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患者致伤原因与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胡景铭 万运松
单位:湖南省株洲市一医院(株洲 412000)
关键词:烧伤;流行病学;流行病学因素
湖南医学990226 本院烧伤科1996年1月1日至1997年12月31日,共收治住院的烧伤患者227例,现将烧伤原因与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如下。
1 烧伤的相关因素
1.1 烧伤原因的构成比 在227例烧伤患者中,以热液烫伤为主(55.9%),其次是火焰伤、高温固体及热气伤,以上热力伤占92.9%。而电力伤和化学伤较少,无放射性烧伤病例(详见表1)。
表1 各种烧伤原因的构成比(例,%) 烧 伤 原 因
例 数
烧 伤 原 因
例 数
热力热液
开水
117(51.5)
固体 高温火灰
10(4.4)
沸油
7(3.1)
燃炭燃煤
7(3.1)
沸粥
3(1.3)
金属熔体
5(2.2)
火焰
一般火焰
15(6.6)
高温物体
2(0.6)
汽油
13(5.7)
热气 蒸汽
11(4.9)
火药
7(3.1)
电力 电弧
9(4.0)
酒精
6(2.6)
高压电
5(2.2)
液化气
6(2.6)
化学 强碱
2(0.9)
乙炔
2(0.9)
合计
227(100.0)
1.2 烧伤原因与性别、季节及城乡的关系 在6种烧伤原因中,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P<0.01),季节及城乡因素对患病率无影响(P>0.05),详见表2。表2 各种烧伤原因与性别、季节及城乡的关系(例) 原 因
性 别
季 节
城 乡
男
女
春
夏
秋
冬
城
乡
热力
热液
71
56
34
34
27
32
79
48
火焰
38
11
13
8
13
15
26
23
固体
19
5
6
8
6
4
12
12
热气
6
5
0
4
4
3
6
5
电力
13
1
4
4
3
3
7
7
化学
1
1
0
1
1
0
2
0
ν
5
15
5
χ2
15.44
9.31
4.09
P
0.01
0.05
0.05
1.3 烧伤原因与年龄的关系 在227例中,平均年龄21.57±18.57岁,最小1个月,最大86岁。其中1岁以内33例,占总数的14.5%。致伤原因全部为热液烫伤(开水32例,沸油1例)。各年龄组的烧伤构成比,详见表3(ν=30;χ2=126.71;P<0.01)。
1.4 烧伤原因与职业的关系 在职业因素中,呈现出三个烧伤高峰,即前儿童比例最大,占37.4%,其次是工人和农民,详见表4(ν=25;χ2=122.58;P<0.01)。 表3 烧伤原因与患者年龄的关系(例,%) 年龄
(岁)
热 力
电力
化学
合计
热液
火焰
固体
热气
0~6
82
1
1
1
0
0
85(37.4)
7~10
8
3
3
0
0
0
14(6.2)
11~20
7
6
2
2
0
0
17(7.5)
21~30
10
17
5
3
6
1
42(18.5)
31~40
11
7
10
3
4
1
36(15.9)
41~50
4
7
1
1
2
0
14(6.2)
51~60
3
0
0
1
2
0
6(2.6)
>61
2
8
2
0
1
0
13(5.7)
合计
127
49
24
11
14
2
227(100.0)
表4 烧伤原因与职业的关系 职业
热 力
电力
化学
合计(%)
热液
火焰
固体
热气
学龄前
82
1
1
1
0
0
85(37.4)
学生
11
6
3
0
0
0
20(8.8)
工人
17
17
8
3
7
2
54(23.8)
农民
8
20
8
4
7
0
47(20.7)
干部
7
3
3
3
0
0
16(7.1)
市民
2
2
1
0
0
0
5(2.2)
合计
127
49
24
11
14
2
227(100.0)
1.5 烧伤原因与烧伤面积的关系 在227例中,以10%以下的小面积烧伤为主(62.7%),且以热液烫伤最多(56.3%,80/142),详见表5(ν=24;χ2=39.94;P<0.05)。表5 烧伤原因与烧伤面积的关系(例,%) 面积
(%)
热 力
电力
化学
合计
热液
火焰
固体
热气
1~10
80
28
10
8
14
2
142(62.6)
