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业版 > 财经.知本
编号:11481821
2007,那些并购人物的迷局
http://www.100md.com 2007年7月27日 《医药经济报》 2007.07.27
     2007年,对于中国医药企业家们来说,是一个声音喧嚣、景象纷乱的年份。在这一年里,有两种现象得到医药企业家们强烈、持续的关注:其一,在医药产业第一轮跑马圈地式的并购潮中风云一时的企业家们黯然退场,除了留下印有“失败”标记的并购案例外,有些甚至遭遇了牢狱之灾;其二,另一些幸存者面临困境,有些被迫收缩战线已经偃旗息鼓,有些正在底部等待救赎。

    一个简单的逻辑可以对上述现象进行现实的说明:优胜劣汰,中国医药并购的转型速度在加快,企业家被轮换淘汰的速度也在加快。但这一逻辑显然不是故事的全部,迷局中企业家的属性既有国企也有民企,曾经也对行政资源拥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曾经也不乏一些为人称道的企业家精神,为何都在第一轮医药并购中、在“医药产业集中度提高的必然选择”的声浪中铩羽而归?

    这引来两重反思:首先,在“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并购故事中,如果医药企业家们充当的是一个被动的前台角色,那么推动故事发展的幕后力量是什么?其次,在悄然而至的第二轮并购中,哪些因素能够成为泥泽里的医药企业家们的救赎?
, 百拇医药
    扩张之殇

    人物是叙事的线索,医药企业家的命运也必然影响着企业的命运。最典型的人物,往往能够勾勒出这个大时代下的药企图景。

    6月27日,现年66岁的三九创始人赵新先因“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十个月。由于抵扣羁押时间,赵新先的刑期至9月20日将到期。至此,三九系列案的重头戏划上句号。“赵新先的三九”这一页已然翻过。

    案件由三九健康城项目而起,案情本身并不复杂,却可管窥三九集团的种种积弊。因扩张过速,赵新先对三九的治理渐渐失控,集团高管屡有假公济私之举,下属企业也多有侵占挪用之事。三九始终是国有股一股独大,而赵新先作为企业发展中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退休前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获得企业的补偿,无从获解;创业回报无从体现,负激励随之而来。有关人士认为,赵新先后期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投资与此有关。

    赵新先在1985年创办了三九集团的前身深圳南方制药厂。此后,他力主并购扩张,三九发展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中成药制造商,连续多年入选中国“500强企业”。盛极而衰的时刻在2001年到来。三九集团因占用下属上市公司资金高达25亿元,遭中国证监会通报批评并立案查处。问题接踵而来,并购扩张的步伐戛然而止。
, http://www.100md.com
    最终引发危机的,是银行对其一百多亿元债务的追讨。2004年5月,63岁的赵新先超龄离任。一年半后的2005年11月,赵新先被拘。

    同样,最终引发万杰危机的是2006年底到期的一笔本息合计4.3亿元的职工集资款。为了平息众怒,万杰的掌门人孙启玉背着债权银行,将旗下青岛万杰医院变卖,用于归还职工集资款。

    孙启玉原为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岜山村村委会主任,其创办的万杰集团以肿瘤专业医院而蜚声业内,万杰医院通过不断投入资金购买最新的专业设备,取得竞争优势。2000年1月,孙启玉成功将旗下万杰实业股份公司运作上市,主营医疗服务等业务,并于同年11月更名为万杰高科。由此,万杰达到鼎盛。

    此后,借助银根宽松与政府的支持,孙启玉盲目出击,投资屡战屡败。4年前,万杰集团贸然收购了身为国企的淄博钢铁,从此陷入债务泥潭。2年前,万杰集团已濒于倒闭,山东省政府又组织当地银行以“贷款俱乐部”的形式给予金融支持,但最终未能奏效。
, 百拇医药
    危险的生态

    上一轮医药并购其实也造就了若干“鲤鱼跳龙门”的传奇故事。如从偏远的陕西旬阳走出来的郭家学,并没有多少可倚仗的背景:1991年辞职创业,代理过医疗设备销售,做过茶叶生意,完成了资本积累。1996年,郭家学零资产收购陕西卫东制药厂切入医药领域后,当年就有几千万元收益。此后,其又兼并了青海制药、江苏启东盖天力、青海宝鉴堂、山西广誉远、湖北潜江制药等20多家医药企业,旗下拥有东盛科技、潜江制药等上市公司,至2004年9月问鼎云药集团,控股云南白药,可谓是郭家学的8年疯狂收购时期。但仅一年后,郭家学无奈淡出云药,自此颓势已显。

    2006年11月20日,上交所公布“关于对东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董事长郭家学等公开谴责的决定”。自此,踩上上市公司大股东占款以及担保“地雷”的郭家学和他一手创建的东盛陷入了险境。今年7月4日,东盛科技和*ST潜药以“重要事项未公告”为由同时停牌,至今尚未复牌。据了解,郭家学已有意向要将*ST潜药的壳资源出售,目前相关事宜正在进行商谈,还未最后确定买家。

    “卖掉白加黑”、“以资抵债”、“以股抵债”、“卖壳”……近一年来郭家学采用种种方式希望能够填补东盛科技的巨额债务,至今郭家学在媒体面前表现得一派轻松,但一点都不能缓解其资金链的窘迫现状。郭家学自解:没有及时调整债务结构是最大的失误。“今后我不再扩张了,全力经营这个企业。”

    2007年5月,汪力诚的华立药业宣布减持华立仪表股份,表达了其紧缩战线,全面向医药产业转型的决心。“华立从2005年起就暂停了对外并购,埋头进行整合。”汪力诚自上一轮医药行业并购中积极参与多项医药并购案,并拥有了华立控股、昆明制药、武汉健民等3家医药上市公司的股权,与目前的谨小慎微形成鲜明对比。, 百拇医药(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