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杂志》 > 1994年第4期
编号:10226716
第16届国际包虫病会议简况
http://www.100md.com 《中国医学杂志》 1994年第4期
     作者:肖树华 徐淑惠

    单位:200025 上海,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肖树华),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防疫司(徐淑惠)

    关键词:

    中华医学杂志940423.htm 第16届国际包虫病会议于1993年10月12-16日在北京举行。与会代表约300余人,其中国外代表约80余人,来自36个不同的国家。会议共收到论文258篇,其中国外90篇。会议的主题是包虫病的防治策略。

    论文内容涉及包虫病的流行病学与防治、生物学、免疫诊断与免疫学、影像诊断、外科治疗和药物治疗等6个方面,反映了当前有关包虫病的防制与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成就。现将一些主要内容简要地概述如下。

    1.流行病学与防制方面:我国学者指出,包虫病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严重寄生虫病,已证实当地有感染病例的省、市和自治区达23个。1951-1990年期间,新疆、甘肃、青海、宁夏、西藏和内蒙古6个省和自治区经过手术治疗的包虫病人为26065例,人群包虫病的患病率为0.6%-4.5%。各地主要的中间宿主是绵羊,其患病率为3.3%-90%,而犬的成虫感染率为7%-71%。我国政府对包虫病的防治十分重视,重点开展了对病人的治疗、犬的管理和健康教育。进入80年代以来,卫生部又成立了包虫病防治培训基地,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培养防治包虫病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通过新疆试点的科学研究与防治实践所取得的成就与经验,总结和推广防治包虫病的以犬的管理、驱虫为主,加强屠宰管理及健康教育的综合措施,并发布了“1992-1995全国包虫病防治规划”,使我国包虫病的防治进入了有计划和有步骤的全面开展新阶段。防治包虫的主要关键是对犬的管理的驱虫,但实施起来并非易事。塞浦路斯、以色列和阿根廷的学者分别介绍了他们以治疗与管理犬为中心的防治措施所取得的防治包虫病的成功经验,而意大利和乌拉圭的学者则分别介绍了它们失败的经验,并强调了对无主犬的管理,加强对重点人群的教育、制定适合当地的防治规划以及政府立法等在包虫病防制工作中的重要性。近年来的调查结果表明,泡球蚴病(多房棘球蚴病)已在我国6个省区的49个县市查出,共报道411例,终宿主有红狐、沙狐、狼和犬等,中间宿主有9种啮齿动物和牦牛与绵羊2种家畜。
, http://www.100md.com
    2.生物学方面:一些学者就囊液毒性是否涉及靶细胞受体和嗜酸性粒细胞在棘球蚴损害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提出多房棘球蚴引起不可逆性纤维化,与肝组织中的吡啶类物质的高含量有关,这有助于了解棘球蚴病的发病机制。在病原生物学方面,一些学者对不同来源的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同工酶谱、可溶性蛋白组份和在体外培养至成虫的情况,进行了比较观察,或比较它们在小鼠和犬体内的发育,并对不同来源的细粒棘球绦虫成虫进行了形态学的比较观察,为研究细粒棘球绦虫和种内分化问题提供重要依据。此外,我国学者在青海首次发现岩羊和藏原羚为青藏高原细粒棘球绦虫的中间宿主。

    3.免疫诊断:自进入80年代后,多房棘球绦虫的天然抗原纯化得到迅速发展,加上采用了敏感的酶免疫测定技术,促进了泡球蚴病免疫诊断的发展,特异性达98%,敏感性为92%,同时,从最近构建的3个多房棘球绦虫cDNA库提供的重组多肽抗原,将使泡球蚴病诊断抗原的特异性进一步得到改进和标准化。对于包虫病(细粒棘球蚴病),尽管对囊液中的主要抗原的鉴定取得了进展,但尚无标准化的、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的诊断抗原;用作确诊的免疫印渍法,大多是识别小分子量(<25kDa)的“B”亚单位抗原。但亦有学者认为,根据4株细粒棘球蚴囊液抗原单克隆的免疫印渍试验结果,可对至今公认的囊液主要抗原为抗原5和抗原B提出新的看法。用ELISA、Dot ELISA和免疫印渍法检测包虫病人血清抗体的结果表明,以识别38kDa区带为标准的免疫印渍法,在敏感性和特异性上均不如ELISA,但识别12-27kDa的免疫印渍法则与Dot ELISA相仿。最近的研究结果指出,IgG抗体亚类的应答与急性、慢性和包虫病治后的表现之间有重要相关性,即IgG4抗体为慢性病人的主要应答反应,且可能是包虫抗原慢性刺激T-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IL-4)的结果,而治愈后,则IgG1抗体迅速下降。用ELISA和免疫印渍法对泡球蚴病血清IgG应答的实验结果表明,小鼠感染泡球蚴后,其IgG水平与虫负荷呈正相关,在感染过程中有规律的升高。
, 百拇医药
    在改进血清学诊断方面,一些学者提出了用检测循环抗原的方法诊断近期感染的包虫病病人,或用有种属特异性的蛋白抗原片段Em18的抗体反应早期诊断泡球蚴病。此外,应用检测特异性粪抗原诊断感染棘球绦虫成虫的狐和犬亦取得了进展。

