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蒿汤的抗炎镇痛作用
作者:朱 江 宋光明 苗得田 万宗明 蔡德海 丁全福
单位:武警医学院药理教研室(天津 300162)
关键词:茵陈蒿汤;抗炎;炎性渗出;组织肿胀;肉芽增生;镇痛
中草药/990220摘 要 用3.0和1.0 g浸膏/kg 2个剂量进行试验,探讨了茵陈蒿汤的抗炎镇痛效果。结果表明,茵陈蒿汤可显著抑制醋酸诱发血管通透性增加,高、低剂量的抑制率分别为41.2%和22.0%;显著抑制角叉菜所致大鼠足肿胀作用,最高抑制率分别为47.0%和45.5%;显著抑制棉球肉芽组织增生,抑制率分别为50.1%和13.7%;显著抑制醋酸诱发的小鼠扭体反应,抑制率分别为59.8%和37.5%。提示茵陈蒿汤有显著的抗炎镇痛作用。
茵陈蒿汤(ACTS)主要成分为茵阵、栀子和大黄等〔1〕。有清湿热、退黄疸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黄胆尿少、湿疮瘙痒及传染性肝炎〔2,3〕。但ACTS的抗炎镇痛作用未见报道。为指导和开发ACTS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我们对其进行了抗炎镇痛的药理实验。
, 百拇医药
1 材料
1.1 药品:茵陈蒿汤干浸膏由天津市药品检验所提供,配制方法:取茵陈600 g、栀子500 g和大黄200 g水提后浓缩得到干粉浸膏(4.19 g生药/g)。醋酸购于天津化学试剂一厂,批号97041;角叉菜胶美国Sigma公司,批号59C-0328;消炎痛购于天津医药公司;滂胺蓝由NACACAL TESQUE INC生产。
1.2 仪器:AT250十万分之一电子天平,由瑞士METTLER公司生产;721型分光光度计,上海第三分析仪器厂制造。
1.3 动物:健康Wistar雄性大鼠及昆明种小鼠,购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制品研究所,动物合格证号:医动字第01-3001。
2 方法与结果
2.1 对醋酸诱发血管通透性增高的作用〔4〕:选用雄性昆明种小鼠(20±2) g 40只,实验前禁食16 h(水禁水),随机分4组,高剂量组ig ACTS 3.0 g浸膏/kg,低剂量组ig 1.0 g浸膏/kg,对照组给生理盐水,阳性药为消炎痛,给药后40 min ,尾iv 2%滂胺蓝溶液0.1 mL/10 g,30 min后,ip 0.6%醋酸溶液0.1 mL/10 g,20 min后,脱颈椎处死小鼠,剪开腹部皮肤,用15 mL生理盐水分数次冲洗腹腔,收集洗涤液,用721型分光光度计在590 nm处比色,测定吸光度(A),求出增减百分率,并进行t检验。结果ig ACTS 3.0和1.0 g浸膏/kg,与对照组比较有剂量依赖性抑制醋酸诱发血管通透性增高的作用,抑制率分别为41.0%和22.0%,表明ACTS能显著抑制血管通透 性增高,结果见表1。
, 百拇医药
表1 茵陈蒿汤对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组别
剂量
例数
吸光度
抑制率
(g浸膏/kg)
(n)
±s
(%)
空白对照
-
10
0.135±0.035
, http://www.100md.com
茵陈蒿汤
3.0
10
0.079±0.014**
41
1.0
10
0.120±0.025*
22
消炎痛
0.01
10
, 百拇医药
0.075±0.021**
44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 **P<0.01
2.2 对角叉菜所致足肿胀的作用〔5,6〕:选用体重(180±20)g雄性大鼠28只,随机分4组,实验前禁食16 h(不禁水)。测定每鼠右后足周长作为基数,ip给药30 min后,大鼠右后足sc 1%角叉菜0.1 mL,分别于0.5、1.0、2.0、3.0、4.0、6.0 h测右后足周长,求出肿胀百分率(给药后值/给药前值),并进行t检验。结果ig ACTS 3.0和1.0 g浸膏/kg,可显著抑制角叉菜所致足肿胀的作用,在第4~6 h作用较强,最高抑制率可达47.0%和45.5%,但作用强度不如消炎痛,见表2。
表2 茵陈蒿汤对角叉菜诱发大鼠足肿胀的影响(
±s,n=7) 组别
