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 1998年第11期
编号:10255124
加强全球合作与交流 开创新世纪消化学研究与发展世界华人消化大会学术纪要
http://www.100md.com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1998年第11期
     作者:许昌泰 潘伯荣 马连生

    单位:世界胃肠病学杂志社 北京市2345信箱 100023

    关键词:胃肠病学;会议

    华人消化杂志981102 Subject headings gastroenterology;congress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 R57

    由《世界胃肠病学杂志(英文版)》、《华人消化杂志(中文版)》、世界华人消化基金和中国消化网络共同主办的首届世界华人消化大会于1998-10-20~22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 应邀前来参加本次大会的有美国Am J Gastroenterol副总编Eamonn M.M.Quigley教授、挪威Scand J Gastroenterol副总编Jrgen Rask-Madsen教授、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总编辑林兆鑫教授、《中国药理学报》总编辑丁光生教授、《中华医学杂志》编辑部徐弘道主任、《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编辑部丁大洪主任和《中华肝胆外科杂志》总编辑刘永雄教授等国内外著名专家、教授近500多位. 来自全球华人消化学者和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以色列等国家学者1000余位出席了本次大会. 这次大会共收到论文1986篇、大会录用984余篇,其中大会全会报告21篇,专题报告99篇,其余为壁报展示. 本次全会大会报告用英文(配同声翻译),专题报告用中文. 大会的宗旨是“总结和交流消化现代医学和消化传统医学的经验,加强全球华人消化学者与世界各国同道的交流与合作”. 大会的主题是“双向交流,共同提高”. 大会开幕式,由张万岱教授主持,全国政协副主席朱光亚院士宣布开幕,徐家裕、Rudi Schmid、林兆鑫、杨中枢分别致开幕辞. 这次大会有41位专家、教授作大会报告,81位作专题报告,其内容广泛丰富、新颖实用,充分反映当今世界的新水平,对促进消化学领域的发展与提高具有深远意义. 这次大会涉及消化学基础、临床、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等方面的研究,开创了消化学的新局面. 本文分7个部分对大会涉及的内容进行总结.
, 百拇医药
    1 消化系肿瘤

    消化系肿瘤是本次大会的热门之一,对食管癌、胃癌、大肠癌及肝胆胰肿瘤等都有广泛的研究和探讨.

