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肌桥接周围神经缺损的电生理研究
作者:李之芳 张岑山 曲铁兵 刘清和 唐小奈*
单位:(北京红十字朝阳医院显微外科研究室 100020)
关键词:
中华医学杂志900717
修复周围神经缺损,传统方法是神经干或束的移植。近年来许多人都在寻找一种非神经组织桥接体。孔吉明等[1]在Ide[2]研究的基础上,以大白鼠为模型用骨骼肌桥接其坐骨神经缺损取得成功。戴绍业等[3]在1987年首次报道应用此法修复1例成人坐骨神经缺损获得成功。为此,我们以大白鼠为模型,研究其电生理方面的情况,结合组织学观察,神经移植与吻合组对比进行探讨。
一、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模型与分组:杂交健康成年雄性大白鼠140只,体重250~300g。实验组120只,死亡26只,存活共94只。正常对照组20只。实验组随机分成3个组,每组40只。A组(肌桥实验组),切除10mm长坐骨神经干,用保留营养血管的同侧大收肌桥接神经缺损。B组(神经干移植组):将切下的10mm神经干做原位外膜吻合。C组(直接吻合组):切断神经后再重新外膜吻合。在0.5%Pentothol腹腔麻醉下制成动物模型,在放大9倍的手术显微镜下操作,以9-0无损伤尼龙线缝合。术后不用任何药物,标准条件下饲养。术后第3、6、9和12周,分4批在腹腔麻醉下行再生神经的活体电生理测定。正常对照组亦按期做相应的电生理测定。
, 百拇医药
2. 检验项目及方法:测定条件如下,室温20±2°C,刺激电极为自制的间距3mm的平行双极银质微电极,记录电极为ф=0.2mm的同轴针状微电极。应用光电SEN-7103电子刺激器、AVB-B电生理放大器及VC-10双线记忆示波器(上述仪器均为日本光电产品)。刺激点在近侧吻合口近端5mm处。为记录神经-肌肉传导,故记录点选在腓肠肌上。将针状电析插在腓肠肌肌腹,记录6~16个测量点情况。脉冲强度0.5~10V,频率16次/秒,波宽0.1ms。按公式V=S1-S2/t1-t2计算神经传导速度(S代表距离,t代表时间)。电刺激后,其中潜伏着一个极短的反应期,故称之为潜速率。测定后处死动物,取下标本,常规包埋切片。以HE染色及Palmgren镀银染色,观察其组织学情况。
二、实验结果
1. 各组电刺激平均点数与出现的阳性反应点数(表1)。
, 百拇医药
表1 各组动物在移植后不同时间电刺激平均点数与出现的阳性反应点数比较 组别
动物数
(只)
3周
6周
9周
12周
n
M
N
n
M
N
, 百拇医药
n
M
N
n
M
N
A组
40
6
54
4
9
75
23
, 百拇医药
10
85
74
6
100
97
B组
40
8
51
4
8
56
21
, http://www.100md.com
9
67
59
7
73
73
C组
40
7
54
26
7
51
22
, http://www.100md.com
10
49
42
7
111
111
对照组
20
5
60
60
5
60
60
, 百拇医药
5
60
60
5
60
60
注:A组死亡动物9只,B组死亡动物8只,C组死亡9只;其中,n代表动物数,M代表电刺激平均点,N代表出现阳性反应点当选
2. 各组再生神经潜速率与正常各期潜速率情况(表2)。
表2 各组不同时间神经潜速率(m/s)(±S) 组别
神经潜速率(n)
, http://www.100md.com
3周
6周
9周
12周
A组
0±0(6)
5.0±11.0(9)
18.3±7.9(10)
17.4±4.0(6)
B组
0±0(8)
2.0±2.8(8)
, 百拇医药 13.1±0.3(9)
16.6±5.0(7)
C组
8.0±6.0(7)
4.5±1.8(7)
16.2±4.6(10)
20±2.6(7)
对照组
21.0±4.0(5)
21.6±2.8(5)
23.3±3.8(5)
26.1±3.3(5)
, http://www.100md.com
注:A组与B组潜速率比较,第9周时P〈0.05,第12周时P〈0.01;A组与C组潜速率比较,第6、9、12周时P〉0.05;n代表动物数目
3. 术后前6周与后6周刺激点数阳性率显著明显不同。如A组前6周刺激129点,仅20.9%出现阳性反应。B组107点有23.4%。C组92点有52.2%。但在后6周,A组185点有92.4%出现阳性反应点。B组132点有94.3%。C组153点中有95.6%。这与本组组织学检查结果吻合。组织切片后镜下发现,术后3周时,近端吻合口神经鞘内已长满神经轴突,而远端吻合口不足其1/3。但随时间推移,吻合口远端神经轴突逐渐增加。第9周时约2/3,第10周时已基本填满。
三、讨论
