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医疗救援的质量控制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67kb)。
急危重症医疗救援的质量控制
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 郭荣峰 (宜山路638号 200233)
[摘要] 目的 探讨影响医疗救援质量的相关因素和控制方法,为提高医疗救援质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 回顾总结我市2002年-2006年医疗救援质量管理的全过程。重点总结分析复苏成功与失败的各有关定性、定量内容,采取的有关措施(组织保证、制度与执行、培训考核、量化评估、统计比较等)。结果 2002年-2006年每年医疗救援质量不断提高,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逐年上升。结论 持续质量改进(CQI)在医疗救援质量控制管理中可有定性、定量内容指标和良好的理论和实践。
[关键词] 医疗救援; 急危重症; 质量控制;
一、质量管理的内容
(一)环节质量管理 在医疗救援的各项工作中,选择若干相对重要或又便于监测、检查、控制的工作环节,作为质量管理的切入点,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情况或数据采集、跟踪、调整、控制等管理活动。环节质量管理是一种过程管理,可使管理者在结果产生之前进行干预、控制。
(二)终末质量管理 在医疗救援的单次任务完成后,对服务的终末质量和服务对象的满意度进行数据采集、跟踪、评估、、反馈、控制等管理活动。如,随机提取服务对象的电话、地址,进行电话征询、信涵征询、上门征询,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医疗服务情况征询会等活动,动态了解满意度和市场状况,为全面质量管理提供有价值的重要信息。
(三)持续质量改进(CQI) 它是质量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和精髓部分,是近年来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重点内容之一,并不断受到医疗救援组织的关注和重视。如,为了提高抢救成功率,保证安全、低耗、快捷,要求进行各医疗救援相关环节的质量管理、过程管理和医疗救护服务终末质量管理,直到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和救援人员的认可度等都有所改善、提高。可见,持续质量改进在重视终末质量的同时更注重过程管理、环节质量控制。
质量管理的内容很多,而且相辅相成,互相促进。ISO质量控制体系也在医疗救援组织中被运用,它更强调环节质量。
(四)医疗救援质量控制管理的方法与步骤
1. 建立医疗救援质量管理部门或小组;
2. 制定救援质量管理目标和工作计划;
3. 建立评估标准和检查、监督制度;
4. 执行制度、计划;
5. 分析存在问题;
6. 寻找原因;
7. 反馈信息;
8. 处理问题;
9. 落实分级管理;
10. 总结提高。
其中,质量管理的关键点如下:
(1)救援人员、管理人员素质,包括医疗救援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等。
(2)依照法规,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力求管理指标细化、分解,责任到人。
(3)建立并完善医疗救援、质量管理等规范流程。
(4)规范医疗文书,如病历书写、告知单填写、危重病签字程序等。
(5)继续教育,如内部培训、考核;外派进修提高;学科活动参与等。
(6)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设置反映医疗救护质量的指标,如:抢救成功率、现场或院前治愈率和病情稳定率、心肺复苏现场成功率和出院成活率、病人满意率、有责投诉率等等。
(7)建立奖惩机制,培育良性竞争意识,促进体制、机制创新。
(8)新理论、新技术的学习、应用,科学研究成果与医疗救护、质量管理和地域特点的结合等。
二、急救车辆装备的技术档案建立与管理
1、医疗装备和急救车的技术档案 主要包括车辆装备和技术性能记录、车辆运行技术记录和保养修理技术三个部分。
(1)技术性能记录 包括车辆装备、技术性能和规格等,目的在于提供使用、保养和修理时检查技术装备的凭据。
(2)运行使用记录 包括使用者姓名、医疗装备和急救车在运行中的各项技术状况和故障、事故情况等,目的是核对医疗装备和急救车的使用质量。
(3)装备和急救车保养、修理记录 包括装备和急救车历次保养和修理的情况,以及每次保养后的技术状况。
(4)各项原始记录,是装备和急救车技术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健全技术档案,首先必须健全有关的各项原始记录。要根据定额、保修、运行等技术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进行全面考虑,既要避免重复浪费,又要做到事事有人管,项项有记录。
2、装备和车辆更新、退役、报废管理