    1.1 食管癌 癌症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广东省揭阳市人民医院梁英杰报告了内镜诊断食管癌、贲门癌195例. 结果食管早期癌以中青年组检出率相对较高,镜下以乳头状型多见.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陈俊辉用微探头超声内镜(EUC)对25例食管癌进行检查,并与手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对癌肿浸润深度判断为EUS诊断粘膜层癌(m)1例,粘膜下层癌(sm)1例,均与病理诊断相符;固有肌层癌(pm)7例,5例与病理诊断相符,2例判断过深;外膜层癌(ss)9例,7例与病理诊断相符;外膜外癌(si)7例,6例与病理诊断相符. 其中2例缩窄型食管癌EUS均诊断为si,与病理诊断相符. 对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判断为EUS判断食管旁淋巴结转移15例,12例正确,3例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建华等研究了CEA,SF,LDH,Cu/Zn联合测定对食管癌的诊断与预后评价. 结果四种标记物在食管癌患者血清中CEA,SF,Cu/Zn均增高,LDH下降. 联合测定这些物质可将诊断符合率提高91.5%. 经有效治疗后,CEA,SF,Cu/Zn下降,LDE回升. 提示肿瘤标记物联合测定并协同其他检查,对食管癌血清学检查诊断和预后有明显的参考价值. 四川省肿瘤医院任光国探讨了食管X片和CT片判断食管癌外侵情况后,认为食管癌CT检查评价手术适应证有一定意义. 河南淅川县人民医院肖庆华等研究了107例食管癌,认为对食管癌的治疗以手术和化疗为主. 山东临沂市肿瘤医院贺方学等研究了自体血液照射回输提高食管癌患者抗辐射能力及对机体正常组织的合理防护. 结果血疗前后IL-2,T淋巴细胞亚群都有非常显著变化. 提示自体血液照射回输可提高食管癌患者抗辐射功能,提高正常组织对放疗的耐受量而不对肿瘤组织起保护作用. 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韦举卿等用生理盐水将rhIL-2及TNF稀释成治疗液,经内镜活检孔插入注射针于癌体内及根部作多点,1次/wk,4次为一疗程,对严重狭窄的5例,则先用微波烧灼,再自上而下注射治疗. 结果16例食管癌经4次局部注射及微波治疗后,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4例,吞咽困难程度得到改善. 中山医科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傅剑华等评价了自制腔内管、WCEP系列腔内管、带膜Gianturco Z支架三者姑息治疗晚期食管癌的优缺点. 结果各组的成功率差异和三组吞咽功能置管前均无显著性差异,而置管后有明显差异,Gianturco Z支架改善吞咽功能较其他两类的腔内管好. 提示带膜Gianturco Z支架改善吞咽功能及阻断食管呼吸道瘘口明显优于管型腔内管. 福建泉州市国专医院白志刚研究了快速结合常规分割放疗对食管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治疗作用. 全部患者进行1a的随访,总的有效率为94.7%. 认为要取得可靠的放疗疗效,常规分割的剂量应达到35Gy. 上海同仁医院高中度等评价和比较中晚期食管癌36例采用单纯放射治疗与放疗同时合并动脉灌注化疗的临床反应、疗效及生存期. 结果两组比较放化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单放组. 随访18mo,单放组生存率为26.3%,1a生存率放化组明显高于单放组. 对食管癌细胞凋亡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和胞质运动,山西长治医学院邓丽英作了研究. 提示顺铂可诱导人食管癌Eca-109细胞凋亡,在细胞凋亡过程中,可能伴随着细胞骨架的破坏和胞质的异常运动. 这次会议在食管癌的化疗和手术治疗方面进行相当广泛的交流,对食管癌的防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 百拇医药
    1.2 胃癌 胃癌的重点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临床研究,都侧重于是早期诊断. 解放军总医院纪小龙,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王冠庭、林言箴,北京医科大学临床肿瘤医院吕有勇,第四军医大学张学庸、樊代明分别对胃癌的基础、临床研究、研究现状作了讲演或专题报告,受到高度赞扬. 第四军医大学全军基因诊断技术研究所阎小君在明确胃癌是一种基因病的前提下,对胃癌早期诊断及预警系统的建立作了专题的报告,指出建立胃癌早期诊断指标数据库,需要大量的胃癌基因变化的流行病学资料,并通过整理、归纳、分类、分析等处理,并找出基因变化与胃癌发生发展不同阶段(癌前变、癌)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 河南农垦总局医院周武军等研究了胃癌患者P-糖蛋白与P53蛋白的表达意义,结果在30例胃癌患者中P-糖蛋白表达阳性者占60%,P53蛋白表达阳性者占40%,两者共同表达阳性者占30%,P-糖蛋白表达阳性而P53蛋白表达阴性者占20%. 表明P-糖蛋白与P5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 内蒙古集市高长等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PCNA. 结果粘膜固有层PCNA阳性率比粘膜下层高,分化型腺癌比未分化型腺癌高,但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解放军91医院王仰坤等研究胃癌nm23和P53蛋白表达及癌浸润转变的关系后指出,p53和nm23基因蛋白阳性表达均与胃癌的淋巴结增生有关,多有相反的阳性表达,呈显著的负相关.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辛召平等探讨顺铂对胃癌(SGC-7901)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选用不同剂量顺铂与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共同孵育不同时间后,应用光镜、电镜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细胞DNA经特异性荧光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变化. 结果细胞经顺铂处理后浓缩、深染、致密的染色质沿核膜下凝集、有凋亡小体形成. 细胞周期分析G1期峰前出现典型的细胞凋亡峰. 表明顺铂可通过诱导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发生细胞凋亡达到消灭肿瘤细胞. 张家口医学院戴洁等观察了bcl-2,c-myc蛋白在胃癌前病变,胃癌中的表达后认为,bcl-2,c-myc基因突变可能是胃癌发生的早期分子生物学标志. 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肠化生病变带有更多的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基因表达特点,联合检测bcl-2,c-myc基因表达对胃癌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李正生等通过胃癌组织的分离和培养,用改良TRAP-PCR方法来检测其端粒酶活性. 表明胃癌组织及肿瘤细胞系的端粒酶表达,具有很强的肿瘤特异性和较高的表达率. 改进TRAP-PCR方法具有提高恶性实体瘤早期诊断的潜在价值. 为观察一氧化氮(NO)在胃癌转移中的意义,兰州军区总医院赵武民等经过24例临床患者研究认为,NO可能对胃癌转移有抑制作用,NO浓度降低会给胃癌的治疗带来不利影响. 海军404医院苗会乐等研究胃癌组织P21蛋白表达和p21基因改变,结果P21蛋白表达阳性率胃癌组织较癌旁组织明显降低(P<0.05),与胃癌伴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不同病理类型间未见差异显著(P>0.05). PCR-SSCR分析胃癌组织存在p21基因改变. 表明p21基因以异常表达及基因改变的方式参与胃癌发生发展. 江西省医院袁水斌等研究血清MG7-Ag的检测对胃癌的诊断价值,结果41例胃癌、24例结直肠癌、9例胰腺癌和1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MG7-Ag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胃良性疾病组(P<0.05),其中胃癌稍高,但相互比较,无显著性差别. 表明血清MG7-Ag对胃癌的诊断没有很好的特异性,但对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的胃癌、结直肠癌、胰腺癌和原发性肝癌的诊断还是一种较灵敏的、相对特异的肿瘤标志物. 河南医科大学王立东通过MGr1抗体筛选文库获得了胃癌耐药相关的新基因片断,对胃癌的化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北京医院时军对胃癌及其转移癌灶中p53和mdm2基因变异进行的分析,有助于胃癌的基因研究. 江苏省中医院朱海青研究胃癌组织中p53及EGFR基因产物的表达后的结论是p53及EGFR基因产物的表达是胃粘膜上皮恶变标志之一,p53基因突变与EGFR基因激活高度同步. 此外,大会对胃癌TIMP-2基因传染与MT-MNP表达的相互关系(海军总医院李楠等)、胃腺癌组织中EB病毒EBNA1基因存在情况(哈医大张凤民等)、胃癌切除患者的多因素预后分析(河南省南阳市中医院宋展等)、胃癌胃溃疡慢性胃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比较(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李俊等)、以及胃癌的手术治疗、化疗等都有较广泛的研究.
