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齐鲁医学杂志》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224581
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口服降糖药的护理
http://www.100md.com 《齐鲁医学杂志》 1999年第2期
     作者:胡新林 车淑玉

    单位: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青岛 266003) 胡新林 内分泌科 车淑玉 住院处

    关键词: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老年人;药物治疗;护理

    齐鲁医学杂志/990252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类号 R473.5

    口服降糖药是大多数2型糖尿病病人的主要治疗方法。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减退、并发症多等特点,选择适宜的降糖药并使之有效发挥降糖作用是治疗的关键。护士是临床用药的实施者和指导者,因此,护理工作在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口服降糖药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 老年糖尿病病人的特点

    1.1 病变广泛,服药种类多
, http://www.100md.com
    糖尿病病人由于“糖毒”作用和脂质代谢紊乱,常合并全身大、中、小及微血管病变,加之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而导致多脏器功能异常。所以,老年糖尿病病人,除了口服降糖药外,还要服用一些降血脂、降血压及改善微循环等作用的药物,使口服药的数量和种类明显增多。因每一种药物均有其独特的药理特点和不可避免的副作用,故服药越多,药物毒性越大。

    1.2 消化系统功能改变,药物吸收不良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胃酸分泌减少,肠系膜血流量减少,胃肠蠕动减慢,从而影响药物在肠内的吸收。久患糖尿病的老年病人,在植物神经功能改变累及消化系统时,出现“胃瘫”,更加重了药物吸收不良或使一些在肠内吸收的药物吸收延迟。

    1.3 肾功能受损,药物排泄困难

    降糖药物多数经肝肾排泄。老年人肾脏体积缩小,肌酐清除率降低,药物排泄相对缓慢,易造成蓄积。尤其是糖尿病合并肾病时,致使药物的有害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而加重对肾脏的损害。
, 百拇医药
    1.4 血浆蛋白低,药物不良反应增多

    老年糖尿病病人合并肾脏病变时,从尿中排出的蛋白增多,使体内的血浆总蛋白和清蛋白更进一步降低。因此,进入体内的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降低,未结合的游离药物增多,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2 护理体会

    2.1 合理给药

    ①给药时间:这是决定降糖药物能否发挥良好降糖效果的重要因素。降糖药与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其作用机制及效能不同,有的必须在饭前服用,还有的可以在饭后或必须在进食时服用。②给药次数: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应根据其半衰期的长短决定给药的次数,以保持一定的血药浓度。③保证给药剂量准确:药物剂量是医生根据药物的药效和个体耐受性差异及病情的不同而确定的,但有的病人常根据自我感觉及药物说明书随意增减药物剂量,也有部分病人因记忆力减退及种种原因而漏服药物的情况。因此,护士必须严格执行医嘱,保证按时给药,服药到口。④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不合理的合并用药会因药物的相互作用而使毒性增加,疗效降低。如某些噻唑类利尿剂、糖皮质激素等,因抑制胰岛素的释放或抵抗胰岛素的作用而降低磺脲类的降糖药效。故服降糖药时,应避免与有配伍禁忌的药物同时服用。
, 百拇医药
    2.2 密切观察药物反应,防治副作用

    用药过程中,经常询问、观察病人,及早发现不良反应,报告医生,及时处理和调整治疗方案。磺脲类所致低血糖反应必须引起重视,因老年糖尿病多合并神经病变,低血糖反应常不典型,容易延误治疗致持久的低血糖引起脑血管意外等而危及生命。药物剂量过大、食量减少、剧烈活动、饮酒以及同时服用增强磺脲类降糖作用的药物如水杨酸制剂等是低血糖反应的诱发因素,应予避免。双胍类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饭后服用可减轻不适。另外,糖尿病合并肾病时,糖适平因不经肾脏排泄可予首选。

    2.3 加强用药宣教

    ①耐心说服病人接受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有的病人因缺乏对胰岛素的正确认识,当病情需要时,拒绝使用胰岛素,应向病人说明胰岛素治疗的目的及意义,使其积极主动地配合口服降糖药与注射胰岛素联合治疗。②指导病人遵医嘱连续用药,不可突然中断。少数病人因不能坚持长期治疗或过分相信偏方、气功的特殊功效,停用各种降糖药,随意进食,而诱发了多种并发症。③指导病人慎用补品、口服液、广告宣传的新药等。只有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对上述药物和补品的成分、用途等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应用方为安全。④坚持控制饮食,适量运动。因服用降糖药物仅是糖尿病综合治疗措施之一,系统全面的治疗是降糖治疗的宗旨。

    2.4 心理护理可为有效的治疗创造条件

    情绪的好坏与治疗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病人由于家庭、经济等因素,不能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这种情况下,即使最好的降糖药也达不到相应的效果。应努力做好病人及家属的思想工作,消除或减少不利于治疗的负性心理。

    (1998-07-23收稿 1999-05-19修回),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