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教育 > 信息
编号:11482464
众专家会诊清代御医手稿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2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789期
     “这确定是任锡庚的亲笔真迹无疑”,“这本《舌苔志验》极其珍贵,因为自古以来,中医中研究舌苔的专著实在太少了”,“希望对任锡庚手稿的深入研究,能够揭开光绪皇帝死因的谜团”……8月25日,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和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们,对清朝最后一任太医院掌印御医任锡庚的惟一一套传世手稿进行了鉴定。

    手稿品相 略有残损基本完好

    鉴定会在北京中成天坛假日酒店一间隐秘的会议室中进行,文物经理人唐克强先生受收藏者委托,将清代最后一任太医院掌印御医任锡庚手札中的其中六册手稿请专家进行了鉴评。这六册手稿分别用塑料套套着,纸色微黄,看上去似乎十分脆弱,小册子的封面上有任锡庚的印章,虽然有不少地方已经破损了,但依然算得上保存状况良好。即使是不懂文物知识的人看上去,也能体会到,这套书已经历经岁月的沧桑。翻开一本册子细看,书中字迹墨色浑厚,书写者的水平虽然称不上是书法大家,但书法造诣之高,也绝非常人所能企及。
, 百拇医药
    流传经过 国家级博物馆遗憾错过

    唐克强透露,这部任锡庚手札的收藏者隐居京城,行事低调,从事中医文物收藏已经有近30年历史了,家中所藏中医文物,十分丰富。这套任锡庚手札是大约十多年前,从任家后人手中流传到收藏市场中的,后被一位文物商贩得到。凭借着近20年对中医文物的收藏和研究,收藏家深知这部任氏手本对于中医和医史的价值,所以闻讯后几经周折,以高价从商贩手中抢救了这套手稿。后来,藏者找到了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中医史专家李经纬教授,李老当时在负责中医中医史博物馆的工作,这是一所国家级的中医博物馆。李老对这套手稿的传世惊叹不已,再仔细地验看了其中的部分内容之后,即对这套稿本的医史价值和历史地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无奈的是,中国中医史博物馆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

    真伪考证 是任锡庚真迹无疑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终身名誉主席,原中国中医研究院副院长王雪苔教授在细细翻阅了几本手稿后认为,这套手稿是任锡庚真迹无疑,因为任锡庚身为御医,了解很多旁人不得而知的太医院内幕,手稿中关于太医院的记述,真实可信,是旁人无法杜撰的。
, http://www.100md.com
    例如,任锡庚的《太医院志》中记载,道光2年,清政府开始禁止御医在皇帝身上行针灸之术,理由是在御医面前裸露身体有损皇帝的尊严,而且,皇帝尊贵的龙体不能随便让人用针扎来扎去。这个做法是与我国历代皇家重视针灸的态度背道而驰的。宋朝的很多皇帝本人都擅长针灸之术,唐太宗更是曾用针灸给别人治病,手法高超。

    身为中国医史奠基人的李经纬教授抚摸着手稿感慨地说:“如果当年有经费,我是绝对不会放过这套手稿的。”他介绍,有关我国历代皇家太医院的文字记载,现在流传下来的十分稀少,而任锡庚的《太医院志》,则对清朝太医院的情况进行了详实的记述,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清史稿》中有关清朝太医院的部分,就主要参考了任锡庚的《太医院志》,如今我国政府重修清史,有关清朝太医院的部分,也主要需要参考任锡庚的《太医院志》,而现在摆放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太医院志》任锡庚的手抄真本啊!

    《舌苔志验》 学术价值之高难以估量
, 百拇医药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中医临床专家程莘农看完这套手稿后,对其中一本只有巴掌大小的小册子《舌苔志验》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本小册子的尺寸只有其他几本手稿的一半大,而且极薄。程老说,这本小册子中,将舌苔分为白苔、黄苔、黑苔等几个种类,每种情况的舌苔代表着可能患有的病症,而且详尽地阐述了其中每种舌苔的特点和辨别方法。自己的师傅也曾写过一本研究舌苔的书,而这本《舌苔志验》比师傅写的书还要高明些。

    王雪苔教授表示,目前中医类的书籍有上万种,其中研究舌苔的专著少之又少,但舌苔又是中医诊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这本《舌苔志验》采用了诗歌加注解的形式,对舌苔进行了深入剖析,其学术价值之高难以估量,值得当今的中医界深入研究。

    治疗鼠疫 任锡庚取穴方式很怪异

    在展示的几本手稿中,有一册《鼠疫辨略》,是任锡庚剖析鼠患灾害,研究破解鼠疫病情的专著。王雪苔教授在仔细阅读后发现,任锡庚在其中记载了很多预防和治疗鼠疫的珍贵经验,十分精道,其中还有一套用针灸治疗鼠疫的方法。
, 百拇医药
    王雪苔介绍,任锡庚的这套针法,以赤泽、尾中、期门三穴为主,但其中期门穴的取穴方法十分怪异———当代针灸取期门穴时,多取肋边;而任锡庚则取斜脊两侧。作为太医院的掌印御医,为何取穴方式如此怪异,究竟有何独到之处,非常值得运用于临床加以较验。

    纸墨辨析 当代质量难以企及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张淑芬在研究了这套手稿后认为,从纸质上来看,这套手稿用的是清朝末年的细棉帘纸,质地很细,而且用纸捻装订的方式,也非常符合嘉庆道光之后,清朝私人手札的装订流行趋势。手札中字迹的墨色十分浑厚,显然是上好的烟墨研磨之后写出来的,如今我国墨的质量,达不到这套手札用墨的水平。

    通过对封面印章的鉴定,张淑芬认为,这是典型的光绪年间用朱砂制作的朱印色,质量很高,所以盖到纸上百多年后也不发散,不外渗;如果是当今生产的印色,盖到纸上一两年后就向四周外渗扩散,并且变得模糊了。
, 百拇医药
    深入研究 有望揭开光绪死因之谜

    中国人民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宋平生也认为,这套手稿的内容,是旁人无法造假的,而且印章、字体也不是抄手的风格,所以当是任锡庚本人亲手所书无疑。

    宋平生谈到,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医类古籍在收藏市场中的行情一直不是很好。当下市场上的中医古籍,多是翻刻本,量大质低,而且中医的专业性强,一般人看不懂,也就没兴趣买了。像任锡庚手稿这样珍贵的古籍在市场上极其罕见。对这套手稿,应该深入地加以研究,手稿中有给光绪皇帝看病的记录,而光绪皇帝的死因,至今在学术界仍有争论,对任锡庚手稿加以深入研究,有助于揭开光绪皇帝的死因之谜。

    《九龙虫志》 神秘药品如今已不可考

    这套任锡庚手稿中,有一册《九龙虫志》因故未能拿到鉴定会现场。唐克强介绍,这册手稿里面记载了一味名为九龙虫的奇药,以及任锡庚对它的研究心得,十分神奇。

    根据书中记载,九龙虫是一味自南洋传入中国的药,九龙虫本身并无疗效,但如与其他药混合使用,会使其他药的疗效倍增,但是也有一些配伍的禁忌。《九龙虫志》对九龙虫的用法及禁忌进行了详尽的记述,其中有不少任锡庚认为最适宜添加九龙虫的药方。

    但是,目前我国的中药中,并无九龙虫这个药名,那么任锡庚记载的九龙虫到底是何种药品,是如今已经失传,还是改了名字?尚待专家深入研究。, 百拇医药(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