, 百拇医药
    1.3 大肠癌 端粒酶活性的研究已成为诊治大肠癌的新热点.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仇生龙等应用端粒酶反复扩增法(TRAP)对大肠癌36例、相应的正常对照肠粘膜20例、大肠腺瘤及息肉15例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探讨端粒酶活性与大肠癌及癌前病变关系. 同时检测大肠癌脱落细胞15例端粒酶活性. 结果大肠癌36例中端粒酶活性表达30例,正常肠粘膜中18例无活性,剩余2例为阳性,15例大肠癌前病变中,腺瘤和息肉端粒酶活性分别为77.8%,66.7%. 检测15例大肠癌者标本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亦发现8例阳性,端粒酶活性与Dukes病理分期无明显相关性. 提示端粒酶活性分析对大肠癌的早期诊断、预后监测及术后复发具有特殊价值. 广州第一人民医院贾林等探讨结肠脱落细胞端粒酶检测对结肠癌的临床诊断价值.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检测16例结肠癌外科手术新鲜标本、相邻的正常组织及其肠腔灌洗物,6例IBS患者的结肠镜抽取物的端粒酶活性. 结论是结肠灌洗液脱落细胞的端粒酶检测对结肠癌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广州市邮电医院余少平等深入研究了用单克隆抗体进行人群大肠癌普查,结果表明认为以新型抗人胃肠癌单抗CMU16系列多株制备的大便金标免疫法试剂可作为人群大肠癌普查的初筛手段,对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有较高的敏感性. 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卢献平等研究抗CEA单克隆抗体系列霉素治疗大肠癌的病理学改变以提高大肠癌综合治疗的疗效. 作者通过癌细胞AgNOR/核均数检测发现导向化疗与化疗比较,治疗效果较明显. 导向化疗与化疗均能导致肿瘤细胞退行性变,但两者的区别不明显. 肿瘤化疗后浸润性淋巴细胞主要为T细胞. 辽宁省肿瘤医院刘放等探讨PM大肠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合理术式选择. 提示PM大肠癌与SS癌在淋巴结转移方面有显著差异,提出与SS癌不同的术标准是有其病理学基础的,隆起型PM癌无需N3扩清,溃疡型PM癌的标准术式采用N3扩清手术为宜,同时应行肿瘤侧盆腔淋巴结扩清,浅肌层大肠癌无需N3扩清,低分化及粘液腺PM癌应行标准N3扩清,在决定PM大肠癌术式问题上应重点考虑:①肿瘤大体形态;②肌内浸润深度;③肿瘤组织学类型. 唐立等(大连医科大学)进行了双岐杆菌对大肠癌细胞ccL187cAMP,cGMP影响的实验研究,对临床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河北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高增书等研究带蒂大网膜移植填塞骶前腔对直肠癌根治术后会阴部伤口的治疗效果. 结果直肠癌根治切除术后,50例带蒂大网膜移植填塞骶前腔组,会阴部伤口Ⅰ期愈合率明显高于1988年以前单纯Ⅰ期缝合. 结论是带蒂大网膜移植填塞骶前腔对促进会阴部伤口1期愈合效果良好,具有广泛临床实用价值. 这次大会对大肠癌的手术治疗、化疗等也有较多的研究,内容广泛,如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白希水等观察直肠癌术后不同方法、不同途径化疗用药对患者的生存及愈后的影响. 表明术后腹腔灌注加髂内动脉置泵化疗对减少直肠腔术后复发、转移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显著性效果.
, 百拇医药
    1.4 肝癌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傅建民对“肝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半定量测定及其意义”、第二军医大学戴益民对“乙肝病毒与肝细胞癌发生的诱变关系”、上海医科大学俞顺章对“我国肝癌的流行病学”、中国医学科学院黄敏等对肝细胞瘤Bel7402细胞株系内在机制探讨”,以及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肖文华、第二军医大学肖承志对肝癌的基因改变作了大会专题报告,受到与会学者的高度评价.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郭峰等研究了不同肝病患者人群中红细胞cr1基因组密度多态性与红细胞免疫粘附肿瘤细胞能力的相关性. 选择乙型肝炎患者48例,肝硬变49例,肝细胞性肝癌94例及正常对照80例. 采用PCR加Hind Ⅲ酶切技术测定红细胞cr1基因组密度多态型(HH型、HL型、LL型),采用肿瘤红细胞花环试验测定红细胞免疫粘附肿瘤细胞的能力. 结果在不同人群中,HH型红细胞免疫粘附肿瘤细胞的能力明显大于HL型红细胞,而HL型红细胞免疫粘附肿瘤细胞的能力明显大于LL型红细胞. 提示红细胞免疫粘附肿瘤细胞的能力与cr1基因组密度多态型别有关,同时也与后天获得性影响因素有关. 广东药学院黄树林对“CD28/CD80和CD2/CD58活性PBLS作用肝癌细胞的表型分析与TCRVβ基因亚家族的优势取用”作了专题报告,对肝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赵燕等观察肝癌,正常肝及胎肝组织中性糖脂的不同表达及肝癌组织岩藻糖化中性糖脂的特征,并了解其对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结果高效薄层色谱中性糖脂显色和薄层扫描结果可见各标本中性糖脂条带显色清楚,扫描图象清晰,正常肝组织中性糖脂主要以多糖链(Glob)和三糖链(CTH)为主,双糖链(CDH)和单糖链(CMH)表达较低,尤其是CMH几缺失;胎直CMH成低表达,而CDH表达成轻度增加;肝癌组织CDH和CMH表达明显增加,多糖链和三糖链减少. 但不同肝癌患者CDH和CMH表达含量存在异质性. 高效薄层色谱中性糖脂LCA-ABC法的结果发现肝癌中性糖脂CTH和CDH之间的条带及CMH的下带出现岩藻糖基化改变,此改变在正常肝组织和胎肝组织中不存在. 肝癌岩藻糖基化中性糖脂对正常人NK和LA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其抑制作用与肝癌中性糖脂含量无明显相关性. 表明肝癌,正常肝及胎肝组织中性糖脂的表达不同,肝癌组织中性糖脂出现岩藻糖化的改变,并对人体NK和LAK功能有抑制作用. 广西人民医院梁荣新等研究了α-L岩藻苷酶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结果提示血清α-L岩藻糖苷酶可提高甲胎蛋白阴性原发性肝癌的诊断阳性率. 华西医科大学一院罗锋等定量研究原发性肝癌、大肠癌P53蛋白、C-erbB2蛋白的表达. 结果提示流式细胞术定量分析原发性肝癌、大肠癌P53蛋白、C-erbB2蛋白表达的新方法. 解放军302医院孙文兵等总结了吲哚菁绿潴留在可切除性肝癌治疗决策中的意义,对降低术后肝功不全发生率和死亡率有指导作用. 沈阳军区总医院黄福贵等对肝动脉灌注栓塞术治疗肝癌的疗效,不良反应作了研究,认为这一姑息疗法有一定临床价值. 肝癌的治疗主要是手术治疗和姑息治疗,生存期的延长尚需研究. 北京市西城妇婴医院谭德祥对西城展览路地区进行人口死亡调查,其结论是肝癌为除肺癌以外,同期各类癌症死因构成中的第二位,成为该地区主要影响人民生命的第二大类恶性肿瘤,应重点攻克. 肝癌患者中,男性较女性的死亡年龄早,死亡人数多,这与临床上肝病存在的男性较之女性的易感性、发病率和病情严重程度均高,而疗效预后却差的特点是一致的.
, http://www.100md.com
    1.5 胆囊胰腺肿瘤 内蒙医学院附属医院孙晓凤研究了p53,bcl-2,EGFR在胆囊息肉、胆囊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结果P53,bcl-2,EGFR基因蛋白在胆囊癌的高表达率特别是多种癌基因的共同表达率显著增高. 认为p53,bcl-2,EGFR基因参与了胆囊癌的发生,胆囊良性病变虽有癌基因的表达,但多基因共同表达率低,仅在公认的癌前期病变—胆囊腺瘤有明显的多基因表达. 胆囊腺肌症作为癌前期病变证据尚不充分,p53,bcl-2可能成为新的肿瘤标记物. 西安碑林区医院任正芝对老年胆囊癌30例的研究结果认为,老年人胆囊癌以女性多见,大多伴慢性胆囊炎、胆结石,起病隐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 但B超诊断具有价廉、简便、无创等优点,可作为老年人检查的首选项目,CT配合B超可提高早期诊断率. 60岁以上老年女性长期有胆囊炎、胆囊结石病史,近期症状加重,出现右上腹不适及包块、消瘦、ALT及AKP升高,胆囊影象学检查异常者,应高度怀疑胆囊癌的可能. 对胆囊癌的误诊原因,江苏省句容人民医院吴君文认为有以下几方面:①早期缺乏特有症状;②合并有胆石症,胆道手术史掩盖了胆管癌的存在,本组9例. ③肝门胆管癌B超显出率低. 对胰腺癌的MRI表现,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刘爱莲等作了总结. 70例经临床与手术证实的胰腺癌患者均采用1.5T超导MR机扫描,除常规的T1WI,T2WI序列外,还采用FT1WI、造影增强后FMPSPGR和延迟T1WI及MRCP扫描. 对各序列的图象进行质和量分析. 结果FT1WI对肿块的显示最明显,72.22%为明显的低信号,尤其对无明显轮廓改变的小胰腺癌显示更敏感;胰、胆管扩张以造影增强后T1WI及FMPSPGR显示最可靠;胰周血管包绕、浸润以造影后FMPSPGR显示最清楚;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以T1WI显示最好;肝脏转移灶以T2WI序列最敏感;MRCP形成类似ERCP的影象,对胆管的梗阻部位和形态和显示有很大帮助. 湖北枣阳市第一医院邱学起认为胰腺癌中以胰头癌最为多见达80%,诊断困难在于早期小癌肿的发现及与其他胰腺肿瘤的鉴别诊断方面. 胰腺癌的治疗是个难点,江苏泰州市人民医院赵晨星等在B超引导下直接注入无水乙醇治疗晚期胰腺癌取得较好疗效.
, 百拇医药
    2 消化道疾病