装备和救护车的更新报废工作是硬件管理的基础工作,更新/报废工作应循序或阶梯式进行,避免大起大落式的更新/报废。因为这样可更有利于硬件管理的合理性和科学管理的要求,也可以减少更新时所需的投入。
装备和救护车性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和健康。救护车报废、更新的条件除要符合交通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外,要有别于其他种类的车辆。按国家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指导意见,凡符合下列条件的救护车,可办理退役、报废、更新手续。
(1)因各种原因造成车辆严重损坏,无法修复的。
(2)一次大修理费用为新车成本的50%以上的。
(3)车型陈旧的进口或国产非定型车,无配件来源,技术状况低劣又不宜修复的。
(4)排污量及噪声均超过国家标准,无法修复的。
(5)油耗超过国家定型出厂标准,经修理仍不达标准的。
(6)车辆使用已超过20万公里或8-10年。
三、医疗救援人员质量与管理
1、驾驶员医疗救援培训及管理
驾驶员医疗救援培训工作应按院前急救和灾害医学的特点进行。
1)驾驶员应具有熟练的驾驶操作技能,反应敏捷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培训工作首先应围绕驾驶操作技术、发生车辆抛锚后排除故障的能力以及医德医风(职业道德)方面进行。
2)为使急救更有成效,驾驶员至少应经过心肺复苏(CPR-BLSD)、创伤急救技术(BTLS)训练,这些培训应成为其上岗的必要条件。驾驶员经过医疗救援培训合格,可成为急救医师的医疗助手。
3)急救医疗机构是突发重大灾害事件应急医疗救援的重要力量,在急救病人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急救技术对及时、有效地抢救病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驾驶员和医生一起在日常急救医疗中进行相关技术的操作积累和定期培训、考核。
4)行车安全和医疗安全宣传、教育与培训,应围绕院前急救的特点进行。
2、医护人员的医疗救援培训及管理
1)救援医学培训内容主要分为如下几部分:
初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初级创伤生命支持;
高级创伤生命支持;
小儿初级、高级生命支持;
常见急症、危重症及意外伤害;
灾害事故现场分诊与现场救治;
核辐射、化学、生物事件的应急救援防护与处置,等。
2)培训评估要点介绍
初级生命支持评估:
必须认识初级生命支持评估中的(ABCD)每一步内容。它以周期形式保证实施者在开始进行急救前能客观地评估急危重症的特征 ......
急危重症医疗救援的质量控制
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 郭荣峰 (宜山路638号 200233)
[摘要] 目的 探讨影响医疗救援质量的相关因素和控制方法,为提高医疗救援质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 回顾总结我市2002年-2006年医疗救援质量管理的全过程。重点总结分析复苏成功与失败的各有关定性、定量内容,采取的有关措施(组织保证、制度与执行、培训考核、量化评估、统计比较等)。结果 2002年-2006年每年医疗救援质量不断提高,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逐年上升。结论 持续质量改进(CQI)在医疗救援质量控制管理中可有定性、定量内容指标和良好的理论和实践。
[关键词] 医疗救援; 急危重症; 质量控制;
一、质量管理的内容
(一)环节质量管理 在医疗救援的各项工作中,选择若干相对重要或又便于监测、检查、控制的工作环节,作为质量管理的切入点,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情况或数据采集、跟踪、调整、控制等管理活动。环节质量管理是一种过程管理,可使管理者在结果产生之前进行干预、控制。
(二)终末质量管理 在医疗救援的单次任务完成后,对服务的终末质量和服务对象的满意度进行数据采集、跟踪、评估、、反馈、控制等管理活动。如,随机提取服务对象的电话、地址,进行电话征询、信涵征询、上门征询,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医疗服务情况征询会等活动,动态了解满意度和市场状况,为全面质量管理提供有价值的重要信息。
(三)持续质量改进(CQI) 它是质量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和精髓部分,是近年来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重点内容之一,并不断受到医疗救援组织的关注和重视。如,为了提高抢救成功率,保证安全、低耗、快捷,要求进行各医疗救援相关环节的质量管理、过程管理和医疗救护服务终末质量管理,直到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和救援人员的认可度等都有所改善、提高。可见,持续质量改进在重视终末质量的同时更注重过程管理、环节质量控制。
质量管理的内容很多,而且相辅相成,互相促进。ISO质量控制体系也在医疗救援组织中被运用,它更强调环节质量。
