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眼科 > 其它 > 眼内炎
编号:10245187
真菌性角膜炎、眼内炎行眼内容剜除术后真菌性眼眶脓肿一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眼科杂志》 1998年第6期
     作者:黄挺 陈家祺

    单位:510060 广州,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关键词:

    中华眼科杂志980628 患者女,65岁。因右眼红痛、流泪、视在当地医院诊为“角膜炎”,给予庆大霉素及利福平等眼液滴眼,每天4次,治疗1个月无好转,于1996年7月15日就诊。眼部检查:右眼视力20 cm指数,左眼1.2。右眼睑红肿,球结膜水肿明显,混合充血(+++),全角膜几乎呈灰白色水肿混浊,中央部有7 mm×6 mm坏死溃烂区,深达3/4角膜厚度,溃疡面有少许粘稠分泌物,前房下方隐约可见2 mm积脓,瞳孔约4 mm×4 mm,余看不清。病灶刮片镜检,可见真菌菌丝,诊断为真菌性角膜炎。局部予以0.5%氟康唑眼液、0.1%二性霉素B加0.1%利福平眼液、0.3%泰利必妥眼液滴眼,每小时1次;克霉唑眼膏涂眼,每晚1次;口服酮康唑0.2 g,每天1次。治疗1周后病变发展,右眼无光感,角膜溃疡穿孔,前房积脓增多,经瞳孔区隐约可见玻璃体呈黄白色混浊,真菌培养有烟曲霉菌生长,诊断为真菌性眼内炎。因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于1996年7月30日行右眼内容剜除术,术后继续抗真菌药物治疗3周,病情稳定,症状逐渐消失。术后5个月,右眼又出现红肿、疼痛,伴头痛,再次来院复诊。检查:右眼上、下睑红肿明显,球结膜高度水肿,结膜囊中部见米粒大小黄白色脓点。B超检查示右眼眶脓肿,予以切开排脓,置胶片引流。真菌培养见烟曲霉菌生长。给予0.5%氟康唑眼液及0.1%二性霉素B眼液滴眼,每小时1次;氟康唑注射液0.1 mg球结膜下注射,每天1次;酮康唑0.2 g口服,每天1次;氟康唑注射液200 mg静脉滴注,每天1次。用药1周后结膜囊又出现黄白色脓点,再次切开排脓。经上述治疗31天(其中静脉滴注14天,球结膜下注射17天,切开排脓4次),右眼症状消失,脓液吸收。随访4个月,未见复发。

    讨论 眼眶软组织真菌感染极少见,可见于眼眶外伤或全身真菌血症在眼部的表现,也可由邻近组织真菌感染蔓延而来。真菌,尤其是丝状真菌的菌丝有向深部组织生长的能力,常导致深部或邻近组织感染。例如,真菌性角膜炎常导致眼内炎。该例在行眼内容剜除术后5个月,出现眼眶脓肿,估计为术前真菌菌丝已侵入球壁外眼眶软组织,因术后未彻底药物治疗所致。因此,对于眼部的真菌感染,即使是表浅的感染,也应警惕向深部扩展的可能,尤其在丝状真菌(如镰刀菌,曲霉菌等)感染时,应注意真菌感染的治疗一定要彻底,防止复发。

    (收稿:1998-05-30), http://www.100md.com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眼科 > 其它 > 眼内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