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呼吁
编号:11491239
加强中医科普让百姓走近中医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3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791期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科技、文化、哲学、思维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传统知识文化的活载体。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面对西方思想,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引入,中医的很多理论、方法不能被解释与证明,从而在其生长的土壤上遭遇了信任危机。如何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及西方的思维模式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让更多的老百姓尤其是青年人更好地了解、接受中医,这就要求我们中医工作者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探讨中医科普化,用老百姓可以接受的方式,让人们真正认识中医,喜欢中医,为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

    中医科普化的内容

    1.中医理论科普化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其理论的表达有着深刻的古代哲学意味,如“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精气学说”、“阴阳五行”等等。中医理论科普化就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其深奥的道理表达出来。让人们理解,才能应用。如整体观念,就可以解释成把人体看成一个以心为主宰,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的整体;并且五脏六腑之间有着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关系。同时认为人和自然界以及社会有密切的联系,人适应社会,适应自然才能不生病,人要顺应自然,外避邪气,内养精神。机体和谐,社会和谐。才能保证人体的健康。
, http://www.100md.com
    2.中医诊病科普化

    中医认为疾病变化的病理本质虽然藏之于“内”,但必有一定的症状、体征反映于“外”。故诊病以“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为基本原理,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在中医诊病科普化中,当然不需要让老百姓对中医诊病方法了如指掌,但我们可以通过科普教育使其掌握一些基本的手段、方法,如观察病人面色淡白无华,多为血虚证或失血证;面黑暗淡,多为肾阳虚的表现;面黑干燥,多为肾阴虚的表现,舌有瘀斑,是体内有瘀血的表现,听声音高亢有力的多为实证等等。根据中医辨证诊病处方用药。让老百姓看得懂用得放心。

    3.中医治疗科普化

    中医治疗以“辨证施治”为其基本特点,强调个体化,主张“因人、因地、因时”治宜,但现在社会上人们对中医中药的认识只知中药毒副作用小,很多人只凭对中医的简单了解就将一些常用的中成药作为保健类药物来吃,如人们熟知的六味地黄丸,一些50岁左右的人将其作为长期服用的药物,只知道对肾脏有益,却不知道对于那些肾阴亏虚即在肾虚的基础上还伴有潮热盗汗、口干舌燥、舌红少苔等阴虚症状的人才尤为适用。服药时间不能太长,要随时辨证等。还有金匮肾气丸怕冷的人可以服用,有热的人不能应用等等。
, 百拇医药
    探讨中医科普化

    1.中医科普注重人文关怀

    如今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已被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所取代,这种医学模式的转变实际上是医学人文的回归。传统中医一向注重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本,作为中医学理论的奠基著作《黄帝内经》一书把人定位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认为人的生命是宇宙间最宝贵的东西。人的精神生活非常重要,“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中医注重人文关怀,情志调节。医生和患者之间应该通过良好的沟通,营造浓厚的人性化服务氛围,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理解人的情绪和感受,努力让患者获得肉体和心灵的健康。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中医科普注重养生保健

    中医学是以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天人同媾”的道家思想为核心,强调天人是合一的,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和人体内的气血在正常情况下是一种自然的和谐。而当人与它们不能和谐的时候,就要得病。而“合同于道”是《黄帝内经》中重要的养生思想。“道”就是道理,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在演变着,因此,养生之秘诀贵在遵“道”,就是必须遵循自然变化规律对人的影响作用,遵循自身的体质条件,研究各种外来因素对人自身体质所可能产生的正、负两方面的作用,这是中医养生保健独特的优势及特色。中医可以根据自身体质偏阳偏虚偏寒偏热等服用中药调理。达到健康长寿。
, 百拇医药
    3.中医科普注重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中医除了治病之外,在预防疾病上也有很大的优势。自古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古训。近年来国际上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亚健康”,就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又叫慢性疲劳综合征或“第三状态”。如今医学界对亚健康状态的重视正好和古人“治未病”的思想不谋而合。治未病,其含义广泛,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就是治在疾病未发生之时、未加重之时、未演变之时、未复发之时、未后遗之时,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等。

    创编中医科普,适应社会发展

    随着电视、网络、报刊等传媒机构的日益壮大,科学普及的广度已大大加强,但其深度即作品的质量上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首先在作品内容上要避免艰深晦涩的专业词汇,要用老百姓看得懂、听得进的语言进行表述,要“少说教,善比喻,多故事”;其次,内容上要少讲为什么,多讲怎么办,要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为老百姓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再次,中医科普作品在形式上也要多下工夫。针对不同年龄、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系列丛书且每本书都标题醒目,层次清楚,使读者不必从头读到尾,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选择地进行阅读,给读者提供了方便,读者也就更乐于接受。

    中医科普任重而道远,让老百姓走近中医、了解中医,认识到中医“简、便、廉、效”的特色,是每一个中医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我们坚信,在所有中医人以及相信中医的人共同努力下,中医的独特魅力终将为世界所认同。, 百拇医药(张艳 杨关林 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