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院 > 医院管理 > 参考资料 > 医院学科、人才建设
编号:10361794
医学人才结构
http://www.100md.com 37c医学网

▲ 医学人才结构

一、医学人才结构的含义

医学人才结构,是指医院人才系统的构成形式,是人才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主要包括个体人才的德、能、才、识、学、体等诸要素的排列方式,以及医院人才群体内在年龄、性别、能级、专业、智能等诸要素的层次、序列和比例组合的构成形式。

二、医学人才结构分类

1.按范围分类 可分为群体医学人才、个体医学人才两类。前者是医院人才系统的整体,后者是医院人才系统的个别要素。它们之间是个别与一般的辩证关系,个体存在于群体,群体有赖于个体。医院人才群体属微观人才群体,其特征表现为具有相对固定的组织形式或组织模式。

2.按层次分类 可分为高级医学人才、中级医学人才、初级医学人才三类。高级医学人才,是指取得副主任医(药、护、技)师、高级工程师以上技术职务的人员;中级医学人才,是指取得主治(主管)医(药、护、技)师、工程师技术职务的人员;初级医学人才,是指取得医(药、护、技)师(士)、助理工程师技术职务的人员。

3.按专业分类 可分为医学管理、临床医学、临床药学、护理、医技、医学工程等六类专业人才。

三、医学人才群体结构

1.群体结构内涵

医学人才群体结构是指一个系统内构成医学人才队伍的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主要表现为两个比例关系:①医院各类人才的相互比例关系,即医、药、护、技、工各类人才在人才整体中所占比例;②医院各层次人才的相互比例关系,即高、中、初各类人才在人才总量中的比例关系。

人才群体结构不是个体人才简单累加和诸要素机械重叠,整体功能大小,主要取决于群体结构的优化程度。

2.群体结构要素

(1)群体知识结构:指医学人才群体中不同知识水平的人的组合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一般地讲,医院干部中不同学历层次的人员,构成其知识结构。据一项大范围调查显示,卫生技术干部中研究生占2.7%、本科学历占17.17%、大专以下学历占80.13%。本科以上学历比例仍较低,人才群体的知识结构还有待改善。

(2)群体专业结构:指人才群体结构中医、药、护、技、工等不同专业之人才的比例与构成,包括不同学科之间的专业结构以及学科内的专业分工。现代医学发展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对专业结构合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现代医学发展需要,工程技术类人员比例明显偏低。合理的专业群体结构,要求各专业人才按一定比例进行合理组合。各类医院学科设置不同,同一医院不同时期有各自的发展重点,学科发展也不平衡,因此,专业结构具有不确定性。

(3)群体年龄结构:指群体中不同年龄段人才的比例与构成,是人才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人才成长周期长、更替慢,要从长远考虑年龄结构。图1为一项大样本调查本科以上学历卫生技术人员年龄分布的结果,表明35~45岁年龄段呈“断层”状态,结构不合理问题仍较突出。

图1 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年龄分布

(4)群体智能结构:指医学人才群体中具有不同特点和智能的人才的比例与构成,是由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创造力等智能要素构成的统一体。个体人才的智能存在差异,但都有各自的优势。必须注意发掘个体智能优势,将不同智能优势的人才科学组合,使其知识互用,能力互补,技能互助,发挥整体最佳功能。

(5)群体能级结构:指医学人才群体中不同能级的人才的比例与构成。各个人才都处于不同的能级层次和水平,角色期待也不同。要将不同能级的人才有机组合在一起,形成协调配套的合力。

3.群体结构优化原则

(1)梯级原则:要在组合人才的过程中,对人才按不同年龄、不同能级配备,形成合理的梯次。年龄结构上,保持老、中、青的适当比例,高层次中青年人才比例要力求多一些。能级结构上,学科带头人、高级专家、技术骨干等层次,在质和量上都应形成梯级。为此,一要冲破阻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传统观念,大胆起用中青年人才;二要改革现行技术职务评审制度,遏制结构比例失调。

(2)协调原则:合理的群体结构,其结构内部各要素间的关系应是和谐协调的,能在知识、智能、专长、气质等多因素上产生互补效应。群体内部的各种人才能够互相配合,取长补短,聚合各种优势,保持和谐有序。

(3)多样原则:人才群体结构呈多样化的特征,不存在固定的模式。不同类型医院,重点专科与一般专科,对人才群体结构不求一律。

(4)动态原则:医院人才群体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要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实施人才流动,搞好新老交替,优胜劣汰,保持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4.群体结构的优化效应

(1)竞争效应:人才只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人才群体内部良好竞争环境的形成,竞争氛围的营造,对整体功能的发挥至关重要。人才之间健康的竞争,能使人才个体积级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2)互补效应:合理的人才群体结构,能使“专能”的人才个体变为“多能”人才群体。不同专业、不同能级水平、不同年龄段的人才集合在一起,互相补充、互相配合,扬长补短,可使个体相对优势成为整体优势。