1. 骨骼肌桥接周围神经缺损的临床意义:周围神经缺损后若不用移植体修复,则会因近端“发芽”而形成神经瘤。骨骼肌若能替代神经移植修复缺损的神经,有极大的临床意义。因传统的神经移植会造成供区神经缺损,而导体神经移植又缺乏实用性。
, 百拇医药
2. 经肌桥再生的神经电生理情况:我们选用双极电极刺激近端,在相应的肌肉上以针状电极记录神经反应,了解神经-肌肉传导功能。可看到,术后第6周时,桥接的神经已具备传导功能(表1)。随时间延长,传导功能呈递增状。术后9周,功能恢复已达87%。在潜速率方面,术后6周仅为正常的1/4(表2),第9周时已近正常的80%。因此,我们认为,肌桥作为神经移植的桥接体,在神经传导方面是可行的。
3. 肌桥能否替代神经移植:在与神经吻合组对比中,除第3周时C组优越外,在以后9周里A组与C组对比无显著差异。结合组织学观察比较,我们发现在第6周与第9周时A组似乎比B组生长快。由此说明,A组与B组及C组相比,在传导功能,生长速度方面都不差,只要是长过肌桥的神经即可代替移植的再生神经。
4. 再生神经通过肌桥远端吻合口的受阻现象:肌桥在刺激后获得的阳性点数略少于B组与C组。这提示经肌桥再生的神经轴突数目在通过远端吻合口后,要较B、C组少。此点在组织学切片上已得到证实:A组的轴突在长入桥后呈放散状,而出桥时又趋于集中且沿肌膜生长的轴突有一部分未汇入远端吻合口。这可能是因肌桥两端吻合口未对正。即远端吻合口未包括近端吻合口中的全部肌束(实际很难对正)。因肌膜能引导神经纤维生长,也能阻碍未对正的纤维汇入。
, http://www.100md.com
5. 关于肌桥的长度问题:是否任何长度的神经缺损都能用骨骼肌桥接,现尚无这方面的报道。我们发现肌桥过长,远近端吻合口更难对正,影响再生轴突经过。本组实验动物为大白鼠,坐骨神经主干全长不过1.5cm,对肌桥长度的极限难以测定,这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孔吉明,等. 用骨骼肌桥接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1986;9:68.
2. Ide C Nerve regeneration through the basal lamina scaffold of the skeletal muscale. Neurosci Res 1984;1:379.
3. 戴绍业,等.肌桥修复坐骨神经缺损一例初步报告.临床解剖学杂志 1987;5:231.
*病理科
(1989年12月9日收稿 1990年4月16日修回), 百拇医药
单位:(北京红十字朝阳医院显微外科研究室 100020)
关键词:
中华医学杂志900717
修复周围神经缺损,传统方法是神经干或束的移植。近年来许多人都在寻找一种非神经组织桥接体。孔吉明等[1]在Ide[2]研究的基础上,以大白鼠为模型用骨骼肌桥接其坐骨神经缺损取得成功。戴绍业等[3]在1987年首次报道应用此法修复1例成人坐骨神经缺损获得成功。为此,我们以大白鼠为模型,研究其电生理方面的情况,结合组织学观察,神经移植与吻合组对比进行探讨。
一、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模型与分组:杂交健康成年雄性大白鼠140只,体重250~300g。实验组120只,死亡26只,存活共94只。正常对照组20只。实验组随机分成3个组,每组40只。A组(肌桥实验组),切除10mm长坐骨神经干,用保留营养血管的同侧大收肌桥接神经缺损。B组(神经干移植组):将切下的10mm神经干做原位外膜吻合。C组(直接吻合组):切断神经后再重新外膜吻合。在0.5%Pentothol腹腔麻醉下制成动物模型,在放大9倍的手术显微镜下操作,以9-0无损伤尼龙线缝合。术后不用任何药物,标准条件下饲养。术后第3、6、9和12周,分4批在腹腔麻醉下行再生神经的活体电生理测定。正常对照组亦按期做相应的电生理测定。
, 百拇医药
2. 检验项目及方法:测定条件如下,室温20±2°C,刺激电极为自制的间距3mm的平行双极银质微电极,记录电极为ф=0.2mm的同轴针状微电极。应用光电SEN-7103电子刺激器、AVB-B电生理放大器及VC-10双线记忆示波器(上述仪器均为日本光电产品)。刺激点在近侧吻合口近端5mm处。为记录神经-肌肉传导,故记录点选在腓肠肌上。将针状电析插在腓肠肌肌腹,记录6~16个测量点情况。脉冲强度0.5~10V,频率16次/秒,波宽0.1ms。按公式V=S1-S2/t1-t2计算神经传导速度(S代表距离,t代表时间)。电刺激后,其中潜伏着一个极短的反应期,故称之为潜速率。测定后处死动物,取下标本,常规包埋切片。以HE染色及Palmgren镀银染色,观察其组织学情况。
二、实验结果
1. 各组电刺激平均点数与出现的阳性反应点数(表1)。
, 百拇医药
表1 各组动物在移植后不同时间电刺激平均点数与出现的阳性反应点数比较 组别
动物数
(只)
3周
6周
9周
12周
n
M
N
