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法律与医学杂志》 > 1999年第1期
编号:10240777
急性混苯中毒死亡2例报道
http://www.100md.com 《法律与医学杂志》 1999年第1期
     作者:王 宾1 陈 龙2 李宝增1 刘世久1

    单位:王 宾 陈 龙 刘世久(山东省青岛市公安局李沧分局,266100);陈 龙 (上海医科大学法医学系,200032)

    关键词:

    急性混苯中毒死亡2例报道 王 宾1 陈 龙2 李宝增1 刘世久1 在法医学实践中,高浓度混苯中毒引起死亡者少见,尚未见文献报道,本文报道2例。

    案情资料 1997年6月21日18时,打工仔聂某(男,23岁)、杨某(男,22岁)在班上作业时,被人发现死于某建筑公司地下室内。该地下室内未发现通风窗口,内有两个储存混苯的大油罐,其阀门未关闭,地面蓄积有淡黄色液体,深达20cm,透过防毒面具仍可闻得强烈的芳香性刺激性气味,令有胸闷、眩晕、恶心。死者作业时未戴防毒面具。

    尸检及毒物检测 死者聂某全身多处表皮剥脱,面积达85%,已皮革样化(见图1)。睑结膜充血,鼻腔内见陈旧性血迹,双耳廓及指(趾)甲紫绀。剖开胸腔见右心腔及血管充盈,血液呈暗红色流动状,双肺叶间被膜见少许出血斑,心底被膜见针尖样出血点。喉头水肿明显,气管、支气管粘膜充血,腔内有少许血性泡沫液体,肺淤血、水肿,胃粘膜多发性糜烂,胰腺出血,肝、肾淤血,脑水肿。大小便失禁。死者杨某基本病理变化同聂某(见图2),气管、支气管腔内少许白色粘液性泡沫,肺、肝、肾淤血,心底、肺叶间被膜见针尖样出血点。经毒物化验分析,得知现场地面蓄积液体为混苯(主要含甲苯、二甲苯);抽取尸体心血化验,甲苯含量为1.0mg,二甲苯定性阳性。40-1.gif (19497 bytes)
, http://www.100md.com
    图1 聂某全身表皮剥脱40-2.gif (17912 bytes)

    图2 杨某全身表皮剥脱

    讨论 纯净混苯主要含甲苯及二甲苯,为无色液体,工业上多因污染而呈淡黄色。甲苯、二甲苯均为具有芳香气味的挥发性、刺激性液体,不溶于水,易溶于各种有机溶剂,属单环芳香烃。据文献[1]报道,甲苯吸入时属高毒,致死血浓度为1.0mg,空气中甲苯浓度>200PPM时,成人吸入有毒,成人经口致死量>15ml。

    混苯可由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粘膜进入人体,中毒一般是吸入其蒸气所致。高浓度混苯蒸气进入人体后,主要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可致眩晕、无力、步态蹒跚、酩酊状态,重者可恶心、呕吐、意识模糊、抽搐及昏迷。其次,混苯对呼吸道及肺有明显损害,如呼吸道粘膜充血水肿,肺水肿、肺出血及肺部炎症等。混苯液体对皮肤粘膜的刺激作用并不是化学性灼伤,而是与其化学性脱脂及干燥作用有关,可致皮肤红斑、水泡、结膜炎等表现[2]
, 百拇医药
    混苯进入血液循环后,主要吸附于红细胞膜及血浆脂蛋白上,然后分布于脂质及含类脂较多的组织(如脑、骨髓、脂肪、肝和肾上腺等),而血液、肾、脾和肺组织中则含量较少[2,3]。与苯直接破坏红细胞或抑制核分裂作用机制不同,急性甲苯、二甲苯中毒仅能引起短暂的血象变化,而对造血系统影响不大,其对白细胞酶的活性可致抑制作用。高浓度甲苯中毒可引起肝、肾、肺甚至心脏损害,1970年Taylor发现大量甲苯可致小鼠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其可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心室纤颤而致突然死亡[3]

    本文报道的两例,经调查系一私营企业非法储存、经营混苯,当时正值6月份高温季节,混苯易挥发,加之储存地又通风不良,致空气中混苯浓度较高。两打工仔未戴防毒面具突然进入高浓度混苯环境中,因混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或/和吸入高浓度混苯对呼吸系统的损害作用,致其急性中毒而昏倒;油罐阀门因不能关闭而大量溢出蓄积于地面,又能经皮肤吸入而加重中毒,最后因无人救助而意外中毒死亡,死亡机理可能为急性多器官功能衰竭或心跳骤停,尸体检验所见及心血毒物化验结果支持以上判断。皮肤大面积表皮剥脱,是混苯对皮肤的刺激脱脂作用。心底、肺叶间及肺表面出血,气管、支气管粘膜和肺、肝、肾淤血水肿等病变,可能是混苯被吸入时对这些部位的损害表现,缺乏特异性和诊断价值。混苯中毒鉴定仍有赖于从心血和内脏中检出甲苯及二甲苯,并应进行定量。因为它们的毒性作用是协同的,单独甲苯和二甲苯定量可能达不到各自的致死量。本例心血的甲苯含量1.0mg,已达到其致死血浓度。如能测定空气中混苯浓度,也有助于鉴定。
, http://www.100md.com
    由于甲苯、二甲苯均为亲脂性易挥发液体,中毒者心血的检出率较低,故毒物分析所用检材应尽早提取,检材量不能太少,容器应装满密封。检材除心血外,最好同时取脑、肝、脂肪等富脂组织,并尽快送检,以便获取直接的中毒证据。本例虽抽取心血检验出毒物,但未同时提取富脂组织,未化验空气中混苯浓度,今后应吸取这方面的教训。

    参考文献

    1.温玉麟.药物与化学物质毒性数据.第1版.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24,449

    2.夏元洵.化学物质毒性全书.第1版.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327~335

    3.吴执中.职业病(上册).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21~324

    (收稿:1998-06-10,修回:1998-10-01)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