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84772
跨越学科界限 加速技术融合——医械企业携手制药公司走向未来
http://www.100md.com 2007年7月10日 《中国医药报》 2007.07.10
     欧加农制药与皇家飞利浦电子公司日前宣布,将合作研发用于精神失常和癌症的新型药物及治疗方法。据悉,利用生物标记物(某些可用做分子活动指示剂的特定分子或细胞)及飞利浦擅长的无创医疗成像技术,使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精神病药物对大脑的影响成为可能。分子成像技术还可在分子水平上测量药物效果,从而加快新型药物及治疗方法的研发与认证。此外,这些成像技术可用于监测治疗效果并依此提供个性化的治疗程序;定制个性化治疗程序可增进治疗效果及舒适度,最终加快并提高病患的治疗成果。飞利浦首席技术官韩瑞克(Rick Harwig)表示:“我们的医疗成像设备正在飞速发展,已经成为映射并记录解剖特征功能及行为的强大工具。飞利浦与欧加农生命科学的技术合作,必定加速成像技术的进化过程,从而实现在人体分子水平上的应用,促进分子诊断学的新发展。”

    ■跨界发展渐成热潮

    美国医疗设备生产商协会主席霍尔登曾对媒体表示,由于信息技术、医疗、制药和生物技术的相互渗透,医疗设备、计算机软件和药物之间的区别正变得不复存在;电子产品的微型化、远程遥控和网络技术则使得以上行业之间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从技术角度来说,要想在制药公司和生物技术公司之间划清界限将非常困难。这番话乍一看很深奥,其实,只要结合近年科学界的发展历程来看,就很好理解了。
, 百拇医药
    在过去10多年中,生命科学领域的合并或联盟已经渐渐成为一种常规现象,大多发生在制药公司、医疗器械和生物技术公司之间。美国专家指出,生命科学产业中生物、医疗电子、制药和信息等重要技术日益交融,相关企业间的跨行业合并或合作,现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界的一个重要特征。

    几年前,在电子技术方面实力雄厚的美国医疗设备生产商美敦力公司与AVI生物制药公司宣布联合开发新药,便是跨行业合并的典型例子。2001年底,美国生物技术公司Amgen和生物制药公司Immunex公司宣布以160亿美元股票交换和现金支付方式合并,更是成为当时生物技术行业最大的兼并案。

    值得注意的是,生命科学研究公司与制药公司更多采取了合作而非“合并”。例如,美国马里兰州洛克威尔的私立研究机构“人类基因组科学公司”与一家制药巨头结成了战略联盟关系,共同开发一种改善循环的涂抹型药膏。该药根据一种能帮助慢性静脉溃疡更彻底恢复的基因设计出来,是第一个利用人类基因组数据研制的药物。
, 百拇医药
    这一趋势在最近几年进一步提速。2005年,美敦力与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基因技术公司Alnylam制药公司联手开发治疗神经退变紊乱的新型药物加器材治疗方案,此类疾病包括亨廷顿氏症、早老性痴呆症以及帕金森氏症等疾病。这种结合药物和器材的方案的核心是RNA(核糖核酸)干扰。核糖核酸干扰是指关闭细胞内的某些目标基因,抑制它们制造与某些疾病相关的特定蛋白的能力。根据协议,由美敦力为Alnylam提供原始股本投资,在完成预定目标之后,前者再追加投资。

    此前,美敦力还和生物制药商Genzyme联手针对某些不可逆心血管疾病开发新的治疗手段。美敦力在药物定向输注、造影及手术导航方面拥有领先技术,Genzym则在心脏修补和生物制药方面的拥有先进经验。双方共同研究和推广修补受损心脏组织用的细胞疗法,以微创方式通过导管将治疗性细胞输送到心脏中的先进输注器材。这一疗法有望使得心脏病人可以从心肌细胞疗法中获益。

    ■各取所需一拍即合
, http://www.100md.com
    生命科学领域不同类型企业的合作是由合作双方的各自需要决定的:医疗器材或制药公司需要生物技术公司的新研究成果,生物技术公司需要大企业的财力支持、销售和营销力量以及临床试验基础设施。双方各有所长、各有所需,两者的合作正是取长补短的过程。

    生命科学领域的技术融合还促进了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和延伸,突出表现在一大批生物信息统计研究公司的诞生,这类公司从事的主要工作正是生命科学领域新出现的“数据采矿”业务。“数据采矿”的意义在于揭开数据背后的有用信息。一些临床试验失败的药物对某类疾病不起作用,但对这类疾病的亚型也许有良好效果,对这些药物试验数据的再分析则有可能使一些临床试验药物起死回生。

    巨大的市场需求是激发企业创新转型的原动力。仅以美国为例,自1997年以来,美国的健康成本平均每年上升12.5%,达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为了控制日益飙升的健康保险费用,疾病管理已成为美国医药保健行业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在这一背景之下,医疗器械行业出现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那就是企业从单一的产品提供商,逐渐转向更多元的服务供应者。美敦力、飞利浦等医疗器械生产商的尝试正是这一变化的具体表现,也代表了业界未来发展的一种方向。制药公司,如辉瑞和先灵葆雅,也在采用疾病管理帮助患者学习怎样更有效地使用药物。

    专家认为,未来的“疾病管理”将是一个整合了医学、生物工程学、IT技术的系统工程,它为病人和医护人员提供完整的诊疗、康复和预防方案。医疗器械公司、制药公司在融合中发展,其界限越来越模糊,不再聚焦于单一产品的开发,而要成为某种疾病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对疾病状态的深入认识,使得企业可以将诊断、治疗等多种疾病信息集成起来,更好地控制治疗的进展和效果。

    本报记者 康琦,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