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川北医学院学报》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221525
制半夏中毒1例的原因分析
http://www.100md.com 《川北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2期
     作者:李毅

    单位:川北医学院附院中药房 南充 637000

    关键词:

    川北医学院学报/990260文章编号:1005-3697(1999)02-0076-01 中图分类号:R282.7 文献标识码:A

    病人乔某,女,45岁,系我院医生,由于胃脘胀满,不思饮食而就医。经医生诊断为脾胃湿滞,处方为香砂平胃散和二陈汤的加减,处方中制半夏剂量为15g。病人服药后次日便感觉喉部发痒,肿痛,微有烧灼感,声音变嘶哑,胃脘胀满加剧,头昏,欲吐不能。病人将药送到药房,经核对,所取药品种和数量均无误。

    笔者将乔某所取药中的制半夏选出,尝试发现:小颗粒半夏根本无麻舌等不适感,大颗粒半夏外层亦无刺激性,而内层有较强的麻舌感。同时,笔者又将药房同批次未发完的制半夏秤了两份,每份15g,其中一份不打碎,加适量水浸泡20min后,煎煮10min,尝药液有麻舌等感觉,再续煎10min,尝药液无麻舌感;另一分将其中大颗粒半夏打碎,加适量水浸泡20min,煎煮10min,尝药液无麻舌感。经查文献:半夏的有毒物质对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大剂量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半夏中毒可致口腔,舌、喉发痒、疼痛、充血、肿胀、甚溃疡,不能发音,流涎,可伴有头昏,四肢麻木,甚至痉挛。严重者喉头水肿,呼吸困难,可窒息致死[1]。为此,病人乔某所发生的服药反应为半夏中毒反应。

    综上所述,此例半夏中毒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厂家在炮制时操作不规范,没有将生半夏按规格分开加工,而是笼统放在一起,浸泡和加热时间不够;炮制检查时,又以小颗粒半夏合格为度,而大颗粒半夏则外“熟”内“生”,达不到炮制的目的。在实际工作中,药剂人员应警惕这种外“熟”内“生”的“制”半夏进入药房。

    参考文献

    1 杨晓敏,等,实用急性中毒手册,第一版,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90~291。

    (收稿日期:1999-03-1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