(四)医疗救援质量控制管理的方法与步骤
1. 建立医疗救援质量管理部门或小组;
2. 制定救援质量管理目标和工作计划;
3. 建立评估标准和检查、监督制度;
4. 执行制度、计划;
5. 分析存在问题;
6. 寻找原因;
7. 反馈信息;
8. 处理问题;
9. 落实分级管理;
10. 总结提高。
其中,质量管理的关键点如下:
(1)救援人员、管理人员素质,包括医疗救援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等。
(2)依照法规,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力求管理指标细化、分解,责任到人。
(3)建立并完善医疗救援、质量管理等规范流程。
(4)规范医疗文书,如病历书写、告知单填写、危重病签字程序等。
(5)继续教育,如内部培训、考核;外派进修提高;学科活动参与等。
(6)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设置反映医疗救护质量的指标,如:抢救成功率、现场或院前治愈率和病情稳定率、心肺复苏现场成功率和出院成活率、病人满意率、有责投诉率等等。
(7)建立奖惩机制,培育良性竞争意识,促进体制、机制创新。
(8)新理论、新技术的学习、应用,科学研究成果与医疗救护、质量管理和地域特点的结合等。
二、急救车辆装备的技术档案建立与管理
1、医疗装备和急救车的技术档案 主要包括车辆装备和技术性能记录、车辆运行技术记录和保养修理技术三个部分。
(1)技术性能记录 包括车辆装备、技术性能和规格等,目的在于提供使用、保养和修理时检查技术装备的凭据。
(2)运行使用记录 包括使用者姓名、医疗装备和急救车在运行中的各项技术状况和故障、事故情况等,目的是核对医疗装备和急救车的使用质量。
(3)装备和急救车保养、修理记录 包括装备和急救车历次保养和修理的情况,以及每次保养后的技术状况。
(4)各项原始记录,是装备和急救车技术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健全技术档案,首先必须健全有关的各项原始记录。要根据定额、保修、运行等技术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进行全面考虑,既要避免重复浪费,又要做到事事有人管,项项有记录。
2、装备和车辆更新、退役、报废管理
装备和救护车的更新报废工作是硬件管理的基础工作,更新/报废工作应循序或阶梯式进行,避免大起大落式的更新/报废。因为这样可更有利于硬件管理的合理性和科学管理的要求,也可以减少更新时所需的投入。
装备和救护车性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和健康。救护车报废、更新的条件除要符合交通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外,要有别于其他种类的车辆。按国家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指导意见,凡符合下列条件的救护车,可办理退役、报废、更新手续。
(1)因各种原因造成车辆严重损坏,无法修复的。
(2)一次大修理费用为新车成本的50%以上的。
(3)车型陈旧的进口或国产非定型车,无配件来源,技术状况低劣又不宜修复的。
(4)排污量及噪声均超过国家标准,无法修复的。
(5)油耗超过国家定型出厂标准,经修理仍不达标准的。
(6)车辆使用已超过20万公里或8-10年。
三、医疗救援人员质量与管理
1、驾驶员医疗救援培训及管理
驾驶员医疗救援培训工作应按院前急救和灾害医学的特点进行。
1)驾驶员应具有熟练的驾驶操作技能,反应敏捷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培训工作首先应围绕驾驶操作技术、发生车辆抛锚后排除故障的能力以及医德医风(职业道德)方面进行。
2)为使急救更有成效,驾驶员至少应经过心肺复苏(CPR-BLSD)、创伤急救技术(BTLS)训练,这些培训应成为其上岗的必要条件。驾驶员经过医疗救援培训合格,可成为急救医师的医疗助手。
3)急救医疗机构是突发重大灾害事件应急医疗救援的重要力量,在急救病人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急救技术对及时、有效地抢救病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驾驶员和医生一起在日常急救医疗中进行相关技术的操作积累和定期培训、考核。
4)行车安全和医疗安全宣传、教育与培训,应围绕院前急救的特点进行。
2、医护人员的医疗救援培训及管理
1)救援医学培训内容主要分为如下几部分:
初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初级创伤生命支持;
高级创伤生命支持;
小儿初级、高级生命支持;
常见急症、危重症及意外伤害;
灾害事故现场分诊与现场救治;
核辐射、化学、生物事件的应急救援防护与处置,等。
2)培训评估要点介绍
初级生命支持评估:
必须认识初级生命支持评估中的(ABCD)每一步内容。它以周期形式保证实施者在开始进行急救前能客观地评估急危重症的特征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6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