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临床血液学杂志》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219575
血浆D-二聚体定量测定的临床意义
http://www.100md.com 《临床血液学杂志》 1999年第2期
     作者:钱申贤 王敏敏

    单位:杭州市第一医院

    关键词:D-二聚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白血病,急性;淋巴 瘤

    临床血液学杂志990211 D-二聚体(D-Dimer)是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水解后一种 特异性的降解产物,凡伴有微血栓形成的许多疾病都可能导致D-二聚体的增高,可作为DIC 及DIC前状态的诊断依据之一。我们对DIC和可能伴有DIC前状态的多种疾病患者的血浆进行D -二聚体的测定,并探讨了其临床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①正常对照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18~69岁(中位数36岁),均为 本院健康职工及实习医生。②DIC组: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龄17~72岁(中位数为35岁 )。诊断标准按文献〔1〕。原发疾病: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7例,肺癌5例,胃癌6 例,其它4例(感染性疾病)。③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初病期27例,男14例,女13例,平 均年龄45岁(17~75岁)。其中M16例,M26例,M34例,M55例,嗜酸细胞白血病1例 。缓解期32例,男17例,女15例,平均年龄38岁(17~75岁)。M18例,M28例,M36例 ,M57例,嗜酸细胞性白血病1例,M61例。④实体肿瘤:40例,男28例,女12例。平均 年龄55岁(40~78岁),其中肺癌21例,胃癌19例。⑤脑血管意外:60例,男48例,女12例, 平均年龄68岁(51~79岁),其中出血性中风30例,脑栓塞30例。⑥恶性淋巴瘤:初发期32例 ,男27例,女4例,年龄16~78岁,平均32岁。均为非霍奇金病,Ⅱ期12例,Ⅲ期17例,Ⅳ 期3例。缓解期32例次,男28例,女4例,平均年龄32岁。
, 百拇医药
    1.2 测定方法 血浆制备:①抽取受检查者静脉血,以0.13 mol/L枸橼酸钠9∶1抗凝,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浆待测。②D-二聚体测定:ELTSA双抗体夹心法。在包被 单抗的酶标反应板上加入样品和不同稀释度的标准品,37℃温育1 h后洗涤4次,再加入酶标 记的单抗,37℃温育30 min后再洗涤4次,加底物显色,37℃温育15 min后加2 mol/L硫酸终 止反应,在492 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根据标准曲线,求得含量。试剂盒由上海捷门生物技 术公司提供。

    2 结果

    ①方法学评估:用ELISA方法测定,10份标本 连续测定,批内误差7.8%,12份标本同时双份测定,平均相差4.4%,12例标本分两 次不同板测定,平均相差5.4%。②参考值:正常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为0.14±0 .07 mg/L。若以单侧95%为正常上限,应为0.255 mg/L,我室规定超过0.25 mg/L 为异常。③22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在初诊时D-二聚体的含量为7.34±1.72 mg /L,用肝素50 mg-75 mg/d,持续静脉点滴治疗后,有效的18例在第3天D-二聚体开始下降,为5.23±1.42 mg/L,第7天D-二聚体为2.78±0.23 mg/L。4例无效患者血浆D-二聚体在第3 天(7.52±1.82 mg/L)和第7天(7.62±1.78 mg/L)无明显变化。④各种疾 病中D-二聚体测定结果见附表。
, 百拇医药
    附表 各种疾病中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 ±s 检测对象

    n

    血浆D-二聚体含 量(mg/L)

    P值*

    P值

    对照组

    48

    0.14±0.07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初诊期

, 百拇医药     缓解期

    27

    30

    2.54±1.47

    0.11±0.05

    <0.05

    >0.05

    <0.05

    恶性淋巴瘤

    初诊期

    缓解期

    32

    32
, 百拇医药
    2.04±1.67

    0.12±0.05

    <0.05

    >0.05

    <0.05

    脑血管意外

    出血性中风

    脑栓塞

    30

    30

    0.17±0.42

    0.56±0.47

, http://www.100md.com     >0.05

    <0. 05

    实体肿瘤(肺癌、胃癌)

    40

    1.89±0.29

    <0.05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22

    7.34±1.72

    <0.01

    注与对照组比较 初诊期与缓解期比较
, http://www.100md.com
    附图 DIC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

    3 讨论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 异性降解产物,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中的最小片段,是反映凝血及纤溶活化的分子标志物。 DIC发生时凝血系统被激活,循环中产生了大量微血栓,继而激活了纤溶系统发生了纤溶亢 进,交联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而产生了大量的D-二聚体。Greenberg〔2〕用乳胶 法检测了132例可疑DIC的血浆D-二聚体,发现FDP<10 mg/L时,69%患者的D-二聚体阳性 ;当FDP>10 mg/L时,约90%的患者D-二聚体阳性。Boischair〔3〕对30例DIC患者 进行了D-二聚体检测,发现DIC患者血浆及血清D-二聚体含量均显著增高,敏感性97%~10 0%,认为与以往诊断指标如血小板、纤维蛋白原、FDP等相比较,D-二聚体是唯一直接反映 凝血酶和纤溶酶生成的理想指标。对DIC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Carr用ELISA法测定了58例可 疑的DIC,同时与FDP进行比较,如果以D-二聚体>0.5 mg/L作为诊断DIC的标准,则其 诊断特异性达到97%,阳性预测率96%。FDP的敏感性较高,但缺乏特异性。Koyama认为D-二 聚体的变化早于3 P和FDP,有助于DIC的早期诊断。国内刘氏报告24例DIC病人,DIC患者血 浆中D-二聚体定量测定除1例,其余均在5 mg/L以上。表明D-二聚体的测定可作为DIC诊断 指标之一。本文22例DIC病人,血浆中D-二聚体定量明显增高,均值为7.34±1.72 mg/L,除3例<5 mg外(分别为3.2,3.87,4.72 mg/L),其余19例均>5 mg/L 。因此认为,血浆D-二聚体>5 mg/L对DIC有诊断意义,如<3 mg/L基本可以排除DIC,但 要警惕DIC的发生。18例经治疗有效的DIC患者,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浓度明显下降,而4例 无效患者血浆D-二聚体无明显变化,DIC患者动态观察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以便及 时了解治疗效果和判断预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恶性淋巴瘤和实体癌(肝癌和胃癌) 在初诊时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这些疾病在发病期有出凝血机制的紊 乱,存在DIC前状态。提示这类患者易发生DIC。AML和恶性淋巴瘤在缓解期血浆D-二聚体水 平明显低于初诊时(P<0.05),这说明AML和恶性淋巴瘤患者D-二聚体水平随病情 而变化。
, 百拇医药
    脑血管性疾病:脑栓塞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P<0.05) ,提示这类患者中常处于高凝状态,血栓后溶解物的大量产生有关。

    参考文献

    [1] 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78

    [2] Greenberg CS et al. Am J Clin Pathol 1987;87:94

    [3] Boisclair DA, Lane JT, Wilde HA. A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assays for marke rs of actived coagulation and/or fibrinolysis: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 D -dimer and fibrinogen/fibrin fragment E antigen. Br J Haenatol,1990,74(4):471

    (1998-07-02 收稿),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