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不是任何意义上的知识
“知识”这个概念,从汉语的字面意义上说,就是“已经知道的认识”。这个解释不免有些同义反复。事实上,在“已经知道的认识”当中应该包含某些确切的事实,这样的知道才能被称为知识。概言之,知识就是关于一事实或诸事实的知道。用科学哲学的术语说,知识陈述必然的都是事实陈述。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这也可以解释为,把已知的东西表达成已知的,把未知的东西表达成未知的,都叫做知识。换句话说,用肯定句表达出来的事实是知识,用否定句表达出来的事实也是知识。无论是用肯定句表达的知道,还是用否定句表达的知识,知识所蕴含的事实必须具有确定性。
首先,知识要有一个确实的知道对象。
“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我们可以把这个陈述叫做知识。为什么呢?这个陈述是一个事实陈述。其中作为事实陈述的对象“马克思”是确实存在的。如果在这个陈述当中,连“马克思”这个被认识对象都不能满足确定性,这样的陈述就不可能表达任何事实,因而也就没有资格被叫做知识了。“飞马生于公元前14世纪”。这个陈述没有知识性,因为世界上没有“飞马”。“飞马形象的构思产生于公元前14世纪”。这是知识。尽管它可能是一个错误的知识,但它毕竟有一个确实的“飞马形象的构思”这个事实对象存在。不用赘述,单有一个确定性的事实陈述的对象还不是知识。知识还要通过一个陈述把这个事实对象的实体性及其与其它事物的关系表达出确切的和可被公共理解的事实判断。不包含任何事实判断的陈述一定不包含任何知识。正是基于这一点,许多英语辞书读物,都把“知识”定义为“所知道的事实”。
, http://www.100md.com
我这里强调的,是知识陈述应该具有确定性,并没有强调知识陈述本身的真实性。一般说来,对象明确,陈述确切,这样的陈述就可以算作“知识”。与事实相吻合的知识,可以算作“正确的知识”,否则,就是“错误的知识”。我们似乎没有理由把“错误的知识”排除在“知识”之外。要是那样,我们可能就不会有任何知识了。但是,如果陈述的对象不确切,陈述本身没有确定性,甚至完全不知所云,这样的陈述就不能算是知识了。
知识有不同的类型。有些知识可以表达为一种记忆,有些知识可以表达为一种逻辑。“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是一种记忆类型的知识。求解一个长方形的面积与一个任意多边形的面积之比,属于逻辑类型的知识。
记忆类型的知识与个人的兴趣有关。一个人因为对没有兴趣的事情没有留下记忆或记忆有些淡薄和朦胧,丝毫也不意味着这个人“没有知识”。最近,一位网络作者借刘晓庆回答错了一个历史问题而指责刘晓庆“没有知识”。这样的指责是错误的。如果这位网络作者不是有意非难刘晓庆,就是他对知识论哲学和心理学无知。丁肇中先生在北京接受记者提问时就曾经对许多问题回答说“不知道”。这只是意味着丁先生对记者所提的那些问题所涉及的知识域没有兴趣,并不意味着丁肇中先生“没有知识”。对丁肇中是这样,对刘晓庆也是这样,对任何人都应该这样。
, 百拇医药
如果我们问:“某人上班时步行,回家时坐车,在路上一共花一个半小时。如果往返都坐车,全部行程只需30分钟。问,如果往返都步行需要多少时间?”求解这个问题所需要的知识是数学,它属于逻辑类型的知识。一般说来,完成一个逻辑推理,除了把握一般的逻辑规则之外,还需要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不具备相关专业的背景知识,是不能完成相关的推理过程的。对相关专业背景知识的把握,也是依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经历而定的。
但是,不管是记忆形态的知识,还是逻辑形态的知识,都必须满足某种确定性。就记忆形态的知识来说,表达上必须清楚明确,不能含含糊糊、茫然无所指。就逻辑形态的知识表达来说,不能捏造那些表面上像推理,实际上又属于“赝推理”或“佯推理”的伪逻辑。像算命先生和风水先生所从事的那种“算命”和“做课”,看上去是在做推理,其实,其中什么逻辑也没有。由这种不是逻辑的逻辑表达出来的“知识”,也是没有丝毫知识价值的,也不能叫“知识”。
让我们来看中医究竟知道些什么事实?以及他们对他们知道的事实的表达,是否满足了确定性和公共可理解性的要求?
