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珠英的学习中医之路
湖北中医学院“倪珠英学术经验及临证经验研究”课题组
倪珠英是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有者,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自学中医之历程
倪老于1955年于武汉中南同济医学院毕业,1959年秋响应国家号召,转中医科跟名老中医宋之桢、蒋洁尘学习中医,边临床工作边学习,侍诊3年。初学时,随宋老成功救治1例危在旦夕的重症小儿肺炎患者,激发了她学习中医的兴趣,坚定了学好中医的信念和决心。听蒋洁尘老师讲授的第一课“阴阳学说”,更使她体会到中医学借阴阳来说明人体内外之间的矛盾统一的整体观念,与西医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认识观截然不同,印象极为深刻,这些都对她以后学习中医起到主导作用。
她广泛阅读古今医学论著,学习的启蒙教材有《中医学概论》、《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教学参考资料》、《温病条辨》等,且以四大经典、《温病条辨》、《温热经纬》、《***成》、《医方集解》为主研医籍,用心研读,细心揣摩。倪老勤求古训、博采众家之长,涉猎各家学说,如《瘟疫论》、《重订通俗伤寒论》、《麻科活人全书》、《幼科铁镜》、《汤头歌诀》等。并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关注学科动态,吸取当代名医之长,反复研读《奇效良方》、《脾胃论》、《蒲辅周医案》、《谦斋医学讲稿》、《内经知要浅解》、《赵绍琴医案》等。坚持长期阅读各种中医学杂志。
, 百拇医药
同时,她临床重辨证,喜用经方治疗儿科疾病。临床实践中擅长使用经典方剂,学习中医期间曾以当归芍药汤治疗一例久治不愈的痢疾获得良好的疗效,体会到中医辨证与辨病的关系,为探索中医辨证规律提供了思路。如倪老对小儿痰热壅肺证的研究就是用的经方麻杏石甘汤,对小儿秋季腹泻喜用经方平胃散。临证多年,逐步领悟作为“西学中”人员,要学好中医,首先要跳出西医的约束,钻进中医辨证里去,才能有所成就。
寄语后学
倪老认为学好中医要做到如下几点。
理论结合实践,勤于临证:作为“西学中”人员,要坚持用中医,能中不西,先中后西,西为中用,中西结合。
潜心钻研,不断总结。潜心钻研必须持之以恒,由浅入深。从实践总结提高到理论,再用于实践,再上升到更完善的理论。在长期实践中,倪老已总结出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肾病的辨证规律及相应的系列验方。
, 百拇医药
熟读经典,勇于创新。经典是中医基础之灵魂,必须在初入门后立即熟读其原文。打好扎实基础,才能指导实践,加以提高,有所发展。倪老在“形寒饮冷则伤肺”的理论指导下,总结出肺系疾病病因、病理、诊治、预防、调护的规律,提出肺之所病,无论热证寒证,其病总是因寒而起的观点,从而强调小儿肺系病证的调护关键是禁寒凉。
虚心求教,名师指点。倪老学西医时间早于学中医,跟师面不广,欲得名师指点,必须虚心求教。故而有机会就向名师求教,当年曾受过如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张梦侬老中医、洪之云老中医、吴绍基老中医、萧菊潜老中医的指点。如萧老师用“藁本”引药上巅顶的经验,使其学会了引经药的应用,至今受益匪浅。
博采古今之长,开阔思路。中医学历史悠久,名家辈出,学习古今各家学说经验十分有益。如倪老在学习
《伤寒论》中深刻领会仲景麻黄、杏仁宣肺化痰之意,结合蒲辅周治疗小儿肺炎善用前胡、枳壳以理气化痰的经验,领悟到气与痰是肺系疾病病因病理的关键,“宣理肺气,化解痰湿”为治疗肺系疾病最主要的法则,从而拟定“麻黄、杏仁、前胡、枳壳”为治疗肺系病证之第一基本方。
, 百拇医药
学习现代医学,知己知彼。要正确处理好中医与西医的关系,既不能将两者完全割裂开来,也不能简单地用西医的理论和方法来解释中医和研究中医,要坚持“洋为中用”的原则,避免用西医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先入为主地来干扰中医的诊疗。这里主要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要知己知彼,了解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才能客观判断某种病症中、西两方面的疗效比较及疑难所在,才能在攻克疑难病症时有目的、有方向,扬长避短,突出中医特色;此外,有些病症,西医的疗效要好于中医,有些病种单纯用中医或西医治疗都没有很好的疗效,这时就应该充分发挥西医或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最大限度地解决患者的疾苦。如过敏性咳嗽,西医长期用皮质激素吸人疗法亦不能完全控制复发及根治,经临床探索,采用西药抗过敏、扩张支气管药物、中药宣肺降气、温肺化痰、止咳平喘药相结合的疗法,取得极好的疗效。二是可以借用西医的某些理论和诊断方法来丰富中医的辨证内容,促进中医的现代化。比如倪老将咽部的望诊、肺部的听诊等纳入到中医的辨证体系中,对于提高中医的诊疗水平起到了很大作用。
倪老寄语后学者,要爱中医,学中医,用中医,继承和发扬中医;锲而不舍,不断探索,中西互补。临证时望闻问切要认真,辨证分析要客观,谨守病机,谨慎用药。以发扬中医学为己任,以患者利益为天职。期待后学者将中医发扬光大,使之走向世界。, 百拇医药
