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杂志》 > 1990年第5期
编号:10225358
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糖皮质激素受体昼夜节律的变化
http://www.100md.com 《中国医学杂志》 1990年第5期
     作者:赵瑛 刘志民

    单位:(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 200003)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白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昼夜节律

    提要 应用放射配体结合法测定了16例局部影响重而全脑影响轻的脑梗塞病人的糖皮质激素受体

    提要 应用放射配体结合法测定了16例局部影响重而全脑影响轻的脑梗塞病人的糖皮质激素受体(GR)昼夜节律的变化,并用CT作病变定位,发现皮层下(放射冠和基底节区)损害者,皮质醇及GR的最大结合容量(Ro)节律大部消失,而皮层损害者皮质醇和GR的最大结合容量节律存在,并对GR昼夜节律的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自从Romero[1]首次报告大鼠松果腺β受体的昼夜节律以来,有关受体昼夜节律的报告逐渐增多。表明受体的昼夜节律具有生理意义。关于昼夜节律的机制,一般认为有两个方面:自主性或内源性机制和同步因子的作用。前者受基因的控制,后者包括明暗周期、摄食周期等[2]。我们选择了16例脑部损害的患者,为了更精确的定位而排除其它可能的因素,仅挑选了局部影响重而全脑影响轻的脑梗塞病人,试图通过这些病人GR昼夜节律的变化对GR昼夜节律的机制作进一步的探讨。
, 百拇医药
    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1. 健康对照组:25名,其中A组5名,男3名,女2名,年龄平均34.4(30~40)岁,于8、12、16、20、0、4、8时取血7次。B组20名,男女各10名,年龄平均50.1(18~70)岁,于8时和19时取血2次,检测单核白细胞(MNL)和多形核白细胞(PML)的GR和血中F含量。

    2. 缺血性脑卒中16例:男8例,女8例,年龄平均62.5(50~78)岁,就诊后立即行头颅CT检查定位。发病后平均41.5(2.5~120)小时,于8时和19时两次抽血;其中一季度发病10例,二季度1例,三季度2例,四季度3例。

    二、外周血白细胞GR测定方法

    应用放射配体结合测定法,即先以淋巴细胞分离液(上海第二试剂厂产品)分离出MNL,然后用田英等[3]方法分离PML及测定MNL和PML的[3H]地塞米松[3H]Dex,英国放化中心产品,1.70TBq/mmol 46 Ci/nmol,放化纯度〉97%)特异结合量。[3H]Dex终浓度:作Scatchard分析时为2.5、5、7.5、10、15、20和25nmol/L;作一点分析时用15nmol/L。
, 百拇医药
    同时应用放射免疫法测血浆F(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药箱)。

    结 果

    一、健康对照组

    A组:血浆皮质醇、MNL和PML的GR均有明显的昼夜节律,以6次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为100%,可见MNL和PML的GR变化幅度大体上相同,峰值在8时,分别为5151±469和6600±786位点/细胞;谷值在0时,分别2555±460和2914±290位点/细胞(附图)。F检验结果,峰谷值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和血浆F变化的位相基本相同。284-1.gif (6883 bytes)

    以5名健康人,每人6次(共30次)的测定值均值为100%,血浆F为0.42μmol/L;MNL的GR为4000位点/细胞;PML的GR为4941位点/细胞
, 百拇医药
    附图 血浆F及MNL和PML的GR的昼夜节律

    B组:血浆皮质醇、MNL和PML的GR都是8时高于19时,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表1)。

    表1 20名健康人血浆皮质醇及白细胞GR测定结果(666-1.gif (864 bytes)±S)

