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民间疗法》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229746
小针刀结合拔罐治疗冈下肌疼痛26例
http://www.100md.com 《中国民间疗法》 1999年第2期
     作者:吴惠明

    单位:浙江省温州市中医院,325000

    关键词:

    冈下肌疼痛临床并非少见 冈下肌疼痛临床并非少见,该病因冈下肌受急慢性损伤引起冈下肌支卡压所致,主要症状为冈下肌起止点处疼痛剧烈,上肢外展、内收、外旋活动受限。笔者近年来采用小针刀结合拔罐方法治疗该病,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中男性16例,女性10例;年龄45~64岁;病程1周~5个月。病变部位在左侧者17例,在右侧者9例;外伤所致者6例,劳损者17例,受寒者3例。

    治疗方法

    患者正坐,弯腰,两肘放于膝上,在冈下窝压痛最明显处以1%利多卡因进行局部浸润麻醉。进针刀,刀口线与冈下肌纤维走行方向平行刺入,直达骨面,针体与肩胛骨平面成90°角,先纵行后横行剥离,对粘连严重和广泛者用切开或通透剥离法。如痛点在肱骨大结节的冈下肌止点,患者坐位稍屈背,两上肢放于胸前桌上,在痛点处取两个进针点,两点按肌纤维方向排列,相距不过1cm,一点在肌腱上,一点在冈下肌腱下滑囊,切口线与冈下肌纤维平行,下点作切开剥离,术毕在各进针点周围以梅花针叩刺,再以投火法拔罐15分钟。上述治疗每7天进行1次。
, 百拇医药
    治疗效果

    疗效标准:治愈:症状全部消失,活动功能完全正常,恢复正常工作;显效:疼痛明显缓解,活动功能接近正常,能恢复原工作;好转:疼痛稍减轻,夜间尚有酸痛,活动功能有改善;无效:症状与体征均无改善。本组经1~3次治疗,治愈14例,显效8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84.6%。

    典型病例

    胡某,男,55岁,1997年10月21日初诊。患者诉左肩部疼痛2个月,左上肢不能外展、内收及外旋,夜间疼痛剧烈,难以入睡。曾口服止痛药,行局部封闭、针灸等治疗无效。诊见左冈下肌起点及肱骨头止点处均有明显压痛。按上法施治1次后疼痛缓解,夜间能入睡,1周后症状完全消失,上肢活动功能完全恢复,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体会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由外伤闪挫,局部瘀血,经络痹阻或由慢性劳损,耗伤正气,气虚则运血乏力,血滞成瘀;或气血亏虚,加之调摄不慎,睡而露肩,风寒湿邪侵袭,着于冈下肌,使经气不畅,壅塞作痛。现代医学认为该病多由肩胛上神经冈下肌支受卡压,并形成一个疼痛激发中心所致,而且由于外伤导致机体局部组织损伤,产生具有强烈直接致痛作用缓激肽,缓激肽还可使血管平滑肌收缩,血管通透性增加,形成组织水肿,组织间内压升高,压迫或牵拉感觉神经末梢,加剧疼痛。同时机体释放大量溶酶体酶,使组织细胞变性坏死。慢性劳损也使机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下降,而过多的氧自由基可使组织细胞坏死,坏死细胞可释放出组织胺、K+等致痛物质,同时机体为修复组织损伤而产生的组织细胞增生过程,又使组织相互粘连,进一步刺激神经末梢,产生疼痛。

    小针刀在进行松解或通透剥离时解除了冈下肌支卡压状态,破坏了疼痛激发中心,同时也切断了部分传导痛觉的细神经纤维,使疼痛信号不能向上传递,消除了因局部粘连所引起的对神经末梢的牵拉或卡压刺激。刺络拔罐又使缓激肽、组织胺、K+等致痛因子得以直接从皮肤排出,改善了局部微循环,恢复了局部组织细胞内环境的动态平衡,从根本上消除了引起疼痛的病理因素,达到了疏通经络,通则不痛的目的,因而可取得满意疗效。笔者认为该法简便易行,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收稿日期 1998-10-13),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