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81810
外资觊觎渠道与网络
http://www.100md.com 2007年7月27日 《医药经济报》 2007.07.27
     随着第二轮药业并购的来临,外资正成为并购的主角。

    在去年底到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外资动作频频,且出手颇大:2006年末,拜耳以10亿元收购东盛OTC业务,宣告国内医药业最大的跨国并购出炉;今年初,广州医药牵手联合美华,被誉为“中国医药商业合资破局”的标志性事件;紧接着,上海医药与日本铃谦株式会社的合作案也浮出水面;而随后礼来首次采用风险基金的模式进入中国研发领域,也可谓是跨国企业投资与并购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信号。

    有专家预测,在“十一五”、“十二五”时期,中国将进入跨国并购高峰期,成为亚洲乃至全球领先的外资并购市场,外资并购正在成为一个国家、地区、行业的战略性抉择。而在这个抉择过程中,作为并购方和被并购对象,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外资需求升级

    “这几个案例的性质不太一样,并购模式、方法和结果也不同。”华夏邓白氏商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分析师陈建伟表示,在他看来,拜耳并购东盛的白加黑等产品涉及到东盛的特殊背景,其属性也主要是品牌并购,因此与后两个并购行为不大相同。后面的并购行为是外资医药商业企业通过与国内企业合作的形式,快速获得进入中国市场成熟商业网络和渠道的行为,对内资企业而言,则是在行业整合期获得资本支持并提升管理水平的一种有效模式。
, 百拇医药
    尽管如此,外资的需求却毫无疑问地呈现着新的一致性,实现着从早期合资建厂以获得快速进入中国市场准入权,获得产能、生产基地的初级策略,向寻求本土企业的销售渠道与网络、品牌等方向转变。某证券分析师认为:“之前医药企业的合资门槛并不高,众多的跨国巨头们进入中国市场多年,对于中国市场很了解。外资的中国战略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是循序渐进的。他们的诉求先是销售渠道,接着是品牌影响力。”

    渠道与网络成为最大的猎物,这正是外资企业所欠缺,而且在短期内较难实现的。陈建伟表示,在国际化条件下,医药领域的竞争主要存在于两方面,上游的研发竞争和下游的市场服务,上游体现的是国际竞争力,具有一致性,而下游则更能体现差异性和特殊性,而这对在国际化竞争中的区域企业有利,“针对中国的国情而言,外资医药企业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市场网络的有效布局。”

    这在近期的并购案中都得到了印证。一波三折的拜耳对东盛的并购,觊觎的正是东盛已有的OTC品牌的销售渠道,以实现拜耳的OTC强者之梦。而联合美华、日本铃谦株式会社与广州医药、上海医药这些国内医药商业区域巨头的合作,更是显示了外资对医药商业领域的深度渗透。而一度让外资望洋兴叹的商业领域,之所以在近期频频受到青睐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是医改与药房托管试行等政策因素的推动,医药商业的价值正在被重估;另一方面就在国内医药商业自身的发展水平上。“我国的医药商业企业整体特点是规模小、数量多和经营混乱,行业发展的方向是经营管理模式的提升和行业内部的整合。通过几年的发展,虽然全国性的医药商业企业尚未形成,但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较强实力和市场网络的区域商业企业,这为外资选择合作伙伴奠定了基础。”某业内人士表示。
, 百拇医药
    外资并购需求的升级已成了不争的事实。中国企业竞争力课题组组长李磊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如果谈中国医药市场的外资并购将会如何发展,首先要知道外资看重的是什么。我们漂亮的GMP厂房,或者GSP仓库,外资是没有兴趣的。他们感兴趣的是品牌价值、市场渠道、研发力量。”而有业内人士则认为,中国企业在价值链的上游整体竞争能力较弱,同时在研发和生产领域,对外资而言是一个开放的环境,而伴随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下游的市场创新将成为整个产业革新和发展的契机,从战略的角度考虑,外资对这一领域的深层次的渗透更为感兴趣。

    国际化构想

    与联合美华的携手,对于广州医药而言目标非常明确。广州药业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何舒华就曾表示:“医药公司将可以借助联合美华引进的新代理品种、资金及管理机制,而且广药集团下属的生产企业也可以借助联合美华的平台和渠道,将产品在欧洲国家注册,打入国际市场。”

    业内认为国内企业从单纯引进国外资本、技术、产品到同时引进先进经营运作模式、国际化的视野和进入国际市场的渠道,这是国内企业在国际化的市场条件下生存发展的一种选择。
, http://www.100md.com
    无独有偶,上海医药在针对其与日本铃谦的合作所发布的公告中,也明确提出了“走出去”的概念。其公告称:“把握中国医药分销对外全面开放的契机,推进上海医药国际化战略,加快医药分销国际化步伐,构筑引进、消化并创新国际医药分销先进理念与模式的平台;扩大国际合作,借船出海,逐步开拓海外分销渠道,实现国内外联动。”外界则评价该举措是上海医药分销国际化道路最为重要的一步,目前我国医药商业企业尚没有一家企业在国外真正建立分销渠道。

    在新一轮外企并购中,除了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渴求,国内企业更加有意识地引进经营管理模式和国际化的视野与渠道。陈建伟认为,与前一阶段在生产领域外资获得快速进入中国市场准入权的并购相比,这一阶段的并购更体现出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自发地寻求通过合作提升经营管理能力的需要,这反映出行业竞争对企业的经营思路的影响,也体现了中国企业进一步走向成熟和强大。

    具体而言,像礼来这样有跨国制药背景的风险基金越来越多地进入,对中国的中小型研发企业意义将更大。这些基金带给它们的不仅仅是短缺的资金,更多的合作机会,更重要的是意味着它们成为国际化科研链条构建的不可缺少的一环。
, http://www.100md.com
    并购之虞

    谁也无法预测这些并购将来的命运。但就这些合作个体本身而言,合作项目能否最终实现其合作初衷,从根本上来说在于能否实现合作双方的共赢,从短期来讲取决于能否给双方带来实际的利益;而从长期而言,则在于双方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能否有效融合。这个问题既受到外部的医疗商业体制大背景的影响,也受到内部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双方的互动和交流,但从总体上而言,这种模式是在一定发展阶段双方的理性选择,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可实施性。

    新外资并购时代的到来,以及外资的来势汹涌,让“外资究竟给医药行业带来什么”这样的老话题再度升温。一方面是合作不断加强的欢愉,另一方面仍然是对民族产业生存的担忧。“民族工业无疑需要融入全球经济,跨国并购是不可回避的,对并购既不能惧怕,也不能谄媚,国家要靠完善的准入政策和法律法规来规避风险。”李磊表示。

    不可否认的是,全球范围的并购大潮将不会停止,医药行业的并购案肯定会越来越多,而无论是外资还是国内的被并购对象,其诉求也一定在不断更新、升级。对于国内企业而言,如何在合作中把握原则、占据主动,将是一个重大命题。

    国内企业从单纯引进国外资本、技术、产品到同时引进先进经营运作模式、国际化的视野和进入国际市场的渠道,这是国内企业在国际化的市场条件下生存发展的一种选择。

    具体而言,像礼来这样有跨国制药背景的风险基金越来越多地进入,对中国的中小型研发企业意义将更大。这些基金带给它们的不仅仅是短缺的资金、更多的合作机会,更重要的是意味着它们成为国际化科研链条构建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http://www.100md.com(康义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