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杂志》 > 1990年第1期
编号:10225327
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学术会议简介
http://www.100md.com 《中国医学杂志》 1990年第1期
     作者:(本刊讯)

    单位:(本刊讯)

    关键词:

    中华医学杂志900124

    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学术会议于1989年11月28~30日在四川成都市召开。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有关专业人员共277人(其中正式代表215人,列席代表62人)出席了会议。会议议程:(1)介绍微生物学、免疫学的国内外新进展;(2)交流微生物学、免疫学科研成果;(3)交流微生物学、免疫学的新技术、新方法;(4)介绍我国著名微生物及免疫学家余贺教授的生平及成就;(5)审定免疫学名词修订稿;(6)第二届微生物与免疫学学会委员会作工作报告及成立第三届委员会。大会共收到综述稿20篇、论文680篇、其中266篇被选入大会汇编。会议除报告综述及传达第十三届国际变态反应和临床免疫会议、第七届国际免疫学会联合会议外分五组(免疫学三组、病毒学及细菌各一组)同时进行学术报告讨论。

    近年来我国基础免疫学发展甚快,有些成果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细胞因子的研究中,应用基因工程的重组和表达技术及聚合酶链反应,已获得较纯的白细胞介素,从而可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在细胞免疫方面对LAK细胞的功能进行较深入的研讨;除单核细胞外,已开始对巨噬细胞和一些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的抗感染作用进行了较系统研究;在组织相容性抗原的研究方面,杂交瘤技术、等电聚焦电泳和免疫印迹试验等新技术的应用。为了研究人类HLA抗原决定簇提供了新途径,并已初步用于人群HC-III成分的调查;采用较纯中草药制剂,改进研究技术,使免疫药理研究水平有明显提高,有关神经、内分泌的免疫调节使用,国内也有少数单位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随着基础免疫学的进展,临床免疫学也不断发展,如抗独特型抗体、抗原特异性IgE测定等。

    肝炎、流行性出血热及病毒性腹泻是当前国内医学病毒学中研究重点。利用蛋白质结构预测方法对甲肝病毒蛋白质分子的二级结构进行初步理论性预测,为进行该病毒抗原结构和抗原性质研究提供依据;建立检测前S2抗原及抗前S2抗体的方法,为研究乙肝病毒感染和肝炎发生与发展机制提供有用的手段;有报告非甲非乙肝炎病原体的细胞培养已获得初步结果。在流行性出血热方面,进一步发现免疫损伤的病因作用;对该病毒的结构蛋白分析研究,为制备亚单位疫苗提供了初步参考资料。病毒性腹泻中主要病原体轮状病毒的较难出现蚀斑的问题已初步得到解决,为病毒定量及毒株筛选创造了简便条件。此外,对肿瘤、心肌炎、疱疹等病毒病因皆有论文报道,且多已进入分子水平及防治基础研究。

    这次细菌学论文中涉及到各类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及立克次体。研究内容已从过去重点为分类学及诊断学,扩展至发病机理及防治基础研究;分子生物学技术已被更多的单位采用,构建了多种质粒拟用于菌苗制备。细菌L型已逐渐受到重视,其生物特性及致病性,在本次会议中都有论文报道。,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