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齐鲁医学杂志》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224572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20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齐鲁医学杂志》 1999年第2期
     作者:车承学 薛成江 陈锡起

    单位: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人民医院外科(青岛 266555)

    关键词:脑;创伤和损伤;低温,人工;治疗学

    齐鲁医学杂志/990218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类号 R651.1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体温控制在33~35℃的亚低温时能有效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及脑的继发性损害,显著降低病死率。我科于1997~1998年对2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进行了亚低温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中,男15例,女5例;年龄18~60岁,平均35.4岁。其中脑挫裂伤6例,硬膜下血肿4例,脑内血肿3例,硬膜外血肿5例,弥漫性轴索损伤(DAI)1例,原发性脑干损伤1例。所有病人均在24h内入院,GCS评分均≤8分。
, 百拇医药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人均行CT检查。需手术或有并发症者在手术及处理并发症后行亚低温治疗,不需要手术者直接进行亚低温治疗。采用GL-医用降温床(上海金利湾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进行全身降温,使体温降至33~35℃.病人均行气管切开及呼吸机(EVITA-2CAP型,德国Drager公司生产)辅助呼吸,同时给予冬眠肌松合剂持续静滴。冬眠肌松合剂成分:生理盐水500mL+氯丙嗪100mg+异丙嗪100mg+卡肌宁400mg.冬眠肌松合剂用量及速度根据病人体温、血压、心率、自主呼吸、肌张力及寒战反应等调节。输液速度用输液泵(STC-508型,日本TER-UMO公司生产)严格控制。亚低温治疗时间3~9d,当病人颅内压正常时,利用自动温控系统每6h复温1℃,使病人体温缓慢复温至36.5~37.0℃.治疗过程中配合其他常规治疗。在施行亚低温治疗时连续以监护仪监测病人生命体征,以颅压仪连续监测颅内压,定期检查血气分析、血糖及电解质。

    1.3 治疗结果
, 百拇医药
    施行亚低温治疗前颅内压为(3.65±2.04)kPa,治疗后第2天颅内压为(3.45±0.27)kPa,第4天为(3.00±0.24)kPa,第7天为(2.50±0.21)kPa,均较我院以往未施行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时的资料平均值低约1.3kPa.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心动过缓或心动过速,血压过低或过高表现。血糖治疗后2d为(10.0±2.1)mmol/L,治疗后4d为(7.2±3.0)mmol/L,治疗后7d为(5.8±1.3)mmol/L.脑脊液和血中乳酸含量降低。电解质无明显变化。20例病人经亚低温治疗后死亡5例,存活15例,存活率为75%,高于我院以往重型颅脑损伤的存活率(53.5%).

    2 讨论

    亚低温治疗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颅内压,增加其脑组织的供血供氧,抑制伤后早期出现高血糖,降低病死率。其机制为:①有效降低颅内压及增加脑灌注压,减少乳酸堆积,增加脑组织氧分压,改善脑组织代谢。②保护血-脑脊液屏障,减轻脑水肿的发生及发展〔1〕。③抑制内源性毒性产物对脑组织细胞的损害,减少神经细胞钙逆流,阻断钙超载所致细胞损害。④减少脑细胞结构蛋白破坏,促进脑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恢复。

    本文结果表明,亚低温是目前对重型颅脑损伤的一种有效、合理、安全的治疗方法,且无任何严重并发症。但在施行治疗时应注意如下事项:①缓慢复温,以减少低血钾及低血容量休克的发生;②防止反跳性血钾升高,须严密监测血钾浓度,缓慢复温可有效防止反跳性高钾血症;③加强呼吸道护理,正确调整肌松冬眠合剂用量和速度。

    参考文献

    1 江基宪,朱 诚,张光霁,等.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疗效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7,13(5):318

    (1999-03-01收稿 1999-05-04修回),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