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论坛报》 > 2007年第25期
编号:11461726
MMF可降低SLE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http://www.100md.com 2007年7月5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7年第25期
MMF可降低SLE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1976年,Urowitz等提出了SLE患者死亡率的“双峰”模式,即早期主要死于感染和狼疮活动,晚期则主要死于心血管疾病。随着SLE治疗的发展,患者生存期的延长使得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的危害愈发明显。1997年,Manzi等的研究显示,35~44岁的SLE女性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比正常女性高50倍。

    SLE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血脂异常、吸烟、类固醇激素的应用、炎症、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及自身抗体等。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2003年的一篇研究显示,狼疮患者分为两种临床模式,一种标记物不明显,另一种表现为多种自身抗体阳性,后者通常可接受更为积极的免疫抑制治疗,患者发生动脉斑块的可能性也较低,这就提示SLE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可能会降低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体内自身抗体的产生来形成的。

    抗磷脂抗体(aPL)是SLE患者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20%~40%的SLE患者aPL呈阳性。我们对90例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的患者及正常对照人群的调查研究显示,两组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流量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01)。

    炎症性疾病也是SLE患者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如类风湿关节炎可使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增加3.6倍。此外,还有研究显示,遗传因素,如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基因多态性,与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硬化及心肌梗死易感性的增强有关。

    MMF可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包括:抑制T和B淋巴细胞的增殖、诱导T淋巴细胞凋亡、减少抗体生成、下调单核细胞黏附分子表达、下调内皮细胞黏附分子以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

    一项MMF与硫唑嘌呤预防心脏移植后排斥反应的比较研究显示,MMF组患者重症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低于硫唑嘌呤组。尸检发现,MMF组发生中/重度冠状动脉疾病的百分比为29.4%,硫唑嘌呤组为61.9%。另一项对该试验进行的分析研究显示,在治疗一年时,MMF组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增加≥0.3mm的患者比例明显低于硫唑嘌呤组,两组分别为23%和43%(P=0.005)。这些证据表明,MMF可潜在的降低SLE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