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论坛报》 > 2007年第32期
编号:11480929
男性钩端螺旋体病患者病情更严重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23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7年第32期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因其广泛流行而备受关注。一般认为,钩端螺旋体病多见于男性,原因是性别造成的职业不同。然而,德国Jansen等学者的调查结果显示,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病率与男女性别并无显著相关性,但男女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和就诊比例不同。

    为了进一步探讨性别与钩端螺旋体病的关系,Jansen等对在1997-2005年间的338例德国钩端螺旋体病患者进行了研究。

    纳入研究的病例被分为儿童、青少年和成年3个组,成年组又进一步分为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和≥60岁共5个亚组。在338例患者中,男性占78%,平均年龄为(46.6±15.0)岁,其中以≥60岁者居多,女性占22%,平均年龄为(41.2±16.0)岁,以<40岁者居多。

    研究结果显示,男性患者的黄疸(ORMH为3.7,P<0.01)、肾损害(ORMH为3.4,P<0.01)及出血(ORMH为7.8,P<0.05)等症状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因此男性就诊率亦显著高于女性患者(75%对90%,OR为2.6,P<0.01)。男女患者的死亡率分别为5%(13例)和1%(1例)。比较从出现症状到门诊治疗的时间,男性与女性患者均为4.5天,比较从出现症状到住院治疗的时间,男性患者平均为6.0天,女性为5.5天。

    在185例接触危险因素的人员中(男性152例,女性33例),非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多于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在疫源地(包括农村和城市)发生的86例钩端螺旋体病例中,男性患者65例,女性21例,无论在乡村还是在城市,性别与钩端螺旋体病发病率均不相关(P=0.3)。在对血清型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分析中,血清型与黄疸(P=0.3)、肾损伤(P=0.2)和出血(P=0.3)之间亦无明显相关。

    由此可见,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存在性别差异,男性患者黄疸、肾损害及出血等症状的发生率较高,因此具有更高的就诊率。女性的重症发病率较男性低,其原因可能与女性的生理学因素(如性激素水平等)有关。

    比较职业危险因素与非职业危险因素导致的钩端螺旋体病发病情况,两者所致的发病情况无显著性别差异。然而,无论在男性人群还是在女性人群中,非职业危险因素包括游泳、园艺、旅行等导致的钩端螺旋体病发病率,均高于职业危险因素如农耕、畜牧、垂钓等所致发病率。

    [郭桐生 曲芬 摘译自Clin Infect Dis 2007,44(9)∶e69],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