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药资源 > 道地药材
编号:11490279
古代和现代对道地药材的认识
http://www.100md.com 2007年9月17日 中国中药材GAP网
     一、 道地药材的内涵:

    我国古代“天药相应”的道地药材观

    胡世林[1]等在中国道地药材论丛一书中概括性的指出中国古代的道地药材观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即 “天药相应”。我国古代对“地道药材”的论述,可见于历代名家本草文献中。

    “地道药材”的概念最早见于东汉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中[2],。“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强调了区分产地,讲究地道的重要性。而且,在所收载的365种药物中,不少从药名上看出就带有地道色彩,如巴豆、巴戟天、蜀椒、蜀漆、秦椒、秦皮、秦瓜、吴茱萸、阿胶等。巴、蜀、吴、秦、东阿都是西周前后的古国名或古地名,从每药下所记无具体产地而只有生山谷、川谷、川泽、池泽、大泽、丘陵、田野、平土等具有粗略的生境含义。

    《内经》从理论上阐明地道药材的意义,指出“岁物者,天地之专精也。非司岁物则气散,质同而异等也。”《伤寒论》则是医方中最早应用地道药材较多的医书,112首方剂,涉及80余种中药,其中地道药物有阿胶、代赫石、巴豆、蜀漆广泛应用于临床。

    梁代陶弘景[3]所著的《本草经集注》从药名、产地、形态三方面阐述了地道药材的重要性。其序中有:“案诸药所生,皆的有境界。秦汉以前,当言外国,今郡县之名,后人所改尔,自江东以来,小小杂药,多出近道,气力性理,不及本邦,假令荆益不通,则全用历阳当归,钱塘三建,岂得相似?所以疗病不及往人,亦当此缘故也……”,则是就地取材产生的混乱和不良后果。尤其可贵的是,他指出,同是“蜀药”、“北药”,也要精选,要注意小环境地药材质量的影响。

    药材产地方面,序中有:“上品人参生上党及辽东“。药材形态方面,序中有:“人参”,“上党郡在冀州西南。今魏国所献既是,形长而黄,状如防风,多润实而甘。世用不入服,乃重百济者,形细而坚白,气味薄于上党。”这是历代本草学上第一次明确地论述地道与非地道药材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并对40多种常用中药的地道性用“第一”、“最佳”、“最胜”、“为佳”、“为良”、“为胜”等加以记述。

    到公元7世纪,地道药材的概念更加强化。《唐本草》对地道性的精辟论述,“窃以动植形生、因方舛性,春秋节变,感气殊功,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这些为今天地道药材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理伤续断方》是我国骨伤科学的第一部专著,书中有:“凡所用药材,有外道者,有当土者(土药材)。”并首次大量使用“川药”:川当归、川独活、川椒、川牛膝等[1]。

    由唐代药王孙思邈编著的《千金翼方》中,首先按当时行政区划的“道”来归纳药材产地,特别强调“用药必依土地”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359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