倪珠英是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有者,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自学中医之历程
倪老于1955年于武汉中南同济医学院毕业,1959年秋响应国家号召,转中医科跟名老中医宋之桢、蒋洁尘学习中医,边临床工作边学习,侍诊3年。初学时,随宋老成功救治1例危在旦夕的重症小儿肺炎患者,激发了她学习中医的兴趣,坚定了学好中医的信念和决心。听蒋洁尘老师讲授的第一课“阴阳学说”,更使她体会到中医学借阴阳来说明人体内外之间的矛盾统一的整体观念,与西医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认识观截然不同,印象极为深刻,这些都对她以后学习中医起到主导作用。
她广泛阅读古今医学论著,学习的启蒙教材有《中医学概论》、《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教学参考资料》、《温病条辨》等,且以四大经典、《温病条辨》、《温热经纬》、《***成》、《医方集解》为主研医籍,用心研读,细心揣摩。倪老勤求古训、博采众家之长,涉猎各家学说,如《瘟疫论》、《重订通俗伤寒论》、《麻科活人全书》、《幼科铁镜》、《汤头歌诀》等。并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关注学科动态,吸取当代名医之长,反复研读《奇效良方》、《脾胃论》、《蒲辅周医案》、《谦斋医学讲稿》、《内经知要浅解》、《赵绍琴医案》等。坚持长期阅读各种中医学杂志。
, 百拇医药
同时,她临床重辨证,喜用经方治疗儿科疾病。临床实践中擅长使用经典方剂,学习中医期间曾以当归芍药汤治疗一例久治不愈的痢疾获得良好的疗效,体会到中医辨证与辨病的关系,为探索中医辨证规律提供了思路。如倪老对小儿痰热壅肺证的研究就是用的经方麻杏石甘汤,对小儿秋季腹泻喜用经方平胃散。临证多年,逐步领悟作为“西学中”人员,要学好中医,首先要跳出西医的约束,钻进中医辨证里去,才能有所成就。
寄语后学
倪老认为学好中医要做到如下几点。
理论结合实践,勤于临证:作为“西学中”人员,要坚持用中医,能中不西,先中后西,西为中用,中西结合。
潜心钻研,不断总结。潜心钻研必须持之以恒,由浅入深。从实践总结提高到理论,再用于实践,再上升到更完善的理论。在长期实践中,倪老已总结出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肾病的辨证规律及相应的系列验方。
, 百拇医药
熟读经典,勇于创新。经典是中医基础之灵魂,必须在初入门后立即熟读其原文。打好扎实基础,才能指导实践,加以提高,有所发展。倪老在“形寒饮冷则伤肺”的理论指导下,总结出肺系疾病病因、病理、诊治、预防、调护的规律,提出肺之所病,无论热证寒证,其病总是因寒而起的观点,从而强调小儿肺系病证的调护关键是禁寒凉。
虚心求教,名师指点。倪老学西医时间早于学中医,跟师面不广,欲得名师指点,必须虚心求教。故而有机会就向名师求教,当年曾受过如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张梦侬老中医、洪之云老中医、吴绍基老中医、萧菊潜老中医的指点。如萧老师用“藁本”引药上巅顶的经验,使其学会了引经药的应用,至今受益匪浅。
博采古今之长,开阔思路。中医学历史悠久,名家辈出,学习古今各家学说经验十分有益。如倪老在学习
《伤寒论》中深刻领会仲景麻黄、杏仁宣肺化痰之意,结合蒲辅周治疗小儿肺炎善用前胡、枳壳以理气化痰的经验,领悟到气与痰是肺系疾病病因病理的关键,“宣理肺气,化解痰湿”为治疗肺系疾病最主要的法则,从而拟定“麻黄、杏仁、前胡、枳壳”为治疗肺系病证之第一基本方。
, 百拇医药
学习现代医学,知己知彼。要正确处理好中医与西医的关系,既不能将两者完全割裂开来,也不能简单地用西医的理论和方法来解释中医和研究中医,要坚持“洋为中用”的原则,避免用西医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先入为主地来干扰中医的诊疗。这里主要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要知己知彼,了解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才能客观判断某种病症中、西两方面的疗效比较及疑难所在,才能在攻克疑难病症时有目的、有方向,扬长避短,突出中医特色;此外,有些病症,西医的疗效要好于中医,有些病种单纯用中医或西医治疗都没有很好的疗效,这时就应该充分发挥西医或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最大限度地解决患者的疾苦。如过敏性咳嗽,西医长期用皮质激素吸人疗法亦不能完全控制复发及根治,经临床探索,采用西药抗过敏、扩张支气管药物、中药宣肺降气、温肺化痰、止咳平喘药相结合的疗法,取得极好的疗效。二是可以借用西医的某些理论和诊断方法来丰富中医的辨证内容,促进中医的现代化。比如倪老将咽部的望诊、肺部的听诊等纳入到中医的辨证体系中,对于提高中医的诊疗水平起到了很大作用。
倪老寄语后学者,要爱中医,学中医,用中医,继承和发扬中医;锲而不舍,不断探索,中西互补。临证时望闻问切要认真,辨证分析要客观,谨守病机,谨慎用药。以发扬中医学为己任,以患者利益为天职。期待后学者将中医发扬光大,使之走向世界。,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