, 百拇医药
《黄帝内经》的作者认为,在人体中最能决定身体状态的是“五脏六腑”。这是《黄帝内经》的作者所确实知道的吗?清朝的王清任曾经指出过,“五脏六腑”在《黄帝内经》里边的表述相当混乱。我本人在去年又对这种混乱做了一些补证,揭示了其中更多的混乱。事实上,“五脏六腑”到底指什么,《黄帝内经》的作者没有弄清楚,现在的中医生也依然没有弄清楚。就是说,《黄帝内经》的作者和现在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授并不确实地知道他们所标榜出来的“五脏六腑”。
这里还有一个被中医文献学家忽略了的细节。
从《黄帝内经》不难判断,当时曾经有人质问过,“五脏六腑为什么没有包括‘嗌’(咽喉)和‘脑’?”把咽喉和脑排除在“五脏六腑”之外,能行吗?《黄帝内经》的作者仿佛摆脱不了这样的追问,于是就胡乱在《五脏别论篇》当中把“脑”和“髓”生拉硬扯到了“腑”里边来,与髓、骨、脉、胆、女子胞一起标榜为“奇恒之腑”。至于“嗌”,《黄帝内经》的作者在《阴阳应像大论篇》中曾经说到过“地气通于嗌”,并将“嗌”与肺、肝、心、脾、肾并列。只是作者实列“六脏”,实言“五脏”,不知何意?在《黄帝内经》的其它论篇中,“嗌”则被完全剔除于“五脏六腑”之外。遗憾的是,从古到今,没有任何一个中医基础理论家解释过这样做的理由。
, 百拇医药
可见,《黄帝内经》的作者只是标榜了“五脏六腑”,却并不真正知道“五脏六腑”。现在的中医生和“中医泰斗”(他们大部分文化水平很低)也依然不知道“五脏六腑”,甚至连“五脏六腑”基本指称对象都没有弄清楚,据此,说中医师具有“五脏六腑”方面的知识,显然是说不过去的。说白了,没有任何中医生真正地具备了关于五脏六腑的知识。
据此,我们的结论已经很清楚了。事实上,我们既不能说《黄帝内经》是“正确的知识”,也不能说《黄帝内经》是“错误的知识”或“有局限性的知识”,只能说《黄帝内经》所传达的东西“根本就不是知识”!诸如此类“根本就不是知识”的中医典籍还有很多。王叔和写的《脉学》、李时珍父子写的《濒湖脉诀》、皇甫谧写的《针灸甲乙经》,等等,都是不包含任何知识的东西。或者推而广之,整个中医基础理论都不是知识。这意味着,任何人都不要指望通过学习中医去学习知识,甚至连错误的知识都不能从中医典籍和中医教科书当中得到。了解了这一点才算真正了解了中医!从这个意义上说,告别中医就是告别这种表面上“博大精深”实际上又空空如也的知识状态。
读书并不等于学知识,学知识也未必一定要读书。诸如《黄帝内经》那样的中医书,还有像《算三世》、《黄帝葬经》那样的“仙书”,读得再多,也是不可能学到半点知识的,—— 因为其中没有知识!, 百拇医药(张功耀)
首先,知识要有一个确实的知道对象。
“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我们可以把这个陈述叫做知识。为什么呢?这个陈述是一个事实陈述。其中作为事实陈述的对象“马克思”是确实存在的。如果在这个陈述当中,连“马克思”这个被认识对象都不能满足确定性,这样的陈述就不可能表达任何事实,因而也就没有资格被叫做知识了。“飞马生于公元前14世纪”。这个陈述没有知识性,因为世界上没有“飞马”。“飞马形象的构思产生于公元前14世纪”。这是知识。尽管它可能是一个错误的知识,但它毕竟有一个确实的“飞马形象的构思”这个事实对象存在。不用赘述,单有一个确定性的事实陈述的对象还不是知识。知识还要通过一个陈述把这个事实对象的实体性及其与其它事物的关系表达出确切的和可被公共理解的事实判断。不包含任何事实判断的陈述一定不包含任何知识。正是基于这一点,许多英语辞书读物,都把“知识”定义为“所知道的事实”。
, http://www.100md.com
我这里强调的,是知识陈述应该具有确定性,并没有强调知识陈述本身的真实性。一般说来,对象明确,陈述确切,这样的陈述就可以算作“知识”。与事实相吻合的知识,可以算作“正确的知识”,否则,就是“错误的知识”。我们似乎没有理由把“错误的知识”排除在“知识”之外。要是那样,我们可能就不会有任何知识了。但是,如果陈述的对象不确切,陈述本身没有确定性,甚至完全不知所云,这样的陈述就不能算是知识了。
知识有不同的类型。有些知识可以表达为一种记忆,有些知识可以表达为一种逻辑。“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是一种记忆类型的知识。求解一个长方形的面积与一个任意多边形的面积之比,属于逻辑类型的知识。