11~20
27
8
5
2
0
0
42(18.5)
21~30
9
2
2
0
0
0
13(5.7)
31~40
8
0
0
0
0
0
8(3.5)
41~50
1
1
0
0
0
0
2(0.9)
51~60
0
4
2
0
0
0
6(2.6)
61~70
1
2
1
0
0
0
4(1.8)
71~80
0
2
1
0
0
0
3(1.3)
>81
1
2
3
1
0
0
7(3.1)
合计
127
49
24
11
14
2
227(100.0)
2 烧伤部位、程度与结局
2.1 烧伤部位 将身体分为头面、躯干、上肢、下肢等四大部位。本组227例中,单部位烧伤104例(45.8%),两部位烧伤68例(29.9%),三部位烧伤34例(15.0%),四部位烧伤21例(9.3%)。如按单个部位统计烧伤例次,则头面部92例次(21.6%),躯干100例次(23.5%),上肢110例次(25.8%),下肢124例次(29.1%),共425例次,以下肢烧伤的机会较多。
2.2 烧伤度数 在227例中,浅Ⅱ度60例次,深Ⅱ度191例次,Ⅲ度60例次。三种烧伤程度的不同组合模式:单独模式有浅Ⅱ度22例,深Ⅱ度116例,Ⅲ度12例;混合模式有浅Ⅱ度+深Ⅱ度29例,深Ⅱ度+Ⅲ度39例,浅Ⅱ度+Ⅲ度2例,浅Ⅱ度+深Ⅱ度+Ⅲ度7例。烧伤程度以深Ⅱ度较多。
2.3 烧伤结局 本组治愈出院158例(69.6%),好转出院(基本治愈)55例(24.2%),自动出院7例(3.1%),转上级医院4例(1.8%),死亡3例(1.3%)。转上级医院和死亡者共7例,其烧伤面积均在81%以上,死亡3例的烧伤面积分别为89%,93%,和97%。
3 讨论
本组烧伤患者致伤原因的位次分别是:热力伤92.9%(包括热液伤55.9%,火焰伤21.5%,高温固体伤10.6%和热气伤4.9%),电力伤6.2%,化学伤0.9%,无放射性烧伤病例。说明本市以日常生活中的热液烫伤为主。而常明等[1]报道的致伤原因的位次分别是:火焰伤44.9%,热液伤34.1%,热力伤10.3%,电击伤6.6%,化学伤3.8%,其它0.3%。本组资料性别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P<0.01),与国内文献报道一致[1~5]。烧伤原因与年龄关系中,呈现出三个高峰,即0~6岁(37.4%),21~30岁(18.5%)和31~40岁(15.9%)。在0~6岁组的85例中,热液伤占82例(96.4%)。烧伤原因与职业关系中,也呈现出三个高峰,即学龄前儿童37.4%,工人23.8%,农民20.7%。在年龄与职业的三个高峰中,由于婴幼儿童顽皮好动,缺乏安全意识,故造成以烫伤为主的第一个高峰。后面两个高峰主要是成年男性因职业工种暴露于致伤环境的机会较多之故。烧伤面积在10%以下者占142例(62.6%),提示本市烧伤患者以小面积烧伤为主。学龄前儿童(0~6岁)的热液烫伤占全部烧伤患者的36.1%(82/227)。因此,减少学龄前儿童的烫伤是降低烧伤总发病率的关键。其主要的预防措施就是要求家长必须树立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思想观念。要求学龄前儿童做到这一点是不现实的,因为他们正处于好动,而毫无安全意识的顽皮时期。所以,学龄前幼儿的烫伤,责任全在父母。为了让所有儿童健康成长,有必要开展城市社区的预防烧伤的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 常 明,候新国,刘群才,等.豫南地区15?331例烧伤病人调查分析.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5,11(2):156
2 李刚荣,黄跃生,黎 鳌.近10年3?911例烧伤病例分析.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5,11(3):184
3 甘传伟,杨俊芝.358例烧伤致伤部位和原因调查分析.中国烧伤创疡杂志,1995,1:24
4 王永武,王艳玲,陈存富,等.2?994例烧伤病因统计分析.中国烧伤创疡杂志,1995,1:22
5 叶振武.丹东地区烧伤1?029例发病学分析.中国烧伤创疡杂志,1996,1:29
(19990107 收稿)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