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南迁”记
文/刘夙
说到“南迁”,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能马上会想起中国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想起“五胡乱华”、“靖康之难”,想起东晋丞相王导慷慨激昂的“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想起岳飞马蹄北上经略中原的壮举和他脍炙人口的名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其实,在中华大地上南迁的何止是人类,一些珍贵的动植物也在历史时期不断地“南迁”。比如亚洲象,在商代的分布北界远达河南,甲骨文中就有“获象”的记载,殷墟也掘出了不少象骨、象牙,甚至连河南的简称“豫”的字形中都有“象”,但到了三国时,长江以北已经不产象,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因而据此论证“曹冲称象”的故事乃是来自印度佛教故事;到唐宋时,亚洲象的栖息地又退缩到相当于今湘、黔、粤、桂、滇的南亚热带以南地区;明代,云南以外已无大象踪迹;到今天,中国仅存三百余只野生象,孤独地生活在滇南西双版纳雨林的一角里。
兰科植物天麻,也经历了类似的“南迁”的过程。这种植物的分布本来极为广泛,南到云南、广西,北到吉林、辽宁,只要是茂密而土壤深厚的森林——不管是阔叶林还是针叶林——往往都可以见到天麻的影子。明中叶成书的我国最后一部“药典”《本草品汇精要》,就记载天麻“出郓州、利州,泰山、崂山诸山,今京东、京西、湖南、淮南州郡亦有之”,相当于今山东、河南、安徽、陕西(南部)、四川(北部)、湖南等省的范围。但到民国年间,山东、河南等地的天麻已经几乎采挖殆尽,按当时广州一位叫陈仁山的药商的记载,市场上出售的天麻,已经主要来自云南、贵州、四川和陕西汉中了。到今天,野生天麻更是多半都来自云南、贵州,而且也都处于濒危的境地了。
, 百拇医药
天麻是一种习性非常奇特的植物。它虽然是高等植物,却没有绿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寄生在腐物上生活,而且“懒”到了连腐物中的营养都不能亲自摄取、必须由真菌“喂”给它的地步。现在已经知道,天麻的一生中需要至少两种伺候它的真菌,一种真菌在它的种子萌发时为它提供营养,让它在地下长出土豆似的块茎;另一种真菌则接着为它的块茎提供营养。天麻一生的大部分时光是完全在地下度过的,仅在每年夏天,一些“吃饱喝足”的块茎才抽出一根花茎,伸到地上探个头,借此完成繁育下一代的任务。天麻的花茎初生时为黄色,将败时为红色,这是古人又把天麻称为“赤箭”的由来。
按照古人(特别是道家)“万物有灵”的观念,一个东西生得越怪,就越有灵气、仙气;像天麻这样的怪植物,被归于灵草、仙草的行列,是毫不奇怪的。东晋道士葛洪把天麻叫做“独摇芝”,说它“无风自动”,简简单单四个字,一种神异的仙草的形象就跃然眼前了。但南朝的陶弘景撰《本草经集注》时,还只说赤箭(天麻)“主杀鬼精物,蛊毒恶风,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轻身增年”,也无非就是一种滋补品罢了。后来的人却在葛洪的“无风自动”四个字之上添油加醋,说天麻不光是“无风自动”,而且还“有风不动”;因为“无风自动”,所以可以“驱风”,因为“有风不动”,所以可以“定风”。就在这种文字游戏般的臆测下,天麻成了一种能“驱风定风”、专治“惊风”的“良药”,直到今天,还堂而皇之地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药典里。
, 百拇医药
和“火”“气”类似,“风”也是中医理论里的一个定义含混的词汇,许多在发病机理上风马牛不相及的病症,都被概括成是“风症”。比如“羊角风”(癫痫)是神经系统疾病,“头风”(偏头痛)多半也是由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白癜风”是皮肤病,“麻风”是细菌引发的传染病,“伤风”一般是病毒病的症状……天麻治不了白癜风、麻风这种症状明显、疗效易于检验的“风症”,也就只能治治“羊角风”“头风”这些能够自我恢复正常,或是发病程度强烈依赖于患者主观描述的“风症”了。然而化学分析表明,天麻块茎的主要成分不过是淀粉,此外就是一些成分十分简单的糖苷之类。现在有人信誓旦旦地说天麻素(为糖苷的一种,其配基是对羟基苯甲醇,一种化学工业上广泛应用的原料)就是天麻的主要活性物质,还做了一大堆的实验试图证明它的功效,可惜至今都拿不出确凿的证据——国家宝贵的科研经费,就被这样以“科学”的名义糟蹋掉了。
今年夏天,湖南洞庭湖流域涨水,导致东方田鼠大量向湖外迁移,从而造成了严重的鼠灾。已经有很多专家正确指出,鼠类天敌被大量捕杀食用——比如蛇类被做成了“口味蛇”,猫头鹰被与天麻同煮,号称是治“头风”的偏方——是造成东方田鼠泛滥的原因之一。在我们对那些不幸罹难的蛇和猫头鹰深表同情之时,是不是也该想想,所谓能治“头风”的天麻的命运,其实和蛇、猫头鹰一样凄惨,甚至有过之无不及呢? 2007.07.16, 百拇医药