    2.1 食管疾病 北京协和医院柯美云对胃食管反流病从病理生理到临床诊断和治疗作了专题报告,对临床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对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广东番禹市何贤纪念医院林炎认为西沙必利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基础药物,但对中度和重度的患者须加用达克普隆类质子泵抑制剂,对轻度和维持治疗的患者用法莫替丁治疗. 安徽阜阳市人民医院葛阳等观察食管胃肠吻合附加胃底折叠囊状成形术预防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 术后随访1a~3a,5例死于肿瘤复发,2例有胃液反流症状,余病例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认为胃底折叠囊状瓣成形术,是贲门切除后胸腔内胃食管吻合抗反流的一种较理想的术式. 解放军414医院马贵等认为食管支架治疗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而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食管贲门狭窄在临床上治疗有一定难度,成都军区总医院陈宏彬等报告内镜直视与无X线下安置支架治疗食管贲门狭窄26例取得良好临床效果. 成都军区总医院王丽等探讨国产记忆合金支架在食管贲门良、恶性狭窄的作用. 方法是内镜及监视器直视下应用Savary锥形硅胶管扩张后国产记忆合金支架治疗食管贲门狭窄38例,43枚支架. 结果提示内镜直视下应用锥形硅胶扩张管扩张后置入记忆合金支架,操作安全简便,姑息效果好,并发症少,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生存时间.
, 百拇医药
    2.2 胃十二指肠疾病 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是常见病多发病,对其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的研究内容也相当丰富,幽门螺杆菌(Hp),胃肠肽类激素等都与这些疾病相关. 对慢性胃炎,解放军513医院刘嘉洋等对1291例进行悉尼内镜分类,结果慢性胃炎最常见的类型为充血/渗出型(55.2%). 病变程度分级以轻、中度胃炎最多(53.7%及30.9%),胃炎好发部位为胃窦(58%). 伴随疾病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多见(21.0%). 与组织学对比,内镜诊断符合率仅89.1%,Hp感染率仅68%. 认为悉尼内镜分类的大框架是合理的,在胃炎分类上是一大进步,具有分型分级细、规范、统一、便于国际交流等优点. 目前影响在我国普及、推广的因素有①因分型分级详细,对习惯旧标准的医师一时难以接受. ②标准对同一部位同时存在多种类型病变的命名未作统一规定,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③内镜下病变程度分级无明确标准可循,给分级诊断造成混乱;④过分强调Hp和活检,其内镜医师和患者均不支持;⑤无统一的疾病分类编码,给病案管理带来不便;⑥病理分类内容多. 因此,应加强对新标准的学习和实践,开展学术讨论,最终达成共识,使我国胃炎分类早日与国际标准接轨. 慢性胃炎的发病有地区性差异,甘肃敦煌市人民医院司长源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敦煌地区慢性胃炎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文献报道. 这一检查结果可代表本地区慢性胃炎的某些流行病学特点. 慢性胃炎的治疗仍然是对症治疗. 消化性溃疡这次大会收到的论文多而广. 吉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曲智威等研究了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SOD)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 结果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血清SO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从而推测PU的产生系由于机体SOD下降所致. 其机制可能是由于体内SOD下降,过氧化脂质代谢产物增多,引起构成细胞内层非极性基团的脂肪酸比例失调,以致于破坏了胃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结构. 解放军463医院王娟也有类似的研究.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目前主要为消灭Hp、中医中药、H2受体阻滞剂,质子泵受体阻滞剂等,其中以后两类药物应用最为广泛,疗效良好. 这次大会对青少年消化性溃疡受体重视,江西鹰潭市人民医院徐宁建等对青少年(13岁~20岁)消化性溃疡322例进行分析后认为青少年溃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消化性溃疡治疗的难点是复发,新疆巴州人民医院王宏磊等经内科治疗,内镜证实溃疡愈合后即用泰胃美800mg,每晚睡前1次口服,连用4wk,痢特灵0.1g,3次/d,饭前30min po,连用3wk, 每年秋末入冬时节重复上述治疗一次,并坚持至少每季度一次的门诊随访,连续2a,有助于预防复发.
, 百拇医药
    炎症性肠病(IBD)主要包括克隆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本病近年来在我国有明显上升趋势,其发病率在我国无明确报道,北欧和北美统计发病率2~10/10万,白人比有色人种发病率高4倍,可发生于各年龄组,但以20岁~40岁为多,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 关于IB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 天津中心医院邹江、姚宏昌在“IBD病因及发病机制”中对IBD的病因及机制进行了较详细的综述,英国皇家伦敦医院D.S.Rampton教授对“炎症性肠病新的治疗方法”、丹麦欧洲胃肠肝病杂志Jrgen Rask-Madsen教授对“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新概念”和荷兰欧洲IBD研究所S.Shivananda教授对“炎症性肠病流行病学和预后”分别作了大会报告,使与会学者对IBD有了新的认识. 国内CD报告较少,主要为UC,对UC的治疗主要为5-ASA,激素类免疫抑制剂,中医中药等,唐山市人民医院郭大成等用奥美拉唑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得了较好的近期疗效,中医中药和外科手术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 肝胆胰疾病
, http://www.100md.com
    3.1 慢性肝病 这次大会对乙型肝炎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都有专题报告,在这之中比较引人注意的是“扶正化瘀中草药治疗慢乙肝的临床与机制研究”(刘平,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和肝病患者Cr1基因组密度多态性与红细胞免疫粘附肿瘤细胞能力的相关性”(郭峰,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等报告. 西安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张树林等探讨血清HBeAg阴性(双抗体夹心法)与HBeAg/IC形成及HBV变异株A1896的关系,评价HBeAg/IC检测的临床意义. 表明HBeAg/IC为HBV活跃复制指标;临床HBeAg阴性、HBVDNA阳性患者仍多数为G1896感染,HBeAg/IC形致双抗体夹心法不能检出HBeAg;抗-HBe应答可能为促使前C变异的重要因素. 浙江临海市第二人民医院葛昌邦对慢性乙型肝炎进展为肝硬变进行了前瞻性调查,认为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化发生率为10%~16%,肝硬变发生率为1%~2%,而慢性肝炎肝硬变发生率为10%~24.6%,提示散发性乙型肝炎的预后较差,值得临床重视;分析肝硬变的相关因素,发现临床类型越重肝硬变发生率越高,甲胎蛋白异常组肝硬变发生率也高于正常组,说明肝功能损害程度与肝硬变关系密切,研究切实有效的保肝方案是目前的重要课题.