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东医学》 > 1999年第1期
编号:10236517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并脑梗塞2例
http://www.100md.com 《广东医学》 1999年第1期
     作者:陈树丹

    单位:惠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516001)

    关键词:

    广东医学990166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少见疾病,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误诊;而该病合并脑梗塞者则更为少见,现将我院近年收治的2例报告如下。

    例1.男,74岁。因突发不能言语伴右侧肢体无力6h住院。发病时意识清,无头痛、胸痛,无恶心、呕吐;近半年来间有胸痛、胸闷,反复出现干咳,近3个月来发音嘶哑。有10多年高血压病史。体查:T36.6℃,P98次/min,R21次/min,BP 20/11 kPa。神清,气管右偏,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98次/min,律整,余无异常。神经科检查:不完全性运动性失语,左侧鼻唇沟变浅,声音嘶哑,双侧肢体肌张力增高,左侧肢体肋力Ⅴ-级,右侧肢体肌力Ⅲ~Ⅳ级,右侧偏身痛、触觉减退,双侧Hoffmann征(+),双侧掌-颏反射(+)。血、尿常规正常,肝、肾功能正常,心电图示:左室肥厚及劳损,胸片示:右上纵隔增宽,气管右移位,主动脉延长迂曲,左室大。初步诊断:①脑梗塞,②高血压病(Ⅲ期)。给予东菱克栓酶、神经营养药物等治疗,四肢肌力好转。胸部CT:头臂动脉夹层动脉瘤,头颅CT:双侧顶叶、右外囊脑梗塞。请胸外科会诊,考虑有双侧脑梗塞,目前不宜行手术治疗,经抗感染、神经营养药物等治疗,住院24 d,病情稳定出院。追踪病人至今仍无病情加重。
, 百拇医药
    例2.男,75岁。因左下肢乏力伴声音嘶哑2月余入院。病者起病时有胸痛、胸闷,一直未作治疗,曾做鼻咽镜示:左声带麻痹。头颅CT:右侧基底节脑梗塞。既往有高血压病史6 a。查:BP 23/12 kPa,主动脉第二听诊区可闻舒张期和收缩期3/6级杂音。神经科检查:神清,悬雍垂右偏,左咽反射消失,左下肢肌力Ⅴ-级,入院诊断:脑血栓形成。给予活血化瘀、神经营养药物等治疗,左下肢乏力好转。检查心电图示:心肌缺血;胸片示:主动脉弓病变;胸部MRI: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并脑梗塞。请心胸外科会诊,考虑年纪大,不宜手术,住院15 d左下肢肌力正常但仍有声音嘶哑,追踪病人至今仍无病情加重。

    讨论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典型的表现为:撕裂样胸痛或搏动性剧痛伴有濒死、窒息或休克等;可伴有心脏杂音或脑梗塞。X线示:主动脉进行性增宽,CT、MRI或主动脉造影可确诊。但临床上典型的病例不常见。本文2例因症状不典型,开始也漏诊。本文2例均为慢性型,2例病人现仍生存;回顾病史,第1例起病半年前就有干咳、声音嘶哑,当时未作X线检查,而未确诊。第2例起病时也有声音嘶哑。2例均有较轻微的胸痛和因压迫喉返神经引起声音嘶哑。关于诊断凡有以下情况应注意夹层动脉瘤:①剧烈胸痛并逐渐加重。②疼痛广泛可波及腹部、下肢、头颈部。③血压与休克表现不平行。④出现声音嘶哑、干咳、偏瘫等神经系统症状时。应作X线或CT、MRI等检查,排除夹层动脉瘤。慢性型可因附壁血栓脱落而引起反复脑栓塞和下肢栓塞。急性型可因病变累及供应脑的动脉或因休克减少血液灌注而引起脑梗塞。该病放射学检查甚为重要,85%可被发现,本文2例放射检查均可发现。进一步的胸部CT或MRI可作出明确诊断。主动脉瘤易破裂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内科治疗适用于:①无并发症的远端型患者;②无并发症近端型不能精确定位或一般情况差的病人;③起始于主动脉弓且病情稳定。该病的病因与高血压及动脉硬化有关,虽出现脑梗塞少见,但临床上也应警惕。,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