    3.分子生物学技术:我国学者构建了细粒棘球绦虫的基因库,并筛选到1个可特异鉴别细粒棘 球蚴的DNA片段pHD5。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又将DNA的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应用于包虫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和细粒棘球蚴的虫株鉴定。初步应用的结果表明,分布于我国新疆、青海、甘肃和宁夏等地的细粒棘球蚴属同一虫株。值得一提的是,国外学者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成功地研制了抗包虫病的重组疫苗,可诱导很强的抗细粒棘球绦虫活虫卵感染羊的免疫力。

    4.免疫学方面:有的学者认为,在有肝包虫感染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增强,在局部组织反应中以CD8+细胞占优势,提示细胞免疫以抑制性免疫为主;应用外周单核细胞(PBMC)的增生测定,53%的包虫病人对抗原B的16kDa及20kDa亚单位的反应呈阳性,而100kDa及200kDa亚单位则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无关。有的学者认为,棘球蚴可能至少分泌2种能破坏细胞免疫系统的因子,并可用以解释病人的免疫反应异常。此外,泡球蚴的1种粗制剂(Emc)和2种泡球蚴的特异抗原Em2和ES对淋巴细胞增生反应具有很强的作用,这可能是它们刺激了TH1细胞的分化,干扰了TH2对TH1的平衡。
, 百拇医药
    5.影像学诊断:近年来,国内外相继开展了应用影像技术(X线、B型超声和CT)诊断包虫病的研究,特别是B型超声,由于仪器携带、使用方便、诊断效果好和费用较低等,受到医务人员和病人的欢迎。我国学者徐明谦和董兆虎总结了8年来应用B型超声诊断包虫病人经验,详细描述了肝包虫B型超声图像的诊断特征,获得本届会议(由国际包虫病协会设置)的F.de Rosa奖。此外,国内外还将B型超声应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和群体性早期诊断,获得较好结果。

    6.外科治疗方面:国内外学者介绍了包虫病(肝包虫病、胸包虫病、脑包虫病和心脏包虫病等)的手术治疗研究进展,特别是对术中残腔的处理,根据不同的情况提出了多种处置方法,从而明显地减少合并症和降低死亡率。在治疗方法方面,我国学者在改进穿刺针和防止囊液与原头节外漏的基础上,开展了经皮穿刺引流与吸刮治疗肝和腹腔的包虫囊肿,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此外,我国学者还成功地完成了10例腹腔镜肝包虫摘除术,避免开腹手术,将住院天数缩短为5.3天。

    7.药物治疗:近年来,用药物治疗包虫病受到普遍重视,经过反复的临床观察,一般认为阿苯达唑治疗包虫病的疗效优于甲苯达唑,并进行了阿苯达唑在人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测定了囊壁与囊液的药物含量,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由于手术前用阿苯达唑或甲苯达唑治疗包虫病病人并不影响原头节的活力,故有些学者认为这2种药物不能用于预防原头节播散或预防新的包虫囊发育。为了提高阿苯达唑的生物利用度,有的实验室制备了阿苯达唑脂质体,可增强吸收和提高疗效。用小鼠进行的系统试验结果表明,甲苯达唑抗细粒棘球蚴的作用优于阿苯达唑。对于泡球蚴病,我国学者用阿苯达唑的长疗程(22-36个月)治疗,可使部分病人获得治愈。此外,吡喹酮对人、沙鼠和小鼠的泡球蚴病亦有效,且其脂质体的疗效明显提高。

    (收稿:1993-11-23),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