(3)感应效应:群体内人才之间目标一致,学风上相互感染,学术上相互影响,技术上相互帮助,感发创造性思维和意识。这种互助感所产生的群体意识,会强化人才群体效能。

(4)师承效应:在学科带头人带领和上级人才带教下,造成出人才、出成果的局面。现实中存在师承内耗的负效应,师卡徒、徒忘恩等,需要不断加强教育与引导。

四、医学人才个体结构

1.个体结构内涵

是指单个医学人才的德、识、才、学、体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包括人才个体的品德结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生理结构等。

2.个体结构要素

(1)良好的政治素养:人才学认为,作为个体人才结构的完整体,应包括政治素质与文化素养两个基本方面。政治素质,主要包括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等。

(2)高尚的职业道德:马克思把良好的职业道德称为“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灵光”。医本仁术,医学伦理学应当是医学人才的必修课。

(3)扎实的基础理论:医学基础理论是联结基础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纽带,是攻取专业精尖知识和技术的理论基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医学人才不仅掌握基础医学知识,还应掌握社会科学知识。

(4)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是医学人才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不同专业人才的知识类型,是“才”的标志。下一层次人才向高一层次人才发展,尤其必须深化专业知识,力求知识结构更新保持在本专业最新知识的高度上,保持专业知识的精深性和先进性。现代医学新知识大量涌现,知识代谢加快。以学术期刊为例,《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为核期刊的医学类期刊达394种。《国家科委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1993年版)》1225种源刊物中,医药卫生类期刊达187种。医学人才只有始终坚持知识追求,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拓宽知识视野,才能立足医学科技前沿。

(5)熟练的基本技能:技能是指运用知识、体力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确定目的的能力,是人才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统一,是“才”的核心。它主要包括,疾病诊治操作技能,特殊检查和手术操作技能,科研实验操作技能,业务组织操作技能等。熟练高超的实际操作技能,是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基本要求。

(6)较强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医学实践本身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辩证思维方法对医学人才起着方法论的指导作用。辩证思维知识,是医学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医学人才知识体系的主结构。

(7)掌握现代信息技术:21世纪,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将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世界范围内医学知识的共享和交流程度加大,医学技术会越来越多的依赖信息技术。掌握信息技术,将成为医学人才获取知识、驾驭知识提供最现代化的手段。

(8)外语:外语是获取国内外医学新知识新技术的必备工具,是未来医学人才知识结构的必需构成部分。

3.智能结构原则

(1)红专统一: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与科学文化素养,是构成人才智能结构的两个基本方面,是人才腾飞的“双翅”。

(2)注重效能:衡量个体医学人才智能结构优劣,主要看能否有效地为医学事业作贡献。完善个体智能结构,首先应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

(3)顺应需要:要顺应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和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顺应专业分工的需要。个人成才设计服从社会设计。

(4)扬长避短:要能使个人的才能优势得到发挥,劣势得到化解。

五、复合型与全科型医学人才

1.复合型与全科型人才的内涵 所谓复合型医学人才,是指有完善的智能结构,同时具备较强的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能力的医学人才。

所谓全科型医学人才,是指掌握身心医学理论,具有较全面的医学基础知识和技能,能担负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一体化综合医疗服务的医学人才。

2.培养复合型与全科型人才的意义 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目的在于组织尖子人才追踪医学发展前沿,出成果、出人才,培养学科带头人后备队伍;培养全科型医学人才,是为了适应新的医学模式,为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提供综合医疗服务,满足社区医疗服务对医学人才的需求。

3.复合型与全科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复合型医学人才是一种“全才”,其智能结构应表现出以下特征:①既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②具有良好的心理品格,有强烈的献身医学事业的信念,有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意志,较少有随从性、狭隘性、嫉妒性、刻板性等妨碍成才的心理品格;③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造力;④有创造性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

全科型医学人才的基本特征:知识结构与新的医学模式相适应,具有较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能掌握内、外、妇、儿科等多学科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有较强的临床适应能力,是临床工作的“通才”。

4.复合型与全科型人才的培养

(1)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选准培养苗子,对青年人才跟踪考察,及时发现素质较全面、医教研工作表现都较突出、有发展潜力的对象,制订因人而宜的具体培养规划;指定有造诣的专家,重点带教,定向培养;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为他们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创造条件,开宽视野,拓展思路,完善素质;更多提供实践机会,在承担临床工作的同时,赋于科研和教学任务;对脱颖而出的中青年人才,及时推上医教研重要岗位,唱主角挑重担。具备担任学科带头人条件的,要大胆提拔到科室领导岗位上来。

(2)全科型人才的培养:主要应通过调整知识结构、加强多专科临床实践的途径来培养。目前,全科医学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上海医学院校从1995年开始设立全科医师专业。国内外全科医师十分发达,如英国至少有50%的医师是全科医师。普通医学生知识结构,还不能满足全科医师素质要求。因此,医院培养全科型医学人才,一方面,要按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拓宽知识面,加大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和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比重。另一方面,主要通过多专科进修或轮转的办法,增强各科临床实践技能。在提高内、外、妇、儿科临床医疗技能的同时,培养运用心理疏导、康复指导等综合医疗服务的能力。

(摘选自张立平主编,《军队医院管理学》,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

录入:姬颖

校对:张帆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