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院 > 医院管理 > 参考资料 > 医疗资源及其分析
编号:10361861
80年代以来我国医院资源及其利用简况
http://www.100md.com 37c医学网

▲ 80年代以来我国医院资源及其利用简况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

关键词 医院资源 医疗服务 业务收入 医疗费用 医疗政策

摘 要 对80年代以来我国医院的人力资源、政府投入、设施设备以及医院医疗服务情况、综合医院收支及费用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医护人员和床位总量虽已达到一定规模,但仍在继续增加;新增医院多为医疗技术条件较差的小型医院;医疗资源利用效率逐年下降;城乡医院资源的配置不平衡;病人医疗费用上涨过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80年代以来,我国各级医院在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深化卫生改革,努力开创卫生工作新局面,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基本上解决了80年代初期由于卫生资源不足而造成的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住院难的问题。现将医院资源及其利用情况作如下概述:

1 医院资源状况

80年代以来,我国医院人才和物力资源投入不断增加。目前,我国医院卫生技术人员达238万人,医院床位215万张,医疗设备更新换代加快。医院资源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医院人力资源不断发展

1997年全国医院总人员达307万人,占全国专业卫生人员的56%。与1980年相比,医院总人员增加149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增加120万人),每年平均增加8.8万人,年平均增长3.99%。17年来,我国医院人员增长有如下特点:

(1)各类人员不断增加,其增长幅度呈下降趋势。

(2)护师(士)增长(年平均增长6.36%)快于医生增长(年平均增长4.83%),护士短缺现象稍有缓解。

(3)人员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卫生技术人员比重增加3个百分点(现占78%),工勤人员比重下降4个百分点(现占12%),管理人员比重维持在9%。卫生技术人员中,医生比重下降3.7个百分点,护师(士)比重增加10.9个百分点。

(4)人员业务素质有了提高。1980~1997年全国高、中等医药院校共为卫生系统输送了247万名毕业生(大学生占1/3,中专生占2/3),这部分人才大都进入各级医院并已逐渐成为单位技术骨干。1997年医院有主任、副主任医、护、药、技师14.2万人,主治(主管)医、护、药、技师57.2万人,两者占医院卫生技术人员30%。

(5)医生和护士数量增长均快于人口增长(年平均增长1.33%),每千人口医生、护师(士)比例呈上升趋势。

1.2 政府对医院的投入相对下降

根据卫生总费用测算结果,80年代以来卫生总费用绝对值不断增长,已由1980年的2854亿元,人均卫生费用由13.4元增至233元。卫生总费用可分为政府、社会和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分别占16%、30%和54%。80年代以来,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比重下降,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比重上升。近年来,政府投入的卫生事业费相对下降,社会卫生投入也因受企业效益影响而减少,药费涨幅又高达30%左右,造成病人个人负担过重。现在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一半。城镇和农村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差异较大,农村居民个人卫生支出主要以病人看病方式流入医院,政府卫生支出中的一半归医院所有(1997年医院补助经费86亿元,1996年公费医疗经费136亿元)。

卫生部门县及县以上综合医院统计年报资料表明,卫生部门医院业务和专项补助经费占总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小(1993年8.4%、1995年8.1%、1997年6.2%)。业务收入是医院的主要经济来源,所占比重1993年88.9%、1995年89.0%、1997年87.8%。如加上其他收入(1993年2.7%、1995年2.9%、1997年6.0%),医院自身收入的比重达到93%左右。医院级别越高,财政拨款所占比重越低。

1.3 医院床位、房屋建筑面积与医疗设备显著增长

1.3.1 医院床位不断增加。1997年全国医院实有床位215万张,17年共增加95万张,年平均增长3.47%,但不同时期增长速度不一。在居民看病难、住院难问题较为突出的80年代中期前后,医院床位增长较快。进入90年代,医院床位仍在不断增加,而住院病人减少,住院天数缩短,病床使用率普遍下降。最近两年,一些地区(如辽宁、黑龙江、江西、湖北、贵州、云南、新疆等省、自治区)医院床位数出现了负增长。但从全国情况看,每千人口医院床位数似呈递增趋势。

1.3.2 房屋以新建面积为主,危房比重下降。1980~1997年,各级政府共拨款590亿元(按当年价格累计)用于卫生系统的房屋基本建设。1980年以来,卫生部门新建了工作和生活用房。1996年卫生部门医院房屋建筑面积比1980年增加了2.2倍,1980年以后新建面积占69%;工作用房比重下降,生活用房比重上升;医院危房面积减少。医院基本建设投资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上级主管部门的基建拨款越来越少。1991年以来,卫生部门筹集资金115亿元用于农村卫生“三项建设”,以加强农村乡(镇)卫生院、县卫生防疫站和县妇幼保健所(站)房屋建设和医疗设备的配置。