, 百拇医药
剂量
(g浸膏/kg)
足肿胀(%)
0.5 h
1.0 h
2.0 h
3.0 h
4.0 h
6.0 h
模型组
-
120.3±7.2
122.8±7.9
, 百拇医药
129.4±7.9
137.3±11.0
146.2±11.6
167.8±13.5
茵陈蒿汤
3.0
114.9±9.7*
111.9±8.6*
110.8±6.5*
116.7±9.4**
125.0±11.8**
, 百拇医药
140.5±18.3**
1.0
119.0±5.6
120.9±5.9
121.0±4.1*
125.5±4.6*
137.9±11.8*
141.9±11.3**
消炎痛
0.01
112.9±13.0*
, 百拇医药
111.9±11.3**
111.8±12.9**
111.7±9.4**
114.3±13.7**
120.4±14.8**
与模型组比较:*P<0.05 **P<0.01
2.3 对棉球所致肉芽组织增生的作用〔5,6〕:选用体重(180±20)g雄性大鼠28只,随机分4组,实验前禁食16 h(不禁水)。乙醚浅麻醉,无菌条件下大鼠背部剃毛,70%乙醇及0.2%利凡诺消毒后,切开皮肤将已灭菌干燥的20 mg棉球植入背部皮下。术后当日给药,每日1次,连续7 d,第8日处死动物,剥离肉芽组织,滤纸吸干,烘箱干燥24 h后称重,比较各组肉芽组织重量,计算增加百分率及抑制率,并进行t检验。结果连续7 d ig ACTS 3.0 和1.0 g浸膏/kg,对棉球所致肉芽组织增生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50.1%和13.7%,见表3。说明长期口服ACTS对炎症晚期症状有抑制作用。
, http://www.100md.com
表3 茵陈蒿汤对棉球肉芽组织增生的影响 组别
剂量
例数
肉芽组织增生
抑制率
(g浸膏/kg)
(n)
(
±s,%)
(%)
模型组
-
, 百拇医药 7
225.0±39.7
茵陈蒿汤
3.0
7
161.9±24.3**
50.1
1.0
7
207.9±56.9
13.7
消炎痛
0.01
, 百拇医药
7
115.3±39.3**
88.0
与模型组比较:**P<0.013 讨论
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局部损伤的反应。在炎症的早期,这些炎症介质刺激血管,使血管扩张,血管内皮间隙扩大,血管壁通透性增强。血浆内的液体、蛋白质和白细胞等渗出到组织间隙,随着渗出的增加,造成组织肿胀,因此,炎性渗出组织肿胀是炎症早期的重要指标。在炎症晚期和慢性炎症期,由于巨嗜细胞和纤维母细胞等增生,形成肉芽组织〔7〕,我们用醋酸、角叉菜和棉球作为致炎因子,观察了ACTS对实验性渗出、肿胀、增生和疼痛的影响。
ACTS主要成分为茵陈蒿、栀子和大黄等。大黄属寒下药,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泻下和抗菌等功效〔8〕,对棉球所致肉芽组织增生有抑制作用,其中大黄生品的抑制率为37.5%;河套大黄连续3 d给药可显著抑制小鼠的实验性渗出,显著抑制醋酸诱发的小鼠扭体次数,其抑制率分别为52.6%和41.4%〔9,10〕;栀子属清热泻火药,有泻火除燥,消炎利胆等功用〔8〕。栀子甲醇提取物可显著抑制甲醛所致肉芽组织增生,对致炎后4~8 h的抑制率28.9%〔11〕;茵陈蒿属利水渗湿药,有清热利湿、利胆通黄等功效〔8〕,关于抗炎实验数据,国内未见报道。在ACTS的抗炎实验中,高剂量的ACTS对小鼠的毛细血管渗出抑制率为41.0%,由于给药时间短,效果不如单方大黄连续3 d给药的效果,高、低剂量的ACTS对角叉菜所致足肿胀的抑制作用在第4~6 h间最强,其抑制率分别为47.0%和45.5%,均优于文献中栀子的效果;高、低剂量的ACTS对棉球所致肉芽组织增生抑制率分别为50.1%和13.7%,其中高剂量组的效果优于大黄生品的作用;高、低剂量的ACTS对醋酸诱发的小鼠扭体反应抑制率分别为59.8%和37.5%,其中高剂量组的效果优于文献中大黄的作用。ACTS既可抑制炎症早期的水肿和渗出,又可抑制炎症晚期的组织增生和肉芽组织的形成,ACTS的抗炎效果在相同给药时间下,优于大黄或栀子;可能与复方之间的协同作用有关,ACTS的抗炎机制可能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有关,有报道ACTS可增加白细胞数,提高T细胞活性,特别是对免疫抑制机体的T细胞有促进转化作用 〔12〕 ,但更详细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百拇医药
