂—通”两级,“熟—精—至精”则靠本人。中医不然,是经过“懂—通—化—熟—精—悟—神”七级。中医高等学校负责“懂—通—化”三级,其他靠自己。这里的“化”指辨证论治,“悟”是为什么要这样辨证论治,“神”是在辨证论治中裁方取药。中医高等学校从西医那里照抄了“懂—通”两级教育学生,却忽视了“化”、“悟”、“神”。

    “现在采取的中医传统教育模式确实存在盲区,地道的中医越来越少。”山东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杨振宁直言不讳地表示。在杨振宁看来,目前中医传统教育的盲区在于,为适应现代医疗机构的需要,培养出了大量的中西皆可、中医不精的人才,造成了中医传统人才的匮乏。杨振宁表示,理论教育与临床实践脱节,学生的学习与实践脱节,传统的中医培养应该是边学理论边进行实践,而现在的教育模式却把这两者割裂开来。这种模式怎么能培养出传统的中医?中医学院的招生方式,也是制约中医事业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自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整整30年来,中医学院的招生与普通大、中专学校的招生同步,没有任何优惠政策与特别限制条件。从多年来的高考招生情况看,第一志愿报考中医的考生已经越来越少。即使有考生主动报考中医专业,大多是第二、三志愿。中医学院新生的录取情况,近三十年来,大约50%以上是从统一分配的渠道进入中医学院的。近些年来,往往是从补充录取名额中,是从那些未被录取的的考生中吸收的。因此,新生队伍中对中医中药真正有强烈兴趣的寥寥无几,甚至是汉语基础相当差的考生也被“服从分配”的招生原则招进中医学院。随之而来,这样的中医后来者队伍,对中医中药的继承发扬必将带来历史性的遗憾与困惑甚至是干扰与损害。

    济南市中医医院中医药研究所副所长、山东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陈家骅认为:中医吸引不到最优秀和最热爱中医的考生,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中医行业的每况愈下。二是就业收入平平。三是中西医结合后,西医已经把热爱医学事业和最优秀的考生首先招收走了,剩下的才是中医学院来招收,而且还不一定招得够。比较全国一流的西医和中医大学的数量与排名次序,人们就不难看出这个问题的实质。可见,为了中医事业后继有人并发扬光大,改革中医学院的招生体制迫在眉捷。,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传承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