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杂志》 > 1993年第1期
编号:10225642
原发性膀胱腺癌五例
http://www.100md.com 《中国医学杂志》 1993年第1期
     作者:吴志亮 刘 光 曾宪俭 顾百胜 卢 红 李 红

    单位:518001深圳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吴志亮、刘 光、曾宪俭、顾百胜),病理科(卢红、李红)

    关键词:

    我院1984年5月~1992年3月收治原发性膀胱腺癌5例 我院1984年5月~1992年3月收治原发性膀胱腺癌5例,占同期膀胱恶性肿瘤的7.1%,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男3例、女2例,年龄34[]60岁。病程2个月~3年。均以肉眼血尿为主要症状。1例伴有尿急、尿痛、排尿困难,1例伴胩腹隐痛。3例B型超声检查探及膀胱内广基团块,回声不均,1例伴肾积水。2例CT检查见肿瘤侵犯肌层。膀胱镜检见肿瘤广基,菜花样或团块状,粘膜面溃烂或坏死组织覆盖。肿瘤位于膀胱三角区,颈及底部2例,左前壁1例,顶前壁2例。3例静脉尿路造影均见膀胱内充盈缺损,其中1例伴右输尿管扩张,肾积水。3例术前活检为腺癌,2例术后确诊。2例行全膀胱切除、回肠光术;3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病理检查:肿瘤最大5cm×4cm×4cm,最小4cm×4cm×3.5cm,粘膜面高低不平,菜花样或坏死溃烂。切面灰白色,质脆,浸润膀胱肌全层。2例浸润膀胱周围脂肪组织,1例已有盆腔淋巴结转移;3例可见典型的移行病变:膀胱粘膜上皮细胞向下生长,在固有层内形成上皮巢,粘膜层及肌层内可见不规则的腺状结构,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1例粘液腺癌切面呈胶冻样,有粘液流出,肌层内大片粘液湖及大量印戒细胞。
, http://www.100md.com
    对5例病人随访4~18个月,全膀胱切除2例者分别于术后1年2个月和1年5个月死亡。姑息性膀胱部分切除1例,术后放疗,1年死于癌转移。部分切除2例,其中1例术后髂内动脉插管1次性介入化疗,至今1年尚存活。另1例联合呋氟尿嘧啶化疗,现已4个月,正在治疗中。

    二、讨论

    原发性膀胱腺癌是一种很少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占膀胱癌的0.5~2.0%[1],而董惠群等[2]则报道占膀胱恶性肿瘤的2.5%。男性比女性发病率高。其致病因素与接角有害化学物质,吸烟嗜好,放射线和长期服用某些止痛药物有关。尤常见于血吸虫性膀胱炎及外翻性膀胱。

    本病与移行上皮癌的症状基本相同,多以血尿或伴有膀胱刺激症状就诊。膀胱镜检和活检是术前诊断的主要依据。膀胱腺癌B型超声表现:为广基,实质性团块,回声不均。CT更可清楚显示腺癌的浸泮程度,对肿瘤分期的准确率达80%~90%[3]。另外粘液尿是粘液腺癌的特有表现,但也可能粘液量少、稀薄,未引起患者和医生注意。
, http://www.100md.com
    手术治疗是本病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因为腺癌具有浸润深的物点,企图经尿道行肿瘤发除达不到治疗的目的。扩大的膀胱部分切除术适用于膀胱顶前壁、腺癌浸润局限在肌层,肿块直径小于2cm者,Claes等[4]报道适于本术式的15例5年存活率为54%。肿瘤位于膀胱三角区、底部和T3、T4期的患者则需做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疗效明显优于部分切除术,也比较单纯膀胱切除好。多数学者认为腺癌对放射线敏感性差,术前、术后联合放疗对提高患者存活率有一定价值。对于化疗,只有少数学者认为膀胱腺癌对5-Fu、阿霉素、丝裂霉素敏感。

    参考文献

    1 Thomas D G,Ward A M,Williams J I,A study of 52 cases of adenocarcinoma of the bladder.Br J Urol,1971,43:4.

, http://www.100md.com     2 董惠群,熊汝成,章仁安,等。膀胱腺癌(附20例报行)。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83,4:154。

    3 董克权综术,马腾骧审校。计算机断层摄影(CT)在泌尿外科中的应用,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83,4:38。

    4 Claes A,Sonny L,Johansson,et al,Primary adenocarcinoma of the urinary bladder a clinicopathologic and prognostic study,Cancer,1983,52:1273.

    (收稿:1992-06-10 修回:1992-08-22),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