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李军等探讨血清TNFα和sTNFαR与各种肝病的相关关系及在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表明检测患者血清TNFα和sTNFαR不但能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疾病分期,疗效及预后等做出评估,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上海杨浦区中心医院高泽立等对肝硬变患者血清TNFα,IL-6,LN,Ⅳ型胶原水平进行测定,结果肝硬变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含量与血清Ⅳ型胶原水平呈正相关. 表明TNFα,IL-6不但参与慢性肝病内炎症过程,与肝纤维化过程中胶原的改变亦有关. 黑龙江鹤岗市人民医院王瑞华等观察了化学试剂靛青绿在正常人和肝硬变血清滞留情况,提示测定吲哚靛青绿的滞留情况对判断肝硬变患者肝细胞排泄功能,所剩健康肝细胞工作情况及预后有很大帮助. 解放军454医院郑真军用PCR技术评价HBsAg阴性119例消化科住院患者HBV携带状态,消化科住院患者中存在HBsAg阴性的HBV携带者,两组HBVM阳性患者实际上来自于同一群体. 广东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杨楚秀用B超进一步证实肝硬变可发性胆囊改变,认为肝硬变的胆囊壁增厚并非是胆囊本身疾病的特异征象,而是与门静脉高压有关,因为门静脉高压,胆囊静脉回流障碍,导致胆囊粘膜下水肿增厚,低蛋白症引起血浆液体渗透压下降,使血管外液增加,出现胆壁水肿而呈双层状回声. 当脾门部静脉内径>10mm时,胆壁见不同程度增厚. 门静脉压力增高时也会引起脾静脉血流障碍、脾脏瘀血肿大. 在声象图上观察肝硬变患者胆囊变化征象可以预测肝硬变的转归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北京佑安医院郎振为等证实在非甲-非庚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组织中一种新型肝炎病毒(transfusion-transmitted virus, TTV)的存在. 表明在不明原因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及肝组织中TTV DNA的检出可作为一种新型的肝炎病毒,TTV为一种嗜肝性病毒,在我国已存在着感染.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周永兴等对丙型肝炎病毒核心基因免疫进行研究,结果免疫小鼠20只,初次免疫2wk后,血清中均出现了HCV C抗体,且增加免疫剂量可提高抗体滴度;淋巴细胞增殖指数为6.1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CTLs体外特异性杀伤率为63.1%,也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是HCV C基因免疫不仅可以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的体液免疫,而且产生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它可能是防治HCV的有效方法. 如何消除乙肝病毒目前尚无有效方法,一切的治疗均是治标,治本方法几乎没有. 由蒙古呼市第三人民医院侯世雄等研究猪苓多糖、乙肝疫苗、甲肝疫苗三者联用促进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阴转的治疗作用. 表明采取猪苓多糖、甲肝疫苗、乙肝疫苗三者联合治疗慢性乙肝三阳患者较二者联用效果更好,尤其是HBeAg,抑制乙肝病毒复制作用确切有效. 山东省烟台市传染病医院华正中等观察肝胆平口服液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效果. 结果服用肝胆平口服液组,用药后,退黄、降浊、HBsAg阴转均优于对照组. 作者认为经非煎煮方法制备纯中药制剂(肝胆平口服液)对各种类型肝炎的治疗,可明显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HBsAg转阴率,尤其对于顽固性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疗效独特,具有速效、高效、长效的作用. 广东深圳市人民医院刘毅等观察前列腺素E1在重症病毒性肝炎中的治疗作用及对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的影响. 结论是前列腺素E1治疗重肝可提高存活率,且与降低细胞因子TNF-α和SIL-2R活性有关. 湖北安陆市二医院候春江等的研究结果表明病毒唑与猪苓多糖合用对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抑制病毒复制有显著作用. 太原市人民医院冯晋兰等的研究结果表明,谷胱甘肽辅以食疗能显著改善ALT等指标,这种改变在停药数月后仍然存在,具有远期疗效.
, http://www.100md.com
    3.2 胆囊疾病 解放军总医院黄志强在大会上对中国胆道外科近年发展状况作了特别演讲,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周孝思对中国胆色素结石成因研究概况作了专题报告,使与会者对中国胆结石的成因及外科治疗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河南商丘市第二医院陈兴芹对胆囊炎胆囊结石进行超声追踪,结果经过3mo~3a的连续检查,其中363例块状结石患者102例排出,261例出现不同程度增大与数目增多,141例泥砂型结石1a后转变为块状,65例有不同程度排出. 急性胆囊炎180例经过治疗后痊愈68例,112例转为慢性,胆囊炎与结石并存者432例,且慢性胆囊炎并发胆结石的概率高,长期反复发作的最终导致胆囊萎缩失去功能. 认为胆囊结石与胆囊炎关系密切,互为因果,因而及时确诊和了解病情的进展情况对于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而超声追踪检查更为必要. 四川巴中市人民医院辜天慧等观察了腹腔广泛粘连行腹腔胆囊切除术(LC)的可能性. 作者认为LC优于传统OC,但容易遗漏腹内其他脏器疾病. 辽宁抚顺市中心医院蔡要平等采用内镜技术及机械碎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结果23例患者全部取石成功. 作者认为对胆道内大结石及肝管内结石的处理方法为,胆道内5cm以上的结石,虽经乳头切开,采用一般的网蓝圈套方法仍很难奏效,并且操作时患者疼痛明显,采用碎石器将结石粉碎后再取石效果良好.
, 百拇医药
    3.3 胰腺疾病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徐家裕作了“慢性胰腺炎临床若干问题”特别演讲,对慢性胰腺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和预后有了明确的认识. 治疗上主要是调节内外分泌功能和对照治疗. 对于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普通急性胰腺炎则以内科治疗为主. 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张群华,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钟莫强. 河南洛阳第二人民医院秦兴雷等都分别研究了生长抑素类,对急性胰腺的治疗作用,疗效肯定,值得临床应用. 江西吉安地区医院曾贱庚分析综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效果119例重急性胰腺炎采用综合治疗,即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腹腔排脓汤. 其中Ⅰ级35例(29.41%),Ⅱ级84例(70.59%);119例中男66例,女53例. 结果119例采用综合治疗,其中102例治愈(85.71%),16例好转(13.45%);1例无效(0.84%). 总有效率为99.16%. 认为重症急性胰腺炎应采用综合治疗为主. 此外,南京市玄武医院袁启威等研究表明肝脏损害的发生率及损害程度与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

