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乡土 刻苦实践 终成大器
四川省“全国农村基层优秀中医”成才规律分析
200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实施了“农村基层优秀中医成才规律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推广项目”,旨在通过项目的示范,带动农村中医药人员钻研中医业务技术,提高中医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经各级卫生和中医药管理部门的推荐、遴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评审、公示,确定了全国农村基层优秀中医310名,四川省有22人。笔者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历经项目过程,获益良多,体会颇深。
乡土情结,矢志岐黄
四川省22名农村基层优秀中医能在全省8万多名农村基层中医药人员中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其主要成长原因就是源于有矢志岐黄的崇高志向,有浓厚的乡土情结,有仁心仁术的道德境界。
阿坝州的蔡光正,出生于羌医世家,目睹了父辈救死扶伤的场景,立志做一名济世良医。他先任赤脚医生,从采集中草药、学习接骨技术开始,后参加函大学习并师从名医,历经磨砺,创办羌医骨科医院,名扬一方。广元市姜贻富副主任医师,年门诊8万余人次,年创收100多万元,一些医院以诱人的高薪挖人,被其婉言谢绝。他说:“我为民众解除痛苦,他们给予我施展才能的良机,我的根在农村。”宜宾县的罗绍清在创办骨科医院时,县政府决定将骨科医院建在宜宾县城,想到农民缺医少药,他恳求县政府将骨科医院建在自己的家乡白花镇,后如愿以偿,反哺乡民。
, http://www.100md.com
从他们成才的足迹分析,促使他们有如此高尚境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幼承庭训,出生于中医世家,父辈们的熏陶;二是禀承了中医传统文化,特别是历代医家高尚的医德风范,仁心仁术的传承;三是目睹农村基层的需要或长期扎根基层,与病人建立的一种割不断的情结;四是由于本人或亲属遭受病痛的折磨,步入医林后形成的换位思考的理念。不管是何种因素,他们总是把个人的志向与农民的痛苦、社会的需求相结合,把个人的事业与中医的命运相联系。因此而产生了一种强大的动力,驱使他们去拼搏奋斗,刻苦钻研救死扶伤的技术,并在平凡的医疗实践活动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仁术的神圣内涵。
勤奋刻苦,反复锤炼
这次评出的四川省农村基层优秀中医,学历并不高,他们多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又遇上60~70年代的特殊时期,文化基础知识先天不足。他们学医的途径不一,但都具有勤奋刻苦、始终不渝的学习敬业精神;都具有勤于临床、反复锤炼的治学态度;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善于总结的学习方法。南充市西充县王明俊自幼因病致残,在行医过程中刻苦钻研,先后整理出《中药学方剂学合解》、《老中医经验汇编》以及中医内妇儿科等读书笔记100万字,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培训时,他带来了这些重约5公斤装订成册的资料,确属难能可贵。成都市新都区的杨光信,禀承其父治疗肝炎的经验,结合现代对肝炎的研究与自己的临床经验,大胆求证,不断实践,研制出了治疗肝炎的系列方药,创办肝病专科,为医院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百拇医药
他们在临床实践中都采取多种形式来锤炼自己的诊疗技术。如虚心向同行学习请教,总结临床经验,撰写学术文章,参加学术会议,订阅期刊杂志,学习运用国内名医名家的临床经验。因此,勤奋刻苦、反复锤炼是修业成才之根本要素。
术有专长,衷中参西
这批优秀中医通过长期的临床锻炼,不断探索、潜心研究总结出来的一些疗效好、群众信赖的绝招、品牌,有的以治疗某病种见长,带动了其他中医业务;有的办好了一个专科搞活了一个医院。如蔡光正、罗绍清、黄宇康的骨科医院、梁义平的儿科、姜贻富治疗内科难治病症、笔者治疗中风后遗症等。他们对当地的多发病种中中医药治疗效果显著的进行重点研究,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逐渐形成了专科、专病的优势。这也充分显示了中医专科的巨大潜力,验证了中医中药的神奇疗效,更让基层广大农民患者享受到中医中药带来的实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基层看病贵、看病难的现状。
, 百拇医药 这些优秀中医认为,在坚持发扬中医特色优势的基础上,对西医诊疗手段、检查方法不能偏废,应虚心学习,重点掌握。用西医的诊疗手段、检查方法来提高中医的诊疗水平,发展中医事业,何乐而不为!从他们总结的临床经验材料来看多采用辨病(中医病证、西医病名)与辨证(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治疗模式。可见,术有专长,衷中参西是成业成才的知识基础。
师承效应,大器晚成
师承是伴随着中医学的形成而出现的传承授业方式,主要包括家传、师授、私塾等形式,这是中医药数千年来薪火相传,延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这次四川省的全国农村基层优秀中医65%均接受过师承教育,其模式为:师承-学校-师承,或学校-师承,更多的属于前者,先师承(拜师学艺、父教子、师带徒),再通过学校教育进一步提高。这种师带徒的模式,耳提面命,侍诊感悟,提高了临床应变能力。在遇到疑难问题时,经老师指点迷津,一语破的。
近几年来,中医药管理部门为解决农村基层中医药人员匮乏的问题,举办了乡镇卫生院中医骨干技术培训班,为乡镇卫生院培训了一批中医人才。有关卫生主管部门若能进一步结合中医带徒的师承特点,制定相关的政策,可以说是培养农村基层留得住、用得上的中医药人才的又一重要途径,可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百拇医药(杜光华 四川省夹江县三洞镇中心卫生院)
