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坚信中医 > 中华医道
编号:11467631
理清思路需智慧--评《哲眼看中医》
http://www.100md.com 2007年7月30日
     孟庆云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现代中医药将走向何方?又该怎样迈向前方?为了从思想认识的高度理清中医药的发展思路,中国中医药报社主办了“2004年中医药科学论坛”。这是一次如何认识中医药科学性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智慧盛宴”,汇聚了国内著名哲学家、科学家和中医药专家对中医药科学问题方面最具权威的观点,让我们品尝了一次独具风味的“哲学大餐”。会后,该报又组织记者对出席论坛的专家和部分中医药专家进行了专访,编集成《哲眼看中医--21世纪中医药科学问题专家访谈录》,现已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05年1月正式出版。

    “哲”即聪明、智慧之意。《尚书·皋陶谟》记载大禹说:“知人则哲,能官人,民安则惠,黎民怀之。”孔安国传曰:“哲,智也,无所不知,故能官人,惠爱也。爱民则归之。”在古希腊也把哲学称为智慧之学,从苏格拉底起,“智慧”已被“爱智”所取代。“爱智”在于追求知慧,探索追求真理的方法。《哲眼看中医》正是从运用哲学的智慧和方法来探索中医学发展的至真要新论。
, http://www.100md.com
    《哲眼看中医》一书在体例上秉承《内经》的问答体,以该8位年轻有为的记者与相关专家轻松访谈的形式,探讨了深奥的哲学问题。记者们直截了当地提出学术和发展问题,犹如《内经》中歧伯所赞:“悉乎哉问也!”问得好,问得关键;专家们的回答则是答得深刻,答得高妙!不仅向读者展示了哲人专家们对中医的科学性和学术特色深刻的认识和领悟,而且从哲学的高度和现代世界科学发展的趋势勾划出了中医药学的发展前景。全书分《哲史悬壶》和《杏林济世》两个分题,之外还附列《背景资料》,汇集了上世纪一些中外文化名人如严复、陈独秀、梁漱溟、梁启超、鲁迅、胡适、冯友兰、乔治·萨顿、李约瑟以及钱学森、杨振宁等诸位大师有关中医药的言论,对我们进一步反思百年中医药变迁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资料。

    本书的最主要贡献是从哲学和自然科学的视域对中医的科学价值的肯定和深刻的论述,把一百多年来“中医不科学”的谬语曲说彻底埋葬,提供了多种形式、多种价值取向的理论依据。世界上的科学和文化一样,都是多姿多彩的。几百年来,随着西方近代科学的崛起,在中国唯西方科学主义的倾向,曾风靡一时,其影响正如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宋正海教授所说:“科学主义在其发展初期,对中国发展近代科学,推动社会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但它后来的泛滥确实也严重地扼杀了中国传统科学的发展,主张取消汉字,消灭中医是科学主义消极性的较突出表现。现在已可以定论:要取消汉字、要消灭中医是完全错误的主张。这些是负面效应但决不是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二十世纪初一些名家屡发“高论”,陈独秀说“中医不科学”,梁漱溟说中医“其实还是手艺”;梁启超说“中国旧医那些阴阳五行的瞎猜”;鲁迅也“便渐渐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等等。中医药最终未能躲过次次劫难,故理所当然地引起中医药界的起而抗争。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始有转机,随后,更有高举振兴大旗,继往开来之势。挖掘整理传统,新创中西结合新流,并甫出国门,带动了世界的传统医学。然而,或许是世纪初那场东西方文化论争影响太深远,到了世纪末并未真正平息,正面的与负面的影响同样多多,近年来实际上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论争和反思。先是“重构派”、“补天派”、及“结合派”的见仁见智,之后有“存亡论”、“现代化论”和 “可以不叫科学”等观点继踵铺陈。这些都引发了学人们对中医学科学属性和特质的深入思索。笔者拜读此书后认为,对这个问题专家们从理论上给以了最清晰的阐述。
, 百拇医药
    讨论中医的科学价值经常因“科学”定义有诸多的界说而铺垫一番,诸位学者对“科学”的定义虽然各言其词,但基本内涵一致,又都是简要捷说,确是哲人风范。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刘长林教授说:“科学是人类的认识活动”,上海师范大学李申教授也说:“科学就是要追求知识,追求一种确切可靠的知识。”毛嘉陵认为“科学就是在一定时期内相对正确的知识或学问”。而姜岩博士、毛嘉陵等人认为科学是多元的,有东方科学和西方科学之别,并认为“中医是属于东方科学”。鉴于对“科学”认识上的差异,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廖育群副所长则认为“中医药不叫科学,未尝不可”,同时认为可称“中医药学是独具东方特色的医药智慧”。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也强调“中医是东方智慧之学”。哲学家黎明更独家宣称“中医药是独具魅力的人学技术”。其实,智慧也是思想或知识,最后还是要归属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范畴,既然如此,为何偏偏要回避“科学”二字?专家学者们以“科学”概念审视中医,取得的共识就是:为中医学术定位还以公道,正其名而立其身。

    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教授在《中医是复杂性科学》一文中,除把中医定位于复杂性科学之外,还着重指出,对于中医目前只能用“经验+直觉+实践检验”的方法,不能用还原论的方法,他又通过对复杂体系的特点的论述,明确指出高级复杂事物都不具备可重复性。这就对多年来以可重复性来评判中医科学性的问题做了理论上的否定。刘长林教授指出中医重视时间,研究的是现象层面的规律,所论述的整体是自然的、气化的、波动的、个性的。而西医学把握的是空间整体,属于空间医学,指出发展中医学的关键在于“坚守中医本质的底线”。学者们一致认为整体观、脏腑经络、辨证论治和养生是中医的特色。西南师范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杨玉辉教授,以形、气、神与物质、信息和意识层次的关系,认为中医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称得上是真正的人体科学。
, 百拇医药
    这种知识界的高峰论坛和具有精品层次的学术讨论,是《哲眼看中医》的又一亮点。中国中医药报社社长陈贵廷、原华夏出版社副总编辑王一方、北京大学吴国盛教授及姜岩都认为,当前正逢传统文化的发展机遇,“现正站在从细分到大交叉的关键点上,而正是在这一点上,中国传统文化占有明显的优势。中医到了可以提升自己,大放光彩的时候。”朱清时院士、陈贵廷社长等都针对中医如何发展壮大及战略步骤,如何发展理论,提高疗效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教授和广西中医学院刘力红教授,针对中医“人才异化”,中医药的科学评价问题阐述了看法。面对中医业内学者们的担忧,科学家和哲学家们发表了关于中医现代化实践等很多支持意见和鼓励,但也批评了“以西解中”和“中医滥贴时髦标签”和“粘上科学的仙气”的不良学风。

    《哲眼看中医》书中的专家们对待自己的观点是严谨的,该书的记者们和编辑对待自己的工作更是认真的、精益求精的。美国物理学家凯勒说得好,“一本好书像一艘船,带着我们从狭窄的地方驶向广阔的生活海洋”。《哲眼看中医》对于笔者就是这样一艘船,愿它也是广大热心中医药的读者的一艘船,承载我们徜徉于学术的海洋。,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