n
M
N
, 百拇医药
n
M
N
n
M
N
A组
40
6
54
4
9
75
23
, 百拇医药
10
85
74
6
100
97
B组
40
8
51
4
8
56
21
, http://www.100md.com
9
67
59
7
73
73
C组
40
7
54
26
7
51
22
, http://www.100md.com
10
49
42
7
111
111
对照组
20
5
60
60
5
60
60
, 百拇医药
5
60
60
5
60
60
注:A组死亡动物9只,B组死亡动物8只,C组死亡9只;其中,n代表动物数,M代表电刺激平均点,N代表出现阳性反应点当选
2. 各组再生神经潜速率与正常各期潜速率情况(表2)。
表2 各组不同时间神经潜速率(m/s)(±S) 组别
神经潜速率(n)
, http://www.100md.com
3周
6周
9周
12周
A组
0±0(6)
5.0±11.0(9)
18.3±7.9(10)
17.4±4.0(6)
B组
0±0(8)
2.0±2.8(8)
, 百拇医药 13.1±0.3(9)
16.6±5.0(7)
C组
8.0±6.0(7)
4.5±1.8(7)
16.2±4.6(10)
20±2.6(7)
对照组
21.0±4.0(5)
21.6±2.8(5)
23.3±3.8(5)
26.1±3.3(5)
, http://www.100md.com
注:A组与B组潜速率比较,第9周时P〈0.05,第12周时P〈0.01;A组与C组潜速率比较,第6、9、12周时P〉0.05;n代表动物数目
3. 术后前6周与后6周刺激点数阳性率显著明显不同。如A组前6周刺激129点,仅20.9%出现阳性反应。B组107点有23.4%。C组92点有52.2%。但在后6周,A组185点有92.4%出现阳性反应点。B组132点有94.3%。C组153点中有95.6%。这与本组组织学检查结果吻合。组织切片后镜下发现,术后3周时,近端吻合口神经鞘内已长满神经轴突,而远端吻合口不足其1/3。但随时间推移,吻合口远端神经轴突逐渐增加。第9周时约2/3,第10周时已基本填满。
三、讨论
1. 骨骼肌桥接周围神经缺损的临床意义:周围神经缺损后若不用移植体修复,则会因近端“发芽”而形成神经瘤。骨骼肌若能替代神经移植修复缺损的神经,有极大的临床意义。因传统的神经移植会造成供区神经缺损,而导体神经移植又缺乏实用性。
, 百拇医药
2. 经肌桥再生的神经电生理情况:我们选用双极电极刺激近端,在相应的肌肉上以针状电极记录神经反应,了解神经-肌肉传导功能。可看到,术后第6周时,桥接的神经已具备传导功能(表1)。随时间延长,传导功能呈递增状。术后9周,功能恢复已达87%。在潜速率方面,术后6周仅为正常的1/4(表2),第9周时已近正常的80%。因此,我们认为,肌桥作为神经移植的桥接体,在神经传导方面是可行的。
3. 肌桥能否替代神经移植:在与神经吻合组对比中,除第3周时C组优越外,在以后9周里A组与C组对比无显著差异。结合组织学观察比较,我们发现在第6周与第9周时A组似乎比B组生长快。由此说明,A组与B组及C组相比,在传导功能,生长速度方面都不差,只要是长过肌桥的神经即可代替移植的再生神经。
4. 再生神经通过肌桥远端吻合口的受阻现象:肌桥在刺激后获得的阳性点数略少于B组与C组。这提示经肌桥再生的神经轴突数目在通过远端吻合口后,要较B、C组少。此点在组织学切片上已得到证实:A组的轴突在长入桥后呈放散状,而出桥时又趋于集中且沿肌膜生长的轴突有一部分未汇入远端吻合口。这可能是因肌桥两端吻合口未对正。即远端吻合口未包括近端吻合口中的全部肌束(实际很难对正)。因肌膜能引导神经纤维生长,也能阻碍未对正的纤维汇入。
, http://www.100md.com
5. 关于肌桥的长度问题:是否任何长度的神经缺损都能用骨骼肌桥接,现尚无这方面的报道。我们发现肌桥过长,远近端吻合口更难对正,影响再生轴突经过。本组实验动物为大白鼠,坐骨神经主干全长不过1.5cm,对肌桥长度的极限难以测定,这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孔吉明,等. 用骨骼肌桥接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1986;9:68.
2. Ide C Nerve regeneration through the basal lamina scaffold of the skeletal muscale. Neurosci Res 1984;1:379.
3. 戴绍业,等.肌桥修复坐骨神经缺损一例初步报告.临床解剖学杂志 1987;5:231.
*病理科
(1989年12月9日收稿 1990年4月16日修回),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