记忆类型的知识与个人的兴趣有关。一个人因为对没有兴趣的事情没有留下记忆或记忆有些淡薄和朦胧,丝毫也不意味着这个人“没有知识”。最近,一位网络作者借刘晓庆回答错了一个历史问题而指责刘晓庆“没有知识”。这样的指责是错误的。如果这位网络作者不是有意非难刘晓庆,就是他对知识论哲学和心理学无知。丁肇中先生在北京接受记者提问时就曾经对许多问题回答说“不知道”。这只是意味着丁先生对记者所提的那些问题所涉及的知识域没有兴趣,并不意味着丁肇中先生“没有知识”。对丁肇中是这样,对刘晓庆也是这样,对任何人都应该这样。
, 百拇医药
如果我们问:“某人上班时步行,回家时坐车,在路上一共花一个半小时。如果往返都坐车,全部行程只需30分钟。问,如果往返都步行需要多少时间?”求解这个问题所需要的知识是数学,它属于逻辑类型的知识。一般说来,完成一个逻辑推理,除了把握一般的逻辑规则之外,还需要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不具备相关专业的背景知识,是不能完成相关的推理过程的。对相关专业背景知识的把握,也是依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经历而定的。
但是,不管是记忆形态的知识,还是逻辑形态的知识,都必须满足某种确定性。就记忆形态的知识来说,表达上必须清楚明确,不能含含糊糊、茫然无所指。就逻辑形态的知识表达来说,不能捏造那些表面上像推理,实际上又属于“赝推理”或“佯推理”的伪逻辑。像算命先生和风水先生所从事的那种“算命”和“做课”,看上去是在做推理,其实,其中什么逻辑也没有。由这种不是逻辑的逻辑表达出来的“知识”,也是没有丝毫知识价值的,也不能叫“知识”。
让我们来看中医究竟知道些什么事实?以及他们对他们知道的事实的表达,是否满足了确定性和公共可理解性的要求?
, 百拇医药
《黄帝内经》的作者认为,在人体中最能决定身体状态的是“五脏六腑”。这是《黄帝内经》的作者所确实知道的吗?清朝的王清任曾经指出过,“五脏六腑”在《黄帝内经》里边的表述相当混乱。我本人在去年又对这种混乱做了一些补证,揭示了其中更多的混乱。事实上,“五脏六腑”到底指什么,《黄帝内经》的作者没有弄清楚,现在的中医生也依然没有弄清楚。就是说,《黄帝内经》的作者和现在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授并不确实地知道他们所标榜出来的“五脏六腑”。
这里还有一个被中医文献学家忽略了的细节。
从《黄帝内经》不难判断,当时曾经有人质问过,“五脏六腑为什么没有包括‘嗌’(咽喉)和‘脑’?”把咽喉和脑排除在“五脏六腑”之外,能行吗?《黄帝内经》的作者仿佛摆脱不了这样的追问,于是就胡乱在《五脏别论篇》当中把“脑”和“髓”生拉硬扯到了“腑”里边来,与髓、骨、脉、胆、女子胞一起标榜为“奇恒之腑”。至于“嗌”,《黄帝内经》的作者在《阴阳应像大论篇》中曾经说到过“地气通于嗌”,并将“嗌”与肺、肝、心、脾、肾并列。只是作者实列“六脏”,实言“五脏”,不知何意?在《黄帝内经》的其它论篇中,“嗌”则被完全剔除于“五脏六腑”之外。遗憾的是,从古到今,没有任何一个中医基础理论家解释过这样做的理由。
, 百拇医药
可见,《黄帝内经》的作者只是标榜了“五脏六腑”,却并不真正知道“五脏六腑”。现在的中医生和“中医泰斗”(他们大部分文化水平很低)也依然不知道“五脏六腑”,甚至连“五脏六腑”基本指称对象都没有弄清楚,据此,说中医师具有“五脏六腑”方面的知识,显然是说不过去的。说白了,没有任何中医生真正地具备了关于五脏六腑的知识。
据此,我们的结论已经很清楚了。事实上,我们既不能说《黄帝内经》是“正确的知识”,也不能说《黄帝内经》是“错误的知识”或“有局限性的知识”,只能说《黄帝内经》所传达的东西“根本就不是知识”!诸如此类“根本就不是知识”的中医典籍还有很多。王叔和写的《脉学》、李时珍父子写的《濒湖脉诀》、皇甫谧写的《针灸甲乙经》,等等,都是不包含任何知识的东西。或者推而广之,整个中医基础理论都不是知识。这意味着,任何人都不要指望通过学习中医去学习知识,甚至连错误的知识都不能从中医典籍和中医教科书当中得到。了解了这一点才算真正了解了中医!从这个意义上说,告别中医就是告别这种表面上“博大精深”实际上又空空如也的知识状态。
读书并不等于学知识,学知识也未必一定要读书。诸如《黄帝内经》那样的中医书,还有像《算三世》、《黄帝葬经》那样的“仙书”,读得再多,也是不可能学到半点知识的,—— 因为其中没有知识!, 百拇医药(张功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