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川北医学院学报》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221528
B超诊断肝包虫胆囊内包虫病1例
http://www.100md.com 《川北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2期
     作者:岳文胜 赵兴友

    单位: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超声科 南充 637000

    关键词:

    川北医学院学报/990257文章编号:1005-3697(1999)02-0074-02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患者,男,29岁,农民,因“右上腹不适伴恶心、呕吐2月”来院检查。患者入院前2月因进食高脂食物后,突感右上腹疼痛,呈持续性隐痛,阵发性加剧,伴恶心、呕吐,呕吐呈非喷射状,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呕吐后右上疼痛可暂时缓解,病程中不伴畏寒、发热、眼睛皮肤发黄,不伴血尿、腹泻、黑便等。查体:生命体征平稳,营养差,消瘦,头颅五官、心脏、肺查体无异常,右上腹饱满,轻压痛,无反跳痛,肌紧张,肝功下3cm扪及,质软,表面光滑,边界清,边缘钝。肠鸣正常,移阴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5×109/L 分类:中性:0.52淋巴0.32血红蛋白:151g/L血小板:282×109/L。超声科检查,发现肝脏增大,形态失常,肝脏右后叶可见一个类圆形约15.0cm×12.0cm囊实性不均质肿块影像,形态规则,边界清楚,包膜完整,增厚0.5cm,其内可见大小不等的液性暗区反射,直径约1.0cm~6.6cm,部分腔内可见不规则的增强回声。余处肝脏组织回声均质未见占位性病变。胆囊形态大小正常,囊壁厚0.4cm,囊后壁可见不规则的中等度回声及多个光斑反射无声影,胆总管不扩张。胰腺、脾脏等未见异常。诊断:肝包虫病、胆囊内包虫病。建议患者在我院外科手术治疗,经外科手术证实为肝包虫病、胆囊内包虫病。

    讨论:包虫病或称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是人感染细粒棘球蚴绦虫的幼虫(棘球蚴)所致的寄生虫病。在我国西北各省、新疆、内蒙古、西藏等地区发病率相当高,是牧区的一种常见病,而四川北部地区较为罕见。在川北地区患发该病的患者多有去新疆、青海、西藏等牧区居住历史,有与狗、羊等密切接触史。肝包虫病占全身包虫病的72%,单独肝包虫病达77%,其次是肺包虫、脑包虫病等,并发胆囊包虫病国内报道不多。门静脉右枝较左枝粗直,故肝包虫病多位于右叶,且多表现;位于左叶的仅占25%,但体征出现早,且较显著。此病在发病初期10cm以下一般无明显症状,囊肿巨大压迫周围脏器,可出现消化道症状,如上腹饱胀,食欲不振等。压迫胆道,出现黄疸,压迫门静脉系统出现脾大、腹水。当肿块向上发展,压迫胸腔时,可出现反应性胸腔积液、肺不张等。超声声像图表现特点:肝脏增大,在肝内出现无回声液性暗区,其中单囊型:壁厚呈双层,组织外层光滑,内层欠整齐,常有细粒状回声,大的囊腔内发现多数小囊肿或分隔结构,小囊肿呈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亦称“囊中囊”,子囊与子囊之间常见少许强回声实质间质成份,囊壁可见部份钙化。类实质型:这就需与肝癌等肝实质肿块进行鉴别。

    超声检查对包虫囊肿的大小、形态、囊壁厚度、单发或多发、病灶定位,以及与之相似病变的鉴别诊断较为满意,准确率可达97.2%,应作为诊断本病的首选方法。(收稿日期:1999-03-02),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