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民间疗法》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229751
浅谈固涩法的临床运用
http://www.100md.com 《中国民间疗法》 1999年第2期
     作者:高 扬 周玉琴 张艳文

    单位:黑龙江省讷河市中医院,161300

    关键词:

    一般来讲 一般来讲,固涩法多用于久病虚寒、滑脱不禁之证,其不仅能收敛气血津液的耗散而治标,同时由于气血津液的敛聚而起扶正治本的作用,只要临床上揆度病机,审证明确,均可取效。

    肺虚劳嗽 补肺固金

    例1,陈某,男,44岁,1997年10月14日初诊,有肺结核病 史十二年,经用西药抗结核治疗后,其结核有钙化,但咳遇劳即发。97年9月初,因工作烦劳太过,咳嗽剧烈,突然胸闷气急,不能转侧,当时经市人民医院X线检查,确诊为“自发性气胸”,经抽气减压等治疗一月,胸闷气急减轻,咳嗽仍频,严重时盗汗,X线检查胸腔仅有少量积气。出院后改为中药治疗。患者咳嗽气短,咯痰稀少,咳甚则出汗神疲乏力,语言低怯,面白少荣,舌质淡苔薄脉细弱,证属肺损之体,久咳气耗,上气虚馁,肺卫不固,治以补肺固金,益气敛肺。药用百合30g、沙参15g、白芨15g、白果10g、王味子10g、杏仁10g、陈皮15g、诃子10g、炙草7.5g,七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服用一周后,咳嗽气短逐渐好转,自汗得敛,精神转佳,予前方加黄芪50g、山药30g等益气之品继服半月咳嗽止,气短亦除,面色红润,精神振奋,X线复查除肺纹理略增粗外,余未见异常,为巩固疗效,以上方三剂继服,而后一直未再复发。
, http://www.100md.com
    按《难经.十四难》“肺者益其气”,本例患者肺虚劳嗽,治以补肺固金法,方以百合、沙参、杏仁、黄芪益肺气。白果、白芨、诃子、五味子敛肺气。

    胃热黑便 温中固涩

    例2,徐某,男,52岁,1997年3月18日初诊,胃脘疼痛已七年之久,当时经X线检查,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996年底,因胃脘嘈杂隐痛,大便色黑,经本地用黄芪建中汤、黄土汤等,大便潜血仍在(s3.gif (66 bytes))~(+),现面色欠荣,倦怠乏力,痛处喜按,头晕心悸,饮食欠佳,舌质淡苔薄脉细弱,证属脾胃虚寒。中阳不运,气不摄血,阴络受损,虽投温养益气,而阴络损伤不复,血仍下溢,不固其血,血无所附,而缠绵难复。治予益气摄血,温中固涩,药用党参15g、炙黄芪40g、炒白术10g、炒白芍15g、炮姜炭5g、炙草10g、白芨20g、三七粉5g(冲服)、乌贼骨15g、赤石脂25g。服药三剂后,黑便即止,大便潜血转阴,脘痛较缓。再以归脾汤加减调理20余天,脘痛消失,面色红润,精神振奋,到今未再复发。
, 百拇医药
    按:脾胃虚寒之胃痛,临床最为常见,尝用黄芪建中汤温养中焦,缓中止痛。然胃痛日久,阴络受损,脾失统摄,血从下溢,大便发黑,又考白芨性温,止血生肌。乌贼骨性微温而涩,功专收敛;三七苦温止血散瘀;赤石脂专入血分,收敛止血,对脘痛黑便可取收敛摄血之效。

    肾虚久泻 温肾涩肠

    例3,张某,女,65岁,1996年10月25日初诊,1994年夏天,因饮食不洁而暴泻虽经治瘥,但每因饮食不慎腹泻即作,腹痛悠悠,尤以晨间腹泻频繁,经服四神、痛泻要方等,初有小效,继则效逊,缠绵两年有余,颇以为苦。曾在市人民医院检查,诊为“慢性结肠炎”。患者神疲乏力,腹部畏寒,四肢欠温,脉沉而细,舌质淡苔薄白,良由泄泻日久,脾肾两虚,谷道滑利,不能固摄而致。拟温肾建脾,涩肠止泻,四神理中萸加味治疗,药用补骨脂30g、吴芋25g、炮姜10g、党参10g炒白术20g、炙草10g、赤石脂10g、煨木香10g、陈皮10g、五味子10g,服药三剂后,腹泻未作,腹痛亦缓,继服一周后大便正常,手足转温,精神转佳,原方去炮姜、赤石脂,加山药、扁豆、茯苓、苡仁之属,调理半月而停药,一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 http://www.100md.com
    按:汪昂云:“久泻则由命门火哀,不能青责脾胃,故大补下焦之阳,使火旺土强,则能制水而不复行矣。”本例患者始由暴泻,虽经治疗,脾气未复脾阳受损,迁延日久,病及于肾,谷道不固,故在温肾暖脾的基础上加用收敛固涩,标本同治而获效。

    气虚崩漏 补肾固涩

    例4,于某,女,38岁,1994年3月10日初诊:自1992年起,月经先年无定期,因无其它不适,亦未介意。1993年间一度血崩,当时经治疗而愈,以后每次行经尚不失其常度,唯逢经期辄头晕腰酸,倦怠乏力,平素白带甚多,并无腥臭。结婚十年,生育一胎,流产一次,1992年经县妇科检查子宫无器质性病变。近因辛劳过度,骤然下血如崩,注射黄体酮及止血药无效诊脉芤软,舌质淡白,自汗淋漓,气短懒言,面色t2.gif (76 bytes)白,精神委靡,乃由气血两亏,操劳过度,中气受损,肝脾统摄失职,损及冲任,以致崩中漏下。亟拟补气摄血,先塞其流。药用炙黄芪15g、太子参15g、炒白术15g、熟地30g、煅龙骨10g、煅牡蛎10g、枸杞子15g、陈棕炭15g、赤石脂25g、阿胶15g服二剂血崩即止,自汗亦敛。唯仍漏下淡红,淋漓不断,心悸怔忡,食欲不振,头晕眼花,精神委顿,改用益气养血法,方用归脾汤加杞子、炮姜炭、赤石脂、山萸肉、藕节等出入为方,服药20余剂,调治而愈。
, 百拇医药
    按:关于崩漏的治疗前人有塞流澄源,复旧等治法,并认为暴崩暴漏,宜温宜补;久崩久漏,宜清宜通。在临床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须根据具体脉证,灵活运用。本案崩中气脱,急当益气摄血,固涩滑脱。张锡纯谓:“山萸肉味酸性强,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王秉衡曰:“甘杞子味纯甘,色火赤,其质润,其味平……专补心血,非它药所能及”。故二味参以煅龙牡、赤石脂之收涩固脱,用于崩漏血脱,确具良效。

    应当指出,固涩法是固本的法则之一,用于正虚为主,而邪实为主者慎用。如热病汗多,痰饮喘咳,热痢初起,伤食泄泻,瘀血崩漏,湿热带下,均非固涩法所宜。正如《儒门事亲》所说:“当先论其本,以攻去其邪,不可执一以涩便为万全”,这就启示我们要严格掌握适应证,临证且要善于配伍,方能免实实之戒。

    (收稿日期1998-11-19),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