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论坛报》 > 2007年第34期
编号:11485558
努力前行,探寻结直肠癌病因学新线索——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张苏展教授
http://www.100md.com 2007年9月6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7年第34期
努力前行,探寻结直肠癌病因学新线索——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张苏展教授

     参与本届论坛“结直肠癌”专题讨论的中方专家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张苏展教授。张教授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浙江分会肿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中国抗癌协会理事,在结直肠癌的综合诊断治疗方面的研究颇为深入。今年上半年,由张苏展教授和郑树教授共同领衔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基于社区的结直肠癌筛查方案的比较和评价研究”于杭州、哈尔滨和上海正式启动,这预示我国结直肠癌早期诊断水平将有望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记者:请问张教授,目前已知的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张教授:大量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结直肠癌的发病与肥胖、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及膳食纤维和微营养素的摄入不足有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过量饮酒以及精神创伤等,也会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此外,遗传因素也起了很大作用,大约10~15%的结直肠癌患者存在基因突变,主要是错配修复基因和APC基因的突变。

    记者:在此次高峰论坛上,您准备从哪个角度来发表演讲?
, http://www.100md.com
    张教授:上面已经谈到,既往的一些病因学研究的成果主要包括遗传和生活方式两个方面,但这两方面的研究是平行进行、互不相干的。

    根据国内结直肠癌高发现场十余年的工作积累,我们对一些现象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遗传和生活方式之间存在一些联系。在本次会议上,我准备向大家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初步结果。

    记者:在结直肠癌的发病上,我国和西方国家有哪些不同?

    张教授: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处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上升趋势明显。以上海市为例,1993~1994年与1972~1974年比较,男性结肠癌发病率增加了104%,女性增加99%,男女性结肠癌的标化发病率上升了100%,每年增加4%左右。

    另外,欧美患者中大多数为结肠癌,直肠癌中也以高位直肠癌常见,而我国的直肠癌要占整个结直肠癌的60%~70%,而且以低位直肠癌为多,结肠癌仅占30%~40%,因此更容易指诊。近年来,我国结肠癌的发病比例有明显升高,已逐渐与西方国家接近。
, 百拇医药
    记者:我国结直肠癌的实际诊断率如何?

    张教授:我国早期结直肠癌的临床诊断率始终徘徊在10%~15%,且患者总的5年生存率不足50%。但早期结直肠癌患者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则可达到75%~85%,因此提高早期诊断率是提高结直肠癌长期生存率的一个有效途径。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刚刚启动的基于社区的结直肠癌筛查项目情况?

    张教授:这个项目是以我们过去结直肠癌高发现场十余年的筛查工作为基础的,以发病率不同的几个城市社区中40~74岁的人群为筛查对象,对筛查的约10%~15%的结直肠癌高危人群进行肠镜随访与干预。

    高危人群的确定标准 具有以下1项者: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FOBT)阳性、一级亲属结直肠癌史、本人有癌症史或肠息肉史;具有以下两项及两项以上者:慢性便秘、慢性腹泻、黏液血便、不良生活事件史、慢性阑尾炎史、慢性胆囊炎或胆结石史。

    高危对象须接受肠镜检查,肠镜阴性者每年复查1次FOBT;阳性者根据治疗原则处理;复筛检出肿瘤,按肿瘤治疗原则处理;检出息肉,须切除,之后每3~5年复查肠镜一次。

    从先期开展筛查的杭州和哈尔滨的情况看,约30%~40%的高危人群患有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尽管如此,仍有不少居民,尤其是中青年人对筛查不理解,他们认为自己很健康,不需要筛查。事实上,我们的筛查就是要从那些自认为“健康的、无症状的”人群中发现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