*Address:Zghu Jiang,Department of Pharmacology,Medical College of CPAPF,Tianjin
参 考 文 献
[1] 朱 肃.谱济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2666
[2] 陈延光.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6,18(4):34
[3] 黄朝永,等.福建医药,1996,18(5):127
[4] 徐叔云,等.药理实验方法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533
[5] 李仪奎.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91:298、304、353
, http://www.100md.com
[6] Yukihiro Ozaki.Chem Pharm Bull,1992,40(4):954
[7] Oates J A, et al.N Engl J Med ,1988,319:689
[8] 李广勋,中药药理毒理与临床.天津:天津科技出版公司,1992:139、23、161
[9] 吴连英,等.中药通报,1985,10(6):258
[10] 李成林,等.中草药,1989,20(7):21
[11] 姚全胜,等.中国中药杂志,1991,16(8):489
[12] 肖彭年,等.中草药,1989,20(10):23
(1998-08-16收稿), 百拇医药
单位:武警医学院药理教研室(天津 300162)
关键词:茵陈蒿汤;抗炎;炎性渗出;组织肿胀;肉芽增生;镇痛
中草药/990220摘 要 用3.0和1.0 g浸膏/kg 2个剂量进行试验,探讨了茵陈蒿汤的抗炎镇痛效果。结果表明,茵陈蒿汤可显著抑制醋酸诱发血管通透性增加,高、低剂量的抑制率分别为41.2%和22.0%;显著抑制角叉菜所致大鼠足肿胀作用,最高抑制率分别为47.0%和45.5%;显著抑制棉球肉芽组织增生,抑制率分别为50.1%和13.7%;显著抑制醋酸诱发的小鼠扭体反应,抑制率分别为59.8%和37.5%。提示茵陈蒿汤有显著的抗炎镇痛作用。
茵陈蒿汤(ACTS)主要成分为茵阵、栀子和大黄等〔1〕。有清湿热、退黄疸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黄胆尿少、湿疮瘙痒及传染性肝炎〔2,3〕。但ACTS的抗炎镇痛作用未见报道。为指导和开发ACTS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我们对其进行了抗炎镇痛的药理实验。
, 百拇医药
1 材料
1.1 药品:茵陈蒿汤干浸膏由天津市药品检验所提供,配制方法:取茵陈600 g、栀子500 g和大黄200 g水提后浓缩得到干粉浸膏(4.19 g生药/g)。醋酸购于天津化学试剂一厂,批号97041;角叉菜胶美国Sigma公司,批号59C-0328;消炎痛购于天津医药公司;滂胺蓝由NACACAL TESQUE INC生产。
1.2 仪器:AT250十万分之一电子天平,由瑞士METTLER公司生产;721型分光光度计,上海第三分析仪器厂制造。
1.3 动物:健康Wistar雄性大鼠及昆明种小鼠,购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制品研究所,动物合格证号:医动字第01-3001。
2 方法与结果
2.1 对醋酸诱发血管通透性增高的作用〔4〕:选用雄性昆明种小鼠(20±2) g 40只,实验前禁食16 h(水禁水),随机分4组,高剂量组ig ACTS 3.0 g浸膏/kg,低剂量组ig 1.0 g浸膏/kg,对照组给生理盐水,阳性药为消炎痛,给药后40 min ,尾iv 2%滂胺蓝溶液0.1 mL/10 g,30 min后,ip 0.6%醋酸溶液0.1 mL/10 g,20 min后,脱颈椎处死小鼠,剪开腹部皮肤,用15 mL生理盐水分数次冲洗腹腔,收集洗涤液,用721型分光光度计在590 nm处比色,测定吸光度(A),求出增减百分率,并进行t检验。结果ig ACTS 3.0和1.0 g浸膏/kg,与对照组比较有剂量依赖性抑制醋酸诱发血管通透性增高的作用,抑制率分别为41.0%和22.0%,表明ACTS能显著抑制血管通透 性增高,结果见表1。