    血浆皮质醇μmol/L

    GR位点/细胞

    MNL

    PML

    8时
, 百拇医药
    0.40±0.16*

    4312±939**

    5624±1039

    19时

    0.23±013

    3537±816

    4432±1190

    注:与19时比较 *P〈0.01 **P〈0.05

    二、脑卒中组

    1. CT检查结果:(1)定位于基底节区8例,1例为双侧多发片状低密度区,7例为单侧大片或小片状低密度区。(2)定位于侧脑室体旁(放射冠)3例。(3)定位于皮层5例,包括枕叶片状梗塞2例,额叶1例,颞顶区2例。
, 百拇医药
    2. 血浆皮质醇、白细胞GR的早晚变化(表2)。(1)病变位于底节区者:血皮质醇节律消失5例,减低2例,存在1例;GR的最大结合容量节律消失7例,存在1例。(2)病变位于放射冠者:血皮质醇节律消失3例,存在1例;GR的最大结合量节律消失3例。(3)病变位于皮层区者5例,皮质醇及GR的最大结合容量节律均存在。(4)位于底节区及放射冠损害中有4例患者出现皮质醇及GR分离现象,即皮质醇节律存在,GR节律消失;或皮质醇节律消失,GR节律存在。

    表2 1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皮质醇及白细胞GR测定结果(666-1.gif (864 bytes)±S)

    CT定位

    例数

    平均年龄
, 百拇医药
    (岁)

    血皮质醇μmol/L

    白细胞GR

    8时

    19时

    最大结合容量

    位点/细胞

    Kd

    nmol/L

    8时

    19时

    8时

    19时
, 百拇医药
    脑室体旁

    3

    59.3

    0.82±0.10

    0.69±0.11

    5884±927

    5836±937

    6.6±3.3

    7.0±2.7

    大脑皮层

    5

    45.5

    0.87±0.14
, 百拇医药
    0.62±0.23*

    5627±1152

    3900±839**

    6.3±2.0

    6.1±2.4

    基底节区

    8

    62.8

    0.96±0.23

    0.95±0.28

    5378±1407

    5387±1032
, 百拇医药
    7.4±2.8

    6.3±3.2

    注:8时与19时比较,*P〈0.05 **P〈0.01讨 论

    在哺乳动物中,视交叉上核(SCN)是体内各种功能昼夜节律的起步点,损毁或切除双侧SCN后,不论是同步化的还是自主运转的昼夜节律消失。但在猿猴,大部分活动的昼夜节律消失。因此,有人提出了以SCN为主的多起步点的观点。对于人类昼夜节律起步点的定位认识主要是根据动物实验结果,直接证据寥寥无几。近年Okawa等[4]研究了12例脑严重损害的3~14岁病人的睡眠-觉醒周期,体温和血浆皮质醇的昼夜节律,与用CT确定的病变部位对照,认为在维持正常的昼夜节律中,脑干的作用比大脑皮层更为重要。我们在临床观察中也发现,部分脑卒中患者出现觉醒-睡眠周期颠倒现象。这种紊乱,与昼夜节律起步点有着密切关系,结合头颅CT检查,就可以更进一步地揭示昼夜节律起步点的定位。
, http://www.100md.com
    本组测定的16例脑卒中者,CT定位于皮层下(放射冠和基底节区)的11例,梗塞面积不论是大片状,还是散在小片状,皮质醇及GR的最大结合容量节律大部消失;而皮层梗塞5例,不论哪一叶,皮质醇及GR的最大结合容量节律均存在。说明GR的昼夜节律和其他已知的昼夜节律机制一样,是受脑内起点的驱使,此起步点不在大脑皮层,而在皮层下,接近大脑深部。同时也提示,除SCN以外,脑内很可能有多个起步点的存在。

    本组有10例1侧半球损害患者出现昼夜节律消失,而在大鼠,损毁一侧SCN并不能使自由运转的昼夜节律消失。为何在人类,一侧半球损害会出现昼夜节律的改变,我们分析可能是由于急性严重的病损导致对侧昼夜节律起步点的暂时性功能紊乱。因为脑卒中患者,基本都有血管功能的障碍,当突然发生局部血供受阻时,血液动力学发生紊乱,引起全脑血管的血循环改变,产生缺血症状,此时,CT并不能反映,而昼夜节律起步点却受到影响。随着病情的逐渐改善,昼夜节律可能会逐渐恢复。从?Transfer interrupted!,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