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 1999年第1期
编号:10251661
针刺与治神之我见
http://www.100md.com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
     作者:赵彩娇

    单位:广西中医学院针灸96级研究生(南宁 530001)

    关键词:针刺;治神;医患关系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990129摘 要 该文从针前准备、进针、候气、辨气补泻、引导气至病所、针后调神等六方面阐述了针刺中治神的内容,说明了治神在针刺治疗中的重要性。

    针刺对机体的影响是极其复杂的,其作用途径也是多方面的,因此,针刺疗效的决定因素也一言难尽。千百年来,先贤们的医疗实践告诉我们,针刺过程中配合治神是提高针刺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治神在针刺治疗上居于首要的地位,如《素问.保命全形论》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本神》亦曰:“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由此可见治神对于针刺的重要性。那么,何为治神呢?治神之义,着重在于阐明针刺之时医患双方的精神意识活动与针刺疗效的重要关系,它包括治医者之神与治患者之神两部分,而治医者之神是治患者之神的前提。治神贯穿于针刺治病的全过程中。本文试对治神的内容略陈管见,不妥之处,请予指正。
, 百拇医药
    1 针前准备

    针前准备是针刺的第一环,关系到整个治疗的疗效,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首先,医者针前首须静心安神,而后方能观患者之神,辨神施治。“有诸内必形诸外”,通过详细询问病情,结合病人的神气所现,精心分析,了解疾病之虚实,方可运用补泻手法。正如《灵枢.邪客》篇所说:“持针之道,欲端于正,安以静,先知虚实而行疾徐。”应补则补,应泻则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其次,针前又须安定患者之心神。《千金要方》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心主神明,主血脉,心神定则血脉和,经气易至,则见效快;否则惊则气乱,恐则气下,经气逆乱而不利于治疗。故医者要善于调理患者的精神状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如《灵枢.师传》所云:“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使患者对针灸治疗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以便镇定情绪,消除紧张心理,这对于初诊和精神紧张的病人尤为重要。医患合作,从而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2 进针
, 百拇医药
    进针,是指将针刺入皮下和进入到一定深度而言。在进针时医者必须将注意力集中于持针手、押手、针和病人四者,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视,神在秋毫,意属病者,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毋庸讳言,由于某些病人的心理影响和人体各部位对疼痛的敏感程度不同,在针刺某些穴位时有一定的痛感是不可避免的。针刺过痛会使患者产生恐惧心理,影响疗效,故进针时应尽可能把疼痛减少到最低限度。在熟练掌握进针手法的基础上,为了转移患者对疼痛的感觉,消除惧怕心理,使其心悦诚服地接受治疗,提高疗效,可采取一些方法以转移其对疼痛的注意力,如《难经.七十八难》所说:“当刺之时,必先以左手压按所针荥俞之处,弹而努之,扪而循之,爪而下之……”及杨继洲的“随咳入针”均是此意。

    3 候气

    候气,是指进针后等待气至的过程,是针刺补泻手法的第一环。任何针刺补泻手法的实施,均需在得气的基础上进行。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关于气至的表现,古人对医者针下之感作了详尽地描述。如《标幽赋》曰:“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能否得气、气至之迟速是患者神气昌亡的体现,而这些均需医患双方定神体察方能明之。若当针刺入穴位后不能立刻得气者,尤需医者宁神静气,手不释针,密切体察,以待气至。在这方面,古医籍中已有明确的论述,如《素问.离合真邪论》曰:“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标幽赋》亦有记载:“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在临床中,余已深刻体会到候气的重要性。若在得气的基础上行补泻手法往往会获得较好的疗效,若未得气而行补泻手法则效果不佳。
, http://www.100md.com
    4 辨气补泻

    辨气,是指针刺后,通过医者指端的触觉辨析针下之气,从而测知机体内在抗病机能之盛衰消长,是针刺补泻手法的第二环。故医者在运针过程中必须密切注视患者神气之变化,以测知针刺之效应。同时,要时刻把握针下经气的变化,结合临床表现,辨别气之虚实,作为施行补泻手法的依据。《灵枢.终始》曰:“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谷气,即正气,针下不紧不松、不吸不顶、不急不涩、徐徐而和,乃经气来复之象。当此之象,应酌情平补平泻,慎不可妄补妄泻,因为此时一补即实,一泻便虚。若正气虚衰,真阴不足,则针下虚极,驰缓无力,甚或如插豆腐状。刺此者,即使症现实象而为当泻之候,也应先急补其正,而后泻之,即先补后泻。邪气盛时,针下感到紧束其针。刺此者,即使症现虚象而当补之候,亦必先泻其邪,后方可补之,即先泻后补。总之,当邪气来袭针时,医者必须凝神体察针下形气之变异,才能掌握好补泻时机。另外,余在临床中发现,在施行补泻手法时,若意念中有补泻概念,则会取得更好的补泻效果。
, 百拇医药
    5 引导气至病所

    针刺手法的核心是得气,但如果在得气的基础上能进一步通过施行手法,使针感趋向病所,即“气至病所”,则是提高针刺临床疗效的又一个关键,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云:“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故医者要善于引导神气直达病所。《素问.针解》指出:“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可见,“制其神”是“气至病所”的关键。医者要聚精会神地进行手法操作,意念气达病所,以意领气,意到气到。同时,结合病情,给患者一定的语言暗示。患者也要一心一意体察针感,与医者密切配合,二者缺一不可,则易引导气至病所,从而提高临床疗效。余对此深有体会,余曾针刺一“双足接触性皮炎”患者,患处肿烂,奇痒难忍。根据辨证,选血海穴为主穴,行泻法。由于初次接受针灸治疗,患者未能很好配合,针刺后局部针感很强,但未能使气至病所,即时止痒效果不显。次诊时仍以血海穴为主穴,在导师的指导下,边意念气至病所,边诱导患者,使之密切配合。针刺后,患者即觉一股凉气传导至患处,当即痒感消失。
, 百拇医药
    6 针后调神

    为了提高和巩固针刺取得的疗效,就必须重视针后的精神调摄,象《灵枢.终始》所要求的那样,须“新刺勿内”、“已刺勿醉”、“已刺勿饱”、“已刺勿怒”、“已刺勿劳”等。若针后不能很好地进行调神,针刺疗效将会大打折扣。

    综上所述,治神是充分调动医患双方积极性的关键措施。在整个针刺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不注意治神均可影响疗效,余在有限的针灸临床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通过治神,医者端正医疗作风,认真操作,全心尽意,正守神气;病者正确对待疾病,配合治疗,安神定志,意守感传。治神,即体现了医者的良好医德,又发挥了心理治疗的作用。故治神能更好地发挥针刺疗法的作用,从而提高针刺疗效。同时,治神还能有效地防止针刺异常现象和意外事故的发生。因此,作为临床针灸医生,应把治神作为针刺治疗的一个重要原则。而要掌握这个原则,关键在于平时注意练心练意,日积月累,方可达到以意领气、意到气到的境界,实现“内外相得”、“深浅在志”、“迎之随之,以意合之”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牛兵占主编.黄帝内经.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杨继洲.针灸大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