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 1998年第2期
编号:10214128
上颌神经高位切断术的临床应用
http://www.100md.com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1998年第2期
     作者:姜晓钟 赵云富 高 宏 邹爱萍 苗 林 纪荣明△

    单位:

    关键词:神经;三叉神经痛

    上颌神经痛属三叉神经痛

    上颌神经痛属三叉神经痛,是口腔科的一种常见病。为提高三叉神经痛神经切断手术治疗的效果,减少术后复发,我们在人体解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经上颌窦在翼腭凹内(相当于圆孔的外口)行上颌神经的高位切断手术方法。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患者44例,其中三叉神经第Ⅱ支24例,第Ⅱ,Ⅲ支17例,第Ⅰ,Ⅱ,Ⅲ支1例,第Ⅰ,Ⅱ支2例。男性19例,女性25例;年龄38~80岁,其中38~50岁2例,51~60岁15例,61~70岁9例,71~80岁18例。右侧30例,左侧14例。病程最长30年,最短4个月,平均时间14.9年。发作次数最多的30次/d,最少的8~10次/d,入院前一般是5~7次/d;持续时间10~20 s,最长60 min。疼痛放射部位以颧颞部多见。此外,还有鼻翼旁、内眦、上睑以及头顶部等。触发点:常见部位为鼻翼旁、腭颊侧牙龈,个别患者在额顶甚至头发。
, http://www.100md.com
    1.2 治疗史 眶下神经撕脱术、射频治疗术后复发各3例。药物治疗以卡马西平为多见,几乎每一个患者都曾服用过卡马西平。初期效果较好,随着服药时间的延长,药物作用减弱甚至无效。因三叉神经痛而拔牙的有8人,最多拔牙8个/人,平均2.5个/人。

    1.3 手术方法 患者全身麻醉,健侧鼻腔插管,患侧口腔前庭切口,切口从中切牙至第二前磨牙,切口处加局部浸润麻醉。切开粘膜、粘膜下组织及骨膜,显示骨组织,分离骨膜,暴露上颌窦前壁以及眶下神经血管束。在尖牙凹处开窗,直径1.0~1.5 cm,然后在上颌窦顶后壁,即上颌窦后壁开窗部位分离上颌窦粘膜,再用骨凿轻轻敲开上颌窦后壁,去除1.0 cm的骨组织,进入翼腭凹,轻轻分离软组织,用神经钩勾出神经,经确认后切断神经并撕脱。上颌窦用碘仿纱条填塞,伤口依层缝合。手术历经1 h。

    2 结 果

    患者术后疼痛控制率达100%,手术病例全部经过信访或电话随访,随访时间6~14个月,目前尚未发现术后复发者。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 百拇医药
    3 讨 论

    三叉神经痛虽不象肿瘤那样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和健康,但它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由于其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药物治疗效果差,手术治疗的术式也不尽相同。三叉神经根切断术虽然治疗效果较好,但有18%~39%的复发率和较严重的术后昏迷、癫甚至引起死亡等并发症[1]。周围神经撕脱术虽具有简单、安全可靠、可缓解疼痛的优点,但术后复发率高,复发周期短,解决疼痛的范围局限。上颌神经痛常见的手术治疗是上颌神经的眶下神经撕脱术,但上颌神经无论是颅内的脑膜支,还是翼腭凹的蝶腭神经的诸分支,以及眶内段的上牙槽前、中神经,其分支位置较深,终末支细小且大多在骨性管内穿行,如疼痛源于这些神经,则难以象对下颌神经分支那样进行切断或撕脱手术。不少患者疼痛的触发点在上颌磨牙的颊侧或腭部,这样单纯行眶下神经撕脱术将难以保证该手术治疗后的效果。采用上颌神经高位切断术,则因手术在颅外进行而避免了颅内手术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同时又较单纯的眶下神经撕脱术提高了治疗效果,减少了术后复发。
, 百拇医药
    上颌神经高位切断术国内报道为眶下缘切口眶内径路[2]。本组则采用口腔内经上颌窦翼腭凹的手术径路。该手术径路与口外颧弓处径路相比,虽径路稍远,但其优点是:(1)手术能够在高位(圆孔外口)切断神经;(2)手术切口在口腔前庭,面部不留瘢痕,不影响面容;(3)上颌窦内组织少,视野也较清楚,可直接在翼腭凹的圆孔外口处切断神经;(4)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术中注意事项:圆孔的外口在翼腭凹内,其前方为上颌窦后壁,相当于上颌窦顶后壁。如果后壁开窗偏低,则可能损伤颌动脉的终末支,导致破裂出血,应立即行上颌窦腔填塞压迫止血。如果后壁开窗过高,达上颌窦顶壁即相当于眶底时,在寻找神经时可能会误将下直肌的肌纤维当成神经,但肌纤维与神经还是有区别的,此外,牵拉肌肉时可见眼球随之运动,眼肌损伤后,可出现轻度复视,一般持续5~7 d即可恢复。

    致 谢 本文承蒙陈必胜教授审阅,特此致谢。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R 745.1

    参 考 文 献

    1 方 都. 263例三叉神经痛手术治疗的分析.中华医学杂志,1981,61(7):395

    2 孙君伟. 上下颌神经高位切断术治疗顽固性神经痛(附18例初步报告).口腔医学, 1982,2(3):153

    (1997-09-20收稿,1997-12-28修回),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