1.3.3 大型医疗仪器设备更新换低加快,医院医疗设备明显改善。1997年80%以上的部属医院购置了80年代初期罕见的800mA以上的X线机、CT、ECT、彩超、肾透析仪等,省属医院五类设备拥有率也在50%以上,地区医院次之,地辖市和县级医院的设备配置水平相同。医疗仪器的普遍改善,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医院的诊断水平,降低了误诊率。不过,部分地区大型医疗设备已经超过了需求,相当一部分设备开机时间不足,造成了卫生资源的一定浪费。

2 医院医疗服务情况

2.1 医院诊疗人次略有减少,住院人数有所增加

80年代至90年代初,医院诊疗人次、入院人数均呈上升趋势,1993年以后,诊疗人次逐年下降,入院人数则仍然呈上升趋势。1997年全国医院总诊疗为次为12.3亿人次,比1980年增加1.8亿人次,但比1993年减少0.8亿人次;住院人数3121万人,比1980年增加874万人,比1993年增加55万人。其中:县及县以上医院诊疗人次11.9亿人次,住院人数3089万人;与1980年比较,诊疗人次增加1.4亿人次,住院人数增加842万人,80年代初期那种由于医院床位紧张造成病人住院困难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医院诊疗人次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社会办医增多,分流了一部分病人;二是相当一部分企业经济效益较差,医院的医疗费用又偏高,导致部分病人去药店买药吃。

2.2 每个医生每天担负的工作量下降

1989年以来,由于卫生技术人员迅速增加,门诊病人减少,住院病人增加不多,全国卫生部门综合医院平均每个医生每天担负的诊疗人次及住院日均呈下降趋势。1997年,卫生部门综合医院平均每个医生每天担负的诊疗人次为4.6人次,比1989年下降0.8人次;平均每个医生每天担负的住院床日为1.4床日,比1989年下降0.7床日。卫生部门五个级别的综合医院中,级别越高的医院,每个医生每天担负的工作量越大。

2.3 病床使用率下降,出院者平均住院日缩短

80年代以来,全国医院病床使用率逐年下降,出院者平均住院日1993年以前呈上升趋势,从1993年起则逐年缩短。1997年,全国医院病床使用率为61.5%,比1980年减少21.0个百分点;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13.8日,比1980年缩短0.2日。其中:卫生部门综合医院病床使用率为67.4%,比1989年减少21.3个百分点;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12.3日,比1989年缩短1.9日。卫生部门五个级别的医院中,级别越高的医院,病床使用率越高,出院者平均住院日越长。病床使用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医院床位增长快于人口增长;二是出院者平均住院日逐步缩短。出院者平均住院日缩短的主要原因:一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政策干预的结果;二是住院医疗费用较高,导致一部分病人自觉缩短住院天数。

3 卫生部门综合医院收、支及费用情况

1989年以来,卫生部门综合医院开展了社会及经济效益统计,从资料结果来看:

3.1 业务收入增长快于业务支出增长,收支结余增加

1989年以来,卫生部门综合医院业务收入和业务支出均呈增长趋势,业务收入增长快于业务支出增长,但1997年有所不同,即业务收入增长慢于业务支出增长,并且增长幅度均有下降。1997年卫生部门平均每所综合医院业务收入2031.6万元,比1989年增加1584.2万元(未扣除价格因素影响,下同),年平均增长20.8%;业务支出2013.0万元,比1989年增加1598.6万元,年平均增长21.8%。五个级别医院中,级别高的医院,业务收入与业务支出增长速度较快。

业务收入构成中,门诊收入和住院收入比重均有增加,药品收入比重稍有下降。1997年平均每所医院门诊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重为15.5%,比1989年增加3.4个百分点;住院收入比重为27.3%,比1989年增加2.9个百分点;药品收入比重为51.6%,比1989年减少2.3个百分点。1997年五个级别医院中,级别高的医院,药品收入比重较高。药品收入所占比重较高,说明医院业务收入的增长主要依靠药品收入的增加。