说到“南迁”,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能马上会想起中国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想起“五胡乱华”、“靖康之难”,想起东晋丞相王导慷慨激昂的“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想起岳飞马蹄北上经略中原的壮举和他脍炙人口的名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其实,在中华大地上南迁的何止是人类,一些珍贵的动植物也在历史时期不断地“南迁”。比如亚洲象,在商代的分布北界远达河南,甲骨文中就有“获象”的记载,殷墟也掘出了不少象骨、象牙,甚至连河南的简称“豫”的字形中都有“象”,但到了三国时,长江以北已经不产象,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因而据此论证“曹冲称象”的故事乃是来自印度佛教故事;到唐宋时,亚洲象的栖息地又退缩到相当于今湘、黔、粤、桂、滇的南亚热带以南地区;明代,云南以外已无大象踪迹;到今天,中国仅存三百余只野生象,孤独地生活在滇南西双版纳雨林的一角里。
兰科植物天麻,也经历了类似的“南迁”的过程。这种植物的分布本来极为广泛,南到云南、广西,北到吉林、辽宁,只要是茂密而土壤深厚的森林——不管是阔叶林还是针叶林——往往都可以见到天麻的影子。明中叶成书的我国最后一部“药典”《本草品汇精要》,就记载天麻“出郓州、利州,泰山、崂山诸山,今京东、京西、湖南、淮南州郡亦有之”,相当于今山东、河南、安徽、陕西(南部)、四川(北部)、湖南等省的范围。但到民国年间,山东、河南等地的天麻已经几乎采挖殆尽,按当时广州一位叫陈仁山的药商的记载,市场上出售的天麻,已经主要来自云南、贵州、四川和陕西汉中了。到今天,野生天麻更是多半都来自云南、贵州,而且也都处于濒危的境地了。
, 百拇医药
天麻是一种习性非常奇特的植物。它虽然是高等植物,却没有绿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寄生在腐物上生活,而且“懒”到了连腐物中的营养都不能亲自摄取、必须由真菌“喂”给它的地步。现在已经知道,天麻的一生中需要至少两种伺候它的真菌,一种真菌在它的种子萌发时为它提供营养,让它在地下长出土豆似的块茎;另一种真菌则接着为它的块茎提供营养。天麻一生的大部分时光是完全在地下度过的,仅在每年夏天,一些“吃饱喝足”的块茎才抽出一根花茎,伸到地上探个头,借此完成繁育下一代的任务。天麻的花茎初生时为黄色,将败时为红色,这是古人又把天麻称为“赤箭”的由来。
按照古人(特别是道家)“万物有灵”的观念,一个东西生得越怪,就越有灵气、仙气;像天麻这样的怪植物,被归于灵草、仙草的行列,是毫不奇怪的。东晋道士葛洪把天麻叫做“独摇芝”,说它“无风自动”,简简单单四个字,一种神异的仙草的形象就跃然眼前了。但南朝的陶弘景撰《本草经集注》时,还只说赤箭(天麻)“主杀鬼精物,蛊毒恶风,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轻身增年”,也无非就是一种滋补品罢了。后来的人却在葛洪的“无风自动”四个字之上添油加醋,说天麻不光是“无风自动”,而且还“有风不动”;因为“无风自动”,所以可以“驱风”,因为“有风不动”,所以可以“定风”。就在这种文字游戏般的臆测下,天麻成了一种能“驱风定风”、专治“惊风”的“良药”,直到今天,还堂而皇之地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药典里。
, 百拇医药
和“火”“气”类似,“风”也是中医理论里的一个定义含混的词汇,许多在发病机理上风马牛不相及的病症,都被概括成是“风症”。比如“羊角风”(癫痫)是神经系统疾病,“头风”(偏头痛)多半也是由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白癜风”是皮肤病,“麻风”是细菌引发的传染病,“伤风”一般是病毒病的症状……天麻治不了白癜风、麻风这种症状明显、疗效易于检验的“风症”,也就只能治治“羊角风”“头风”这些能够自我恢复正常,或是发病程度强烈依赖于患者主观描述的“风症”了。然而化学分析表明,天麻块茎的主要成分不过是淀粉,此外就是一些成分十分简单的糖苷之类。现在有人信誓旦旦地说天麻素(为糖苷的一种,其配基是对羟基苯甲醇,一种化学工业上广泛应用的原料)就是天麻的主要活性物质,还做了一大堆的实验试图证明它的功效,可惜至今都拿不出确凿的证据——国家宝贵的科研经费,就被这样以“科学”的名义糟蹋掉了。
今年夏天,湖南洞庭湖流域涨水,导致东方田鼠大量向湖外迁移,从而造成了严重的鼠灾。已经有很多专家正确指出,鼠类天敌被大量捕杀食用——比如蛇类被做成了“口味蛇”,猫头鹰被与天麻同煮,号称是治“头风”的偏方——是造成东方田鼠泛滥的原因之一。在我们对那些不幸罹难的蛇和猫头鹰深表同情之时,是不是也该想想,所谓能治“头风”的天麻的命运,其实和蛇、猫头鹰一样凄惨,甚至有过之无不及呢? 2007.07.16,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