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81152
“重磅炸弹”情结何时了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20日 《医药经济报》 2007.08.20
     “跨国制药企业需要重新审视他们的新药研发策略。”出于善意的舆论一再提醒。

    在过去的若干年,“重磅炸弹”级的新药成为维持跨国制药企业业绩的关键,那些销售动辄百亿之巨的新药明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商业奇迹。潜移默化间,制药行业的研发价值取向也发生着转变:他们对新药的市场前景过于自信,投入大把资金,但最后隆重推出的新药很多在市场上转瞬即逝,被患者遗忘。2006年整个制药行业有180亿美元新药研发推广费用打了水漂。更糟糕的是,普通消费者同样在付出代价,对高价新药的热衷挤压着廉价常用药市场,大量仍具有广泛用途的廉价老药渐次消失在生产线上。

    这有可能导致最坏的结果出现,那便是制药公司和患者的相互伤害——一方面患者无力购买昂贵的新药,另一方面制药公司无法收回研发成本。对于现时“自主创新”已成为其普遍共识的中国制药企业而言,在比照国外经验通过各种方式磨练自己的创新能力之时,上述担心更应当成为镜鉴。

    立普妥去年的销售收入高达130亿美元,是名副其实的“重磅炸弹”。类似的能够获得巨额销售额的新药是近年来制药公司普遍追逐的目标,他们为之不惜花费大量的资金但收获寥寥。与此同时,那些大众普通药物则因利润微薄而被忽视。如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的普通药物尽管还有巨大的市场,但却不及一些针对特殊领域及病症的特种药物对药品总收入增长的贡献,这直接或间接地左右着制药公司的研发决策。因而我们看到,2006年开发出的新药中,治疗常见疾病的普通药物仅占了1/4。

    相较之下,这与当前中国医药创新的某些思维何其相似。可以看到,关于中国缺乏“重磅炸弹”级新药的感慨比比皆是,并有人将个中原因最终归结为中国医药产业创新能力的低下。这种观点本身的逻辑并无纰漏,但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和上述弥漫在全球制药行业的那种取向的些许神似,即中国制药创新和发展水平亦应以制造了多少“重磅炸弹”为标准。在这种价值判断下,原创新药的数量成为衡量企业前途的指标,各种热门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成为一些企业竞相争夺的目标,更有甚者将之作为概念炒作的题材。

    尽管国别不同,发展水平不同,但是相似的价值取向却都与药物创新的真谛渐行渐远。问题又回到了最基本的层面:研发新药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应当追求短期效益还是立足长期发展,是应该追求更高的价格还是更高的临床价值?

    有迹象表明,立足于长远而非紧盯眼前高额利润的新药研发投资模式正被跨国制药公司重新接纳,因为患者是否真的从新的治疗手段中受益才是最终的评判标准。这实际上也在启发着中国企业的创新思路,“重磅炸弹”级药物对中国医药产业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临床价值,再贵也只能是转瞬即逝,而若研发立足于高效、副作用小、顺应性好等基本临床评价指标,即便是简单的技术改进也会赢得明显的市场效应。

    问题又回到了最基本的层面:研发新药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应当追求短期效益还是立足长期发展,是应该追求更高的价格还是更高的临床价值?, 百拇医药(赖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