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创伤杂志》 > 1998年第1期
编号:10228074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不切断肱三头肌腱手术32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创伤杂志》 1998年第1期
     作者:黄金强 陈芒 谢丙贤 刘竞龙 刘永波

    单位:521000 潮州,解放军第一八八医院骨科

    关键词:

    中华创伤杂志980128 笔者自1980年以来手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百余例,其中32例不切断肱三头肌腱骨折复位,克氏针交叉“贴边”固定,疗效满意。

    临床资料 本组均为闭合性骨折,男25例,女7例;年龄2~13岁。其中新鲜25例,陈旧性7例。伸直型29例中伴尺偏18例,桡偏5例;屈曲型3例。术前经二次以上手法复位失败或手法复位成功,骨折处肿胀加重,血运无改善,皮肤出现张力性血泡,皮 温低于健侧,手腕部触痛迟钝,被迫松解外固定,骨折再移位。手术在伤后2~25天施行。

    手术方法:采用臂丛麻醉或氯胺酮麻醉。患肢上臂上气囊止血带,于肘后“S”形切开,将皮瓣向两旁分开,分出尺神经,不切断肱三头肌腱,从其两侧缘进入,显露肱骨内、外髁与骨折处后方及侧方,清除血肿。对陈旧骨折,剥离出断端与骨痂界线,由浅入深清除后方及鹰嘴窝的骨痂、组织,显示骨折端原形。伸直型复位:助手牵拉前臂旋前、屈肘90°,术者用剥离器插入骨断端间,缓慢撬拨松动,利用杠杆原理撬起远折端,纠正尺、桡偏,再后拉近折端便可复位。屈曲型骨折以相反操作复位。若尺侧骨质缺损过多,复位难以稳定,极易尺偏,应修整桡侧骨皮质,矫枉5°为宜,防止肘内翻。复位稳定后,用2根克氏针分别从肱骨内、外髁向对侧近折端交叉进入,克氏针须紧贴骨折端的皮质侧壁“贴边”,并穿过对侧骨皮质1~2mm固定,以防远折端向尺、桡侧偏移。松解止血带,彻底止血,剪除多余针尾埋于皮下,切口内放橡皮条引流,缝合切口。术后用石膏托固定屈肘80°~90°前臂旋后位,2~3周去石膏摄片复查,待骨愈合后于针尾处切开小口拔除克氏针,鼓励其功能锻炼。

    治疗结果 32例术后2~3周摄片示中量或多量骨痂生长,4~6周摄片见骨折线模糊或消失,功能恢复良好。随访2~5年,30例外观无畸形,肘伸屈0°--130°以上,无缺血性肌挛缩及骨化性肌炎等,X线片示骨发育正常。余2例存有10°肘内翻畸形,对生活及学习无影响。

    讨论 笔者认为如下四种情况需手术治疗:(1)经多次手法复位失败,一般在伤后5~7天局部肿胀有所消退时。(2)骨折伴血运障碍,经手法复位成功,但血运仍无改善,应及时探查处理血管伤并作骨折复位与内固定。(3)开放性骨折伴血管伤或神经伤者。(4)陈旧性骨折畸形愈合影响功能。此法虽手术视野显露较小,操作上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掌握要领,操作熟练,还是能较满意复位与内固定,对陈旧性骨折亦可采用。

    (收稿:1997-07-08 修回:1997-10-26),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