200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实施了“农村基层优秀中医成才规律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推广项目”,旨在通过项目的示范,带动农村中医药人员钻研中医业务技术,提高中医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经各级卫生和中医药管理部门的推荐、遴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评审、公示,确定了全国农村基层优秀中医310名,四川省有22人。笔者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历经项目过程,获益良多,体会颇深。
乡土情结,矢志岐黄
四川省22名农村基层优秀中医能在全省8万多名农村基层中医药人员中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其主要成长原因就是源于有矢志岐黄的崇高志向,有浓厚的乡土情结,有仁心仁术的道德境界。
阿坝州的蔡光正,出生于羌医世家,目睹了父辈救死扶伤的场景,立志做一名济世良医。他先任赤脚医生,从采集中草药、学习接骨技术开始,后参加函大学习并师从名医,历经磨砺,创办羌医骨科医院,名扬一方。广元市姜贻富副主任医师,年门诊8万余人次,年创收100多万元,一些医院以诱人的高薪挖人,被其婉言谢绝。他说:“我为民众解除痛苦,他们给予我施展才能的良机,我的根在农村。”宜宾县的罗绍清在创办骨科医院时,县政府决定将骨科医院建在宜宾县城,想到农民缺医少药,他恳求县政府将骨科医院建在自己的家乡白花镇,后如愿以偿,反哺乡民。
, http://www.100md.com
从他们成才的足迹分析,促使他们有如此高尚境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幼承庭训,出生于中医世家,父辈们的熏陶;二是禀承了中医传统文化,特别是历代医家高尚的医德风范,仁心仁术的传承;三是目睹农村基层的需要或长期扎根基层,与病人建立的一种割不断的情结;四是由于本人或亲属遭受病痛的折磨,步入医林后形成的换位思考的理念。不管是何种因素,他们总是把个人的志向与农民的痛苦、社会的需求相结合,把个人的事业与中医的命运相联系。因此而产生了一种强大的动力,驱使他们去拼搏奋斗,刻苦钻研救死扶伤的技术,并在平凡的医疗实践活动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仁术的神圣内涵。
勤奋刻苦,反复锤炼
这次评出的四川省农村基层优秀中医,学历并不高,他们多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又遇上60~70年代的特殊时期,文化基础知识先天不足。他们学医的途径不一,但都具有勤奋刻苦、始终不渝的学习敬业精神;都具有勤于临床、反复锤炼的治学态度;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善于总结的学习方法。南充市西充县王明俊自幼因病致残,在行医过程中刻苦钻研,先后整理出《中药学方剂学合解》、《老中医经验汇编》以及中医内妇儿科等读书笔记100万字,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培训时,他带来了这些重约5公斤装订成册的资料,确属难能可贵。成都市新都区的杨光信,禀承其父治疗肝炎的经验,结合现代对肝炎的研究与自己的临床经验,大胆求证,不断实践,研制出了治疗肝炎的系列方药,创办肝病专科,为医院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百拇医药
他们在临床实践中都采取多种形式来锤炼自己的诊疗技术。如虚心向同行学习请教,总结临床经验,撰写学术文章,参加学术会议,订阅期刊杂志,学习运用国内名医名家的临床经验。因此,勤奋刻苦、反复锤炼是修业成才之根本要素。
术有专长,衷中参西
这批优秀中医通过长期的临床锻炼,不断探索、潜心研究总结出来的一些疗效好、群众信赖的绝招、品牌,有的以治疗某病种见长,带动了其他中医业务;有的办好了一个专科搞活了一个医院。如蔡光正、罗绍清、黄宇康的骨科医院、梁义平的儿科、姜贻富治疗内科难治病症、笔者治疗中风后遗症等。他们对当地的多发病种中中医药治疗效果显著的进行重点研究,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逐渐形成了专科、专病的优势。这也充分显示了中医专科的巨大潜力,验证了中医中药的神奇疗效,更让基层广大农民患者享受到中医中药带来的实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基层看病贵、看病难的现状。
, 百拇医药 这些优秀中医认为,在坚持发扬中医特色优势的基础上,对西医诊疗手段、检查方法不能偏废,应虚心学习,重点掌握。用西医的诊疗手段、检查方法来提高中医的诊疗水平,发展中医事业,何乐而不为!从他们总结的临床经验材料来看多采用辨病(中医病证、西医病名)与辨证(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治疗模式。可见,术有专长,衷中参西是成业成才的知识基础。
师承效应,大器晚成
师承是伴随着中医学的形成而出现的传承授业方式,主要包括家传、师授、私塾等形式,这是中医药数千年来薪火相传,延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这次四川省的全国农村基层优秀中医65%均接受过师承教育,其模式为:师承-学校-师承,或学校-师承,更多的属于前者,先师承(拜师学艺、父教子、师带徒),再通过学校教育进一步提高。这种师带徒的模式,耳提面命,侍诊感悟,提高了临床应变能力。在遇到疑难问题时,经老师指点迷津,一语破的。
近几年来,中医药管理部门为解决农村基层中医药人员匮乏的问题,举办了乡镇卫生院中医骨干技术培训班,为乡镇卫生院培训了一批中医人才。有关卫生主管部门若能进一步结合中医带徒的师承特点,制定相关的政策,可以说是培养农村基层留得住、用得上的中医药人才的又一重要途径,可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百拇医药(杜光华 四川省夹江县三洞镇中心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