3.2 平均每个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医疗费用增加,但增加幅度大大降

1989~1997年,平均每个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医疗费用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1993年增长率最高,1997年增长放慢,增长幅度有较大下降。1997年卫生部门综合医院平均每个门诊病人医疗费用为61.6元,住院病人医疗费2384.3元。与1989年相比,门诊医疗费用增加51.9元,年平均增长26.0%,增长幅度有所下降(1997年增长率17.3%,比1993年减少17.6个百分点);住院医疗费增加1951.6元,年平均增长23.8%,增长幅度有较大下降(1997年增长率8.9%,比1993年减少29.5个百分点)。五个级别医院中,级别越高的医院,平均每个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医疗费用越高。医疗费用构成中,药费比重呈下降趋势,门诊药费比重大于住院费比重。1997年门诊医疗费中,药费比重呈下降趋势,门诊药费比重大于住院药费比重。1997年门诊医疗费中,药费比重为61.4%;住院医疗费中,药费比重为49.7%。与1989年相比,门诊药费比重下降6.6个百分点,住院药费比重下降4.1个百分点。医院医疗费用上涨较快的原因:一是受国家物价指数上涨的影响;二是药费所占比重依然偏高,技术性收费较低。

4 存在的问题

4.1 医护人员和床位总量已达到一定规模,但仍在继续增加

目前,全国医院医生92万人,护师(士)89万人,医院床位215万张,其总量基本能与居民卫生服务需求相适应,但人员和床位仍在增长。17年间,医生、护师(士)、医院座位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83%、6.36%和3.47%,均大大高于人口增长速度(年平均增长1.33%)。

4.2 新增医院多数为医疗技术条件较差的小型医院

1997年全国有医院16376个,比1980年增加6339个,其中:卫生部门医院增加3208所(中医医院增加1847所);非卫生部门医院增加3131个。这些新增医院大都规模小、设备简陋、人员素质较差,医疗水平相对落后。

4.3 医院资源利用效率逐年下降

1980年以业,医院医生增加51万人,床位增加95万张,门诊量和住院人数80年代呈上升趋势,90年代呈下降趋势。卫生部门县及县以上综合医院医生人均日诊疗人次由1990年5.5万人次下降到1997年4.6万人次,医生人均每日负担住院人数由1990年2.1人下降到1997年1.4人,病床使用率由1990年88.2%下降到1997年67.4%。

4.4 城乡医院资源的配置不平衡

城市医院资源已相当充足,而农村医院资源却仍然有限。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造成城乡之间卫生资源的配置长期存在差异。全国先进医疗设备和技术,高级卫生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大城市中的大医院;而农村医院则房屋破旧,设备简陋,医务人员业务素质较差,大部分医院陷于困境之中。农村居发只有舍近求远,去城市大医院就诊,加重了家民的经济负担。形成城市医院资源过剩与农村医院资源不足并存在的局面。

4.5 病人医疗费用上涨过快

90年代以来,医院病人医疗费用以高于物价指数的水平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病人的经济负担。药费上涨过快是导致医疗费用增长的主要原因。1997年医院病人医疗费用的增长幅度有较大下降,这是医疗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

5 几点建议

综上所述,针对80年代以来我国医院资源投入及其利用情况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5.1 严格控制医院机构、床位和人员的增长,合理调整医院资源配置

当前,从我国医院资源利用的总体情况来看,医院医疗服务已呈现“供”过于“求”的状况,医院人员和床位总量已能满足医疗服务需求,因此,我国医院机构、床位和人员应当基本上保持现有规模,不宜再继续增长。今后,我国医院建设的重点应当是合理调整医院资源配置,医院经费投入要大幅度倾斜于农村和城市中小型医院,主要用于这些医院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上,重点抓好人才和科学技术培训,以提高医疗水平与管理水平。

5.2 合理调整医院收费结构

医疗费用上涨(主要是药费和检查治疗费用上涨)过快,造成病人负担过重。卫生行政部门应制定医疗服务价格系统,调整医疗机构收费结构,降低药费所占比重,降低大型医疗设备检查治疗项目过高的收费标准,提高医务人员技术劳动收费标准并增设技术劳动收费项目。

5.3 促使医疗费用的增长接近物价指数的上涨

目前医疗费用仍呈上升趋势,并且高于物价指数的上涨。统计年报数据表明,医疗费用中药费的比重占到50%左右,说明药品价格的高低对控制医疗费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国家要进一步加强对药品价格的监管图谋,禁止销售过程中的一切不良现象,使医院药品价格的升降保持在一个合理范围内。

5.4 加强医院科学管理,逐步缩短出院者平均住院日

目前,虽然医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已较前些年有所缩短,但仍高于发达国家。平均住院日的长短可充分反映卫生资源的利用情况,缩短平均住院日的意义在于增加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然,影响平均住院日缩短的因素很多,有医疗技术质量、费用以及医疗制度等因素,但就医院而言,必须抓住对其影响较大的关键环节,加强科学管理,采取有效措施。例如:加强医院的标准化管理,按病种把平均住院日规定在允许的范围内;加强医院内部的配合与协调,尽可能减少手术病人治疗前的等候时间,合理安排慢性病人、康复病人出院休养。

(选自《中国医院管理》,1999年第4期)

录入:姬颖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