    4 上消化道出血
, 百拇医药
    肝硬变上消化道出血主要是由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所致,临床上既是常见病,也是急诊,容易危及生命. 而消化性溃疡,癌症等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在时也是棘手的. 河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姚希贤对“肝病上消化道出血的研究现状与进展”作了专题报告,对药物与压迫止血、内镜治疗和手术治疗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深圳人民医院朱惠明作了“消化道出血的介入治疗”,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吴云林作了“消化道急性出血内镜金属夹及粉合剂止血治疗”的专题报告,对与会者有明显的启示作用. 广东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李国虹利用内镜对1000例因上消化道出血入院的患者进行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组成研究. 结果出血病因依次为: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胃炎(慢性胃炎、出血性胃炎)胃癌、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其他. 消化性溃疡为出血首位病因. 上海市医院王新为等观察奥曲肽和奥美拉唑联合应用对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 提示奥曲肽与奥美拉唑联合治疗的效果优于单用奥曲肽. 解放军534医院杨小民等,上海第四人民医院姚忆蓉等,武汉第二人民医院吴杰等,攀钢职工总医院曹品等分别对内镜下喷药和直接止血进行了研究,取得良好的近期疗效. 奥曲肽治疗肝硬变上消化道出血已受到人们的重视,也取得一定疗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许燕萍等,浙江金华市人民医院赵家友和北京市石景山医院翟静贤). 垂体后叶素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也得到广泛应用. 贵阳第四人民医院窦晓林等观察VP与PL联合静脉滴注对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效果. 应用VP和PL联合治疗EVH,与单用VP作对照观察. 认为VP和PL联合治疗EVH,止血快,止血率高,副作用少,可作为缩血管药与扩血管药联合治疗EVH较好的模式之一. 黑龙江佳木斯市中心医院吴玲等观察凝血酶对小儿上消化道出血91例治疗效果,认为凝血酶治疗小儿上消化道出血,止血迅速,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 百拇医药
    5 中医中药的应用

