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 1998年第2期
编号:10243452
粘液表皮样癌DNA分型与分化程度对比研究
http://www.100md.com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1998年第2期
     作者:汪济广 司徒镇强 吴军正

    单位:710032 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

    关键词: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980228 粘液表皮样癌恶性程度的判定对该瘤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探讨DNA含量与倍体分布及粘液表皮样癌的分化程度是否相关。

    一、材料和方法

    1.细胞培养:人粘液表皮样癌细胞系MEC-1(由我院建株)细胞在加有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内常规培养,四天传代一次。

    2.药物:二甲基亚砜(DMSO),使用时用培养液稀释至所需浓度。

    3.实验分组:①对照组;②1.6% DMSO作用3天组;③0.8% DMSO作用20天组。
, http://www.100md.com
    4.细胞DNA含量的测定:细胞铺片取出后,混合固定液固定30分钟,常规Feulgen染色,显微分光光度计镜扫描法,单个细胞扫描,对单个细胞核DNA定量测量。每组标本随机测量50个细胞,取每个细胞核的总吸收值为相对DNA含量,并用显微分光光度计所附计算机软盘中方差分析,t检验。

    另取正常腮腺组织原代培养出的上皮细胞作为正常对照细胞,制成细胞铺片后,在与上述各组细胞相同的工作条件下同时作Feulgen染色,随机测50个上皮细胞核DNA含量,联机描绘直方图,以该正常上皮细胞DNA直方图的峰值定为2C,计算各组2C细胞、超4C细胞所占百分比,并以其绝对数作显著性检验。

    5.透射电镜样品制备及观察:对数生长期的各组细胞,0.25%胰酶消化、吹打、离心,细胞块用3%戊二醛固定2小时,1%锇酸固定1.5小时,常规脱水、浸透、包埋,超薄切片、铅铀双染色后,透射电镜观察。

    二、结果
, 百拇医药
    1.三组细胞的DNA含量及超4C细胞所占百分比:经DMSO不同处理后得到的三组MEC-1细胞的DNA含量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第1组DNA含量最多,第3组含量最少;三组细胞的、超4C细胞绝对数差异有显著性。第1组最多,第3组为0。

    2.三组MEC-1细胞的超微结构:透射电镜下见第1组细胞核大,核形态不规则,胞浆内有较多游离核糖体散在分布,细胞器不发达,粗面内质网数目不多,线粒体数目少,胞浆中偶见有电子密度低的未成熟分泌颗粒。第2组细胞胞核较第1组小,胞浆内游离核糖体数目较少,粗面内质网及线粒体数目较第1组增多,胞浆内出现电子密度不均一的成熟及未成熟分泌颗粒。第3组细胞核形态较规整,细胞器发达,很少见到游离核糖体,粗面内质网及线粒体丰富,每个细胞浆内均有30~40个均质状、电子密度很高的成熟酶原颗粒。

    三、讨论

    粘液表皮样癌是比较多见的恶性涎腺肿瘤,约占涎腺肿瘤的10%。根据其细胞分化程度,该瘤分为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两型。不同分化程度的粘液表皮样癌有着明显不同的临床表现和预后。目前一般根据分化程度判断恶性程度。近年来,有报道恶性程度不同的粘液表皮样癌细胞的DNA含量及倍体分布明显不同,故提出可根据癌细胞的DNA含量及超4C细胞的百分比来判断粘液表皮样癌的恶性程度。本研究利用不同的处理得到DNA含量和超4C细胞差异有显著性的三种粘液表皮样癌细胞模型,发现此三种细胞的超微结构也明显不同。DNA含量低和超4C细胞少或无的粘液表皮样癌的细胞器发达,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数目多,并出现标志细胞行使正常功能的成熟分泌颗粒,表明DNA和超4C含量少的粘液表皮样癌细胞分化成熟程度高,在形态学上支持根据细胞DNA含量及倍体分布判断粘液表皮样癌恶性程度的学说。

    (收稿:1996-03-24 修回:1996-12-26),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