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杂志》 > 1990年第1期
编号:10225315
胎儿和新生儿耻骨直肠肌及肛周组织中感觉神经末梢的形态学研究*
http://www.100md.com 《中国医学杂志》 1990年第1期
     作者:李龙 李正 霍宏慎 王慧贞 王练英

    单位:

    关键词:胎儿;新生儿;耻骨;肛门,感觉器官;肌原纤维

    提要 本实验对7例胎儿

    提要 本实验对7例胎儿(胎龄分别为16、18、20、22、26、28和31周)和5例足月新生儿耻骨直肠肌及肛周组织中的感觉神经末梢进行形态学观察。发现从胚胎20周开始,耻骨直肠肌和肛门外括约肌中有肌梭存在;22周开始,内、外括约肌之间的组织中有环层小体存在;28周开始,骶前间隙内有环层小体和球样末梢存在;31周开始,肛管的粘膜上皮和肛周皮肤中见游离神经末梢。上述感觉神经末梢,随着胎龄的增加,从幼稚逐渐向成熟发育。

    我们对胎儿和新生儿耻骨直肠肌及肛周组织中感觉神经末梢进行了形态学观察,以探讨其种类、分布、发育和结构特征。
, 百拇医药
    材料和方法

    胎儿标本7例,胎龄分别分16、18、20、22、26、28和31周;足月新生儿标本5例。标本经解剖证实无腰骶椎及肛门直肠发育异常。

    首先上平第1,2腰椎间,下至大腿根部断离骨盆,然后在正矢状面将骨盆断为左右两半,取半骨盆截取组织块,上界,耻骨上缘与第2骶椎下缘的连线;前界,耻骨前缘;后界,骶骨的后缘;下界,会阴皮肤;侧界,正中矢状面外5mm处的矢状面,将前者称为A面,后者称为M面。经解剖证实,耻骨直肠肌和肛门外括约肌走行在正中矢状面外3~7mm的范围内,因此M面为二肌肉走行的中心平面。组织块用10%甲醛液固定,分别在A、M面连续冰冻切片15张,片厚30μm,采用Bielschowsky玲木改良法染色[1]。盆底组织块的另一半放于Barker液中固定1周,解剖标记耻骨直肠肌和肛门外括约肌,采用Barker法染色[2]

    结 果
, 百拇医药
    我们观察到胎儿和新生儿耻骨直肠肌及肛周组织中存在4种感觉神经末梢:肌梭,环层小体,球样末梢和激离神经末梢。

    1.肌梭:胚胎20周开始见于耻骨直肠肌和肛门外括约肌中(图1)。肌梭由被囊、梭内肌纤维和末梢神经构成,根据这三部分的发育程度,将其分为3型。Ⅰ型(图2),被囊由1~2层细胞构成;2~4条梭内肌纤维;Ia神经发出Ⅰ、Ⅱ给分枝,尚未形成初级末梢。Ⅱ型(图3),被囊由3~5层细胞构成;3~9根梭内肌纤维;Ia神经发出Ⅲ、Ⅳ级分枝,可见典型的初级末梢。Ⅲ型(图4,5),被囊达7~15层,3~10根梭内肌纤维;Ia神经分枝复杂,初级末梢分布范围增大。26周以前,耻骨直肠肌和肛门外括约肌中的肌梭均为Ⅰ型。随胎龄的增加,Ⅱ、Ⅲ型肌梭比例逐渐增大,到新生儿时,二者的比例分别为45%和39%。二肌肉中偶见串联肌梭,并联肌梭(图5)和一种类型似肌梭结构的感觉神经末梢(图6)。所观察的99个肌梭中,仅8个肌梭有IIa神经纤维成份。36-2.gif (7602 bytes)
, 百拇医药
    肛门外括约肌

    图1 肌梭在胎儿和新生儿的耻骨直肠肌和肛门外括约肌中分布示意图35-1.gif (8483 bytes)

    图2 胎儿(20周)耻骨直肠肌中的Ⅰ型肌梭,黑箭头示支配

    神经纤维,白箭头示梭内肌纤维。Barker法染色,×40035-2.gif (4016 bytes)

    图3 胎儿(28周)肛门外括约肌中的Ⅱ型肌梭,黑箭头示初

, 百拇医药     级末梢,白箭头示梭内肌纤维。Barker法染色,×40035-3.gif (4058 bytes)

    图4 新生儿耻骨直肠肌中的Ⅲ型肌梭,白箭头示初级末

    梢,S为囊下腔。Barker法染色,×20035-4.gif (5099 bytes)

    图5 新生儿耻骨直肠肌中3个并联

    肌梭,在发育上属Ⅲ型。Barker法染色,×10036-3.gif (8096 bytes)
, http://www.100md.com
    图6 肛门外括约肌中类肌梭结构样末梢,黑箭头示

    末梢神经,白箭头示肌肉纤维。Barker法染色,×400

    环层小体,球样末梢和游离神经末梢的分布如图7所示。

    2.环层小体:胚胎22周开始见于肛门内,外括约肌之间的组织中(图8),28周开始见于骶前间隙组织中(图9)。它由被囊和中轴神经两部分组成,根据其发育程度分为3型。Ⅰ型(图8),横径30~50mμ,被囊由1~2层成纤维细胞构成。Ⅱ型(图10),横径50~100μm,被囊由3~7层纤维细胞构成。Ⅲ型(图11),横径100~200μm,被囊由8~20层胶原纤维构成。26周以前所见的环层小体在发育上均属Ⅰ型,随着胎龄的增加,Ⅱ、Ⅲ型环层小体的比例不断增加,到新生儿时二者分别为28%和72%。同时期内,骶前间隙内的环层小体在发育上落后于内、外括约肌间的环层小体。新生儿的骶前间隙内,偶见一种特殊结构的环层小体,其中轴神经在被囊内向周围发出“爪样”分枝(图12)。36-1.gif (13446 bytes)
, 百拇医药
    (1)直肠,(2)骶前间隙,(3)肛管齿状线区,(4)肛管粘膜,(5)肛管内,外括的肌间,(6)肛周皮肤

    图7 胎儿和新生儿肛周组织中感觉神经末梢的分布36-4.gif (6747 bytes)

    图8 胎儿(22周)内括约肌(IAS)与外括约肌(EAS)之间组织中

    Ⅰ型环层小体,黑箭头示中轴神经,白箭头示被囊。Bielschowsky染色,×20036-5.gif (9826 bytes)

    图9 胎儿(28周)骶前间隙内感觉神经末梢的分布,S为骶骨,白箭头示球样末梢,黑箭头为环层小体。Bielschowsky染色,×100

    >Transfer interrupted!,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