    本次大会涉及中医中药在消化病中的应用内容非常广泛,真正继承和发扬了祖国医学.

    5.1 肿瘤中的应用 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沈洪薰等观察中药复方参七汤对胃癌术后病例的治疗效果,并研究其抑癌机制. 结果表明中药复方参七汤对胃癌术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证明复方参七汤有抑制MNNG诱发大鼠腺胃癌的发生率. 河南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高峻等研究了消化系肿瘤术后化疗反应的中西医治疗,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肿瘤术后化疗反应,不仅能使患者的化疗反应症状明显减轻,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同时使机体承受化疗反应的能力增强,使化疗不致因反应症状严重而中断,造成肿瘤扩散的后果. 因此,临床上在进行消化系肿瘤术后化疗时,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利患者顺利完成化疗. 中国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赵珊等研究“生命力7号消癌退黄胶囊”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表明该药对肝癌的近期疗效明显.

    5.2 消化道疾病中应用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疾病委员会危北海在“为创建中西医结合的新消化病学而努力奋斗”的专题报告中指出,把中西医胃肠学说的理论见解与现代消化病学的学术观点紧密联系起来,可以发现其中有很多共同的语言,为两种医学体系的逐步融汇贯通和相互结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安徽中医学院针灸经络研究所许冠荪等综述了“针灸对胃肠道作用研究进展”,并介绍了该研究所的研究结果:电针大鼠足三里后,血清NO升高,ET下降,胃粘膜NO含量升高,脑组织NOS活性升高. 认为NO参与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针刺效应的效应分子可能就是NO. 在针灸影响细胞因子的活性方面作者作了初步工作,揭示细胞因子(包括TNF,IL-1,IFN等)可能也参与足三里-胃肠道相互联系. 四川资中县陈家医院段磊等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比单用中药治疗效果好. 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癌变潜在危险,河南南阳卫校附属医院马桂荣等在专病论述中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吴和木等观察中医中药辨证施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治疗效果. 基本方剂为黄芪,党参,桂枝,香附等10味中药组成,辨证施用元胡、白芍镇痛;乌贼骨、半夏制酸;四逆散解除胆汁反流和口苦;木香止溏以及白术、肉苁蓉通便. 结果临床总有效率91.8%,临床症状及IM,ATP不同程度减轻或者消失. 北京医科大学东直门医院石雪迎等探讨复方健脾益胃胶囊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采用幽门弹簧插入加热糊复合方法16wk造成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 结果表明复方健脾益胃胶囊对大鼠实验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明显的疗效,增加胃粘膜血流量可能是其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浙江温州市老干部疗养院林明云观察中西医结合巩固治疗消化性溃疡防止复发的效果. 将内镜确诊近期治愈(溃疡愈合)的消化性溃疡105例,随机分3组,分别应用中西医结合、单独西药和未用药3种不同方法,并进行1a的随访观察. 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溃疡复发率均低于其他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中西医结合组Hp(幽门螺杆菌)清除率高于其他2组(P<0.05). 贵州黔东南州卫校附属医院马原野从中医脾胃升降理论探讨根除Hp的新思路,拓展根治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的新途径,为中医中药治疗肠道疾病打下基础.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张连阳等应用大黄和酚酞建立一种大鼠泻剂结肠的动物模型. 结果两期试验中大黄组和酚酞组肠道传输均有明显减慢;肌间神经丛嗜银染色大黄组和酚酞组有肌间神经丛嗜银性减弱甚至消失. 表明本泻剂结肠大鼠模型具有慢传输性便秘的肠道传输延迟和肌间神经丛嗜银性明显降低等肠道功能及病理变化,可重复性强. 河南铁路中心医院欧阳建东等观察自制中药栓剂对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及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治疗效果. 采用免疫学方法制造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动物模型,结果表明中药栓剂及SASP栓剂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乙状结肠、直肠部位病变者均有较好疗效,可以取代传统的灌肠治疗. 解放军46医院(胡庆寅等)、保定市铁路医院(赵鸿雁等)、云南红十字会医院(宋云娟)、汕头市卫校(方锦江)和甘肃靖远矿务局职工医院(魏孔明等)多家医院均报告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且疗效良好,无明显毒副作用.
, 百拇医药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姚树坤专题报告了“肝纤维化的中医药治疗现状与展望”,北京中医院关幼波和齐京报告了“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中西医药治疗体会”,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刘平报告了“扶正化瘀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与机制研究”,这些报告比较详细地论述了中医中药在慢性肝病中的应用现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田德录等观察了复方中药制剂治疗酒精性肝病64例,结果总有效率为93.8%,慢性肝病具有改善肝功能,抗肝纤维化,调解免疫功能的作用. 安徽明光市中医院陈炎等评价双黄连对慢性乙肝的疗效,结果双黄连注射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优于其他疗法. 湖北利川市人民医院曹宏炎等研究了复方金钱草口服液对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疗效,表明该中药制剂对急性黄疸型肝炎疗效良好. 哈尔滨市肝病研究所焦文举等观察中药复方黄芪益剂对486例肝纤维化的治疗效果,表明中药复方黄芪煎剂对肝纤维化有明显治疗效果,值得应用. 上海东方医院刘智华用中药治疗脂肪肝,疗效较好. 丹参是一种活血化瘀药物,湖南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李衍军认为静滴丹参能有效地降低门脉压力,改善临床症状,对心脏及血压无明显副作用. 中医中药治疗胆结石,胰腺炎也有一定疗效,这次大会收到的总结性论文不少.
, http://www.100md.com
    6 胃肠肽类激素

    胃肠肽类激素及其激动剂,拮抗剂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对其生理作用及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必将为一些疾病新的治疗途径提供依据. 北京协和医院钱家鸣、陈寿坡分别作用“胃肠肽类激素受体及受体后信息传递”和“胃肠肽类激素与消化性溃疡”,北京医科大学朱文玉作了“胃肠肽的细胞保护作用”的专题报告,对胃肠肽类激素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对指导今后在该领域的研究有一定意义.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孙大勇等观察电针对狗胃粘膜血流量、血浆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及两者间变化的关系,并探讨电针对胃粘膜保护作用机制. 结果电针足三里后胃粘膜血流量显著升高(P<0.01),血浆促胃液素,一氧化氮(NO)含量也显著升高(P<0.01),而生长抑素(SS),内皮素(ET)含量显著下降(P<0.05);电针上巨虚后NO含量显著上升,ET显著下降(P<0.05). 电针非穴则无显著变化. 广东肇庆市第一医院胡琴探讨了胃液与血清促胃液素的比值关系在胃、十二指肠病变中的变化. 哈尔滨医科大学徐满英等研究八肽缩胆囊素(CCK-8)的抗吗啡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表明注入乙酰胆碱后,可使大鼠离体22个十二指肠段的峰波平均振幅和数目明大多,而此时给予吗啡可使峰波的平均振幅、数目和收缩幅度降低,但注入CCK-8后,峰波振幅、数目和收缩幅度分别又增加,当使用CCK-A受体拮抗剂(devazepide)峰波的振幅、数目和收缩的幅度又分别降低结果证明,CCK-8能对抗吗啡抑制ACh对大鼠离体十二指肠电与机械活动的加强作用,而devazepide能翻转CCK-8的抗吗啡作用. 揭示了CCK-A受体参与CCK-8对抗吗啡作用的调制以及为临床治疗肠运动失调提供新线索. 第四军医大学全军基因诊断技术研究所许昌泰研究了胃癌患者一些胃肠肽类激素的变化,结果提示胃癌患者血清胃动素、肽YY等可发生改变,对研究胃癌时胃肠肽类激素变化有一定参考价值.
, http://www.100md.com
    7 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Hp)对消化系疾病的影响及作用意义已被公认. 这次大会用半天时间专题报告了关于Hp的研究. 沈阳军区溃疡病治疗中心杨思凤报告了“经内镜下注射抑酸和杀Hp剂对PU快速愈合的价值”,福建省立医院潘秀珍报告了“Hp的毒力研究”,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徐采朴报告了“14C-尿素呼气试验诊断Hp感染”,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张万岱报告了“Hp相关疾病诊疗及尚待解决的问题”、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张建中报告了“Hp菌株保存及传递”和瑞典Astra Hassle AB胃肠药理研究室李洪报告了“大鼠小鼠Hp感染1a的研究”,这些报告展示了Hp研究的新进展,可作为今后研究的基础. 此外,这次大会收到与Hp相关的论文很多,下面分别作一概述.

    7.1 Hp感染的流行病学 山西西山煤电集团公司二院常玉英报道了古交煤矿地区上消化道疾病Hp感染情况的调查分析. 结果Hp感染率达78.9%,显示10岁~18岁Hp感染率达100%. 此外,Hp感染与慢性胃炎和溃疡,胃恶性肿瘤密切相关;新疆巴州医院肿瘤科上官新英在新疆巴州地区Hp感染与胃癌的关系的回顾性分析中发现胃及贲门腺癌发生与Hp感染有关. 男性聚餐多,汉、维族群聚,经口传播机会多. 青年组Hp感染高于老年组,胃癌病例Hp感染显著高于对照组. 表明Hp感染可能与胃癌发病有关,是胃癌发生的因素之一,普查及有效根治Hp感染作为一种胃癌预防措施应予重视. 甘肃崇信县人民医院马兴业等在“崇信县城乡Hp感染特点”论文中报道崇信县Hp的农村检出率显著高于城市(P<0.01). 总Hp感染率71.33%,复合流行病学调查我国人群Hp感染率在50%~80%之间.
, 百拇医药
    7.2 Hp的致病机制 上海第五人民医院钱湘绮等探讨了CagA基因菌株Hp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报道了CagA基因菌株Hp较CagA阴性菌株Hp具有更强的导致炎症的作用. CagA基因菌株Hp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溃疡的重要发病因素. 第四军医大学全军基因诊断技术研究所韩锋产等用PCR技术克隆CagA基因5'-端片段(854bp)于pBV220中,在DH5α中温度诱导表达Mr38000的单体FCagA,复性后分别作阴离子交换及凝胶柱层析,Western blot鉴定FCagA的抗原性. 以重组FCagA为抗原,通过制备胶体金及免疫胶体金,建立了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DIGFA)快速检测CagA+ Hp感染的方法. 结果FCagA具有抗原性. 以该抗原所建立的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DIGFA)快速检测CagA+ Hp感染的方法仅需2min~3min可完成,无需特殊设备,并可单人份操作. 经过与EIA法对比检测262例患者血清,本方法的特异性98.5%,敏感度96.8%. 提示具有抗原活性的FCagA蛋白的表达及DIGFA检测抗CagA抗体方法的建立,对CagA+ Hp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百拇医药
    7.3 Hp与上消化道疾病相关性 浙江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陈妙天等报道了口腔唾液Hp与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关系,唾液Hp检出率胃食管反流型与溃疡型无显著差异,显著高于动力紊乱型,FD患者口腔唾液中检出Hp,证明Hp可通过唾液或口-口接触传播. 因此,根除Hp除选择敏感药物外,必须同时治疗消化不良,尤其是控制胃食管反流症状,否则Hp感染者就难以得到根治. 上海南汇县同浦医院朱巧仙在上消化道疾病Hp感染临床分析中报道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与Hp感染紧密相关. 解放军407医院姜新生通过内镜检查Hp,发现Hp阳性率以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最高,其次是残胃和息肉,胃癌最低. 另外云南江川县人民医院罗锐明,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进等还报道了不同年龄组,性别同Hp感染率无明显差异.

    7.4 Hp与消化系统肿瘤 哈尔滨医科大学杨柳明报道了Hp感染与进展期胃腺癌相关性. 结果胃癌组Hp检出率为57.1%高于对照组检出率35%(P<0.01);肠型和弥漫型胃癌Hp检出率分别为62%与56%(P>0.05);Hp检出率尤以胃窦部为最高达70%. 广州市人民医院林华欢分析了胃恶性肿瘤及其与Hp关系,发现胃部恶性肿瘤Hp检出率27.49%,对照组为13.84%,说明Hp很可能是其中的一种致癌因素. 内蒙古巴盟医院秦格勒扎布还报道了Hp感染与肠型胃癌有关. 江苏宝应县人民医院严永祥在Hp感染与食管癌相关性研究中报道Hp感染与食管癌相关,证实了Hp感染的移行现象;广西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侯艺探讨Hp与肝硬变及肝癌关系,发现2例患者经14C呼气试验检测Hp,其结果均为阳性,并且Hp阳性的肝硬变、肝癌患者易发生上消化道大出血、肝性脑病. 以上结果证明,Hp与肝癌、肝硬变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樊薇报道了残胃癌与Hp的关系,结果残胃癌患者抗Hp-IgG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提示胃癌的危险性随之增加,复发的可能性增大.
, 百拇医药
    7.5 Hp感染的治疗 河南开滦林西矿医院丁娜等报道98例行内镜证实为消化性溃疡患者,Hp阳性,随机分为两组予以洛赛克+羟氨苄毒霉素+甲硝唑及德诺+羟氨苄青霉素+甲硝唑治疗14d. 停药1mo后行内镜复查Hp测定两组溃疡愈合率及Hp根除率相近. 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中心医院栾双梅等在Hp与消化性溃疡治疗中报道,Hp阳性患者分别给予羟氨苄青霉素,甲硝唑,羟氨苄+甲硝唑联合,疗程均为2wk. 停药1mo后复查内镜,通过Warthin-Starry法检查Hp. 表明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羟氨苄青霉素加甲硝唑对清除Hp有显著效果. 江苏泗洪县人民医院穆秀华等报道,59例Hp阳性活动性胃溃疡,随机分为AB二组,研究表明根除Hp可明显降低复发率. 云南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孙荣艳等报道了不同组合治疗合并Hp感染的十二指肠溃疡表明联合用药与单用抗生素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治愈率有显著性差异. 广东三水市中医院钱家政等评价三种根除Hp抗菌疗法的疗效. 疗程结束后4wk复查内镜和14C-UBT,结果三组根除率无显著性差异,提示抗菌疗法均可用于临床根除Hp感染. 河南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吴睿等也报道应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三联药物治疗Hp阳性,1wk后Hp清除率为91%. 上海市闵行区梅陇镇医院王长余报道110例有上消化道症状患儿Hp阳性85例(77.3%). 用阿莫西林,甲硝唑,庆大霉素联合治疗,可使胃炎症状缓解及消失. 浙江温州市江南医院郑智杰报道了改良三联疗法根除Hp感染的临床研究. 说明抗Hp治疗后能提高十二指肠溃疡愈合率;减低十二指肠溃疡远期复发率. 此外,江西医学院一附院郭贵海等报道了中药胃泰抗Hp实验研究及临床,治疗组Hp的清除率74%,对照组Hp清除率4.5%. 深圳盐田区梅沙医院徐显林用奥美拉唑(Ome)加阿莫西林(Amx)、甲硝唑(Met)的三联疗法能迅速使溃疡愈合及较高的Hp清除.
, 百拇医药
    7.6 Hp感染的诊断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徐采朴报道了低剂量14C-尿素呼气试验诊断Hp感染,剂量为92.5kBq(2.5μCi),敏感性为97.4%,特异性为90.0%,诊断符合率为95.4%,阳性预测值为97.4%,阴性预测值为90.0%. 胶囊微量法14C-尿素呼气试验(microdose capsule-based 14C-UBT)采用37kBq(1μCi)胶囊给药,敏感性为97.1%,特异性为95.1%,阳性预检值为97.1%,阴性预检值为95.1%,诊断符合率为96.3%. 该实验减少了同位素负荷,与金标准相比结果可靠.

    今秋十月的北京、风光优美,景色宜人. 大会始终充满热情友好气氛,最后由华人消化杂志名誉总编辑潘伯荣教授作大会总结并致闭幕辞.

    通讯作者 许昌泰

    收稿日期 1998-11-0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