, 百拇医药
表1 茵陈蒿汤对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组别
剂量
例数
吸光度
抑制率
(g浸膏/kg)
(n)
(%)
空白对照
-
10
0.135±0.035
, http://www.100md.com
茵陈蒿汤
3.0
10
0.079±0.014**
41
1.0
10
0.120±0.025*
22
消炎痛
0.01
10
, 百拇医药
0.075±0.021**
44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 **P<0.01
2.2 对角叉菜所致足肿胀的作用〔5,6〕:选用体重(180±20)g雄性大鼠28只,随机分4组,实验前禁食16 h(不禁水)。测定每鼠右后足周长作为基数,ip给药30 min后,大鼠右后足sc 1%角叉菜0.1 mL,分别于0.5、1.0、2.0、3.0、4.0、6.0 h测右后足周长,求出肿胀百分率(给药后值/给药前值),并进行t检验。结果ig ACTS 3.0和1.0 g浸膏/kg,可显著抑制角叉菜所致足肿胀的作用,在第4~6 h作用较强,最高抑制率可达47.0%和45.5%,但作用强度不如消炎痛,见表2。
表2 茵陈蒿汤对角叉菜诱发大鼠足肿胀的影响(
, 百拇医药
剂量
(g浸膏/kg)
足肿胀(%)
0.5 h
1.0 h
2.0 h
3.0 h
4.0 h
6.0 h
模型组
-
120.3±7.2
122.8±7.9
, 百拇医药
129.4±7.9
137.3±11.0
146.2±11.6
167.8±13.5
茵陈蒿汤
3.0
114.9±9.7*
111.9±8.6*
110.8±6.5*
116.7±9.4**
125.0±11.8**
, 百拇医药
140.5±18.3**
1.0
119.0±5.6
120.9±5.9
121.0±4.1*
125.5±4.6*
137.9±11.8*
141.9±11.3**
消炎痛
0.01
112.9±13.0*
, 百拇医药
111.9±11.3**
111.8±12.9**
111.7±9.4**
114.3±13.7**
120.4±14.8**
与模型组比较:*P<0.05 **P<0.01
2.3 对棉球所致肉芽组织增生的作用〔5,6〕:选用体重(180±20)g雄性大鼠28只,随机分4组,实验前禁食16 h(不禁水)。乙醚浅麻醉,无菌条件下大鼠背部剃毛,70%乙醇及0.2%利凡诺消毒后,切开皮肤将已灭菌干燥的20 mg棉球植入背部皮下。术后当日给药,每日1次,连续7 d,第8日处死动物,剥离肉芽组织,滤纸吸干,烘箱干燥24 h后称重,比较各组肉芽组织重量,计算增加百分率及抑制率,并进行t检验。结果连续7 d ig ACTS 3.0 和1.0 g浸膏/kg,对棉球所致肉芽组织增生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50.1%和13.7%,见表3。说明长期口服ACTS对炎症晚期症状有抑制作用。
, http://www.100md.com
表3 茵陈蒿汤对棉球肉芽组织增生的影响 组别
剂量
例数
肉芽组织增生
抑制率
(g浸膏/kg)
(n)
(
(%)
模型组
-
, 百拇医药 7
225.0±39.7
茵陈蒿汤
3.0
7
161.9±24.3**
50.1
1.0
7
207.9±56.9
13.7
消炎痛
0.01
, 百拇医药
7
115.3±39.3**
88.0
与模型组比较:**P<0.013 讨论
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局部损伤的反应。在炎症的早期,这些炎症介质刺激血管,使血管扩张,血管内皮间隙扩大,血管壁通透性增强。血浆内的液体、蛋白质和白细胞等渗出到组织间隙,随着渗出的增加,造成组织肿胀,因此,炎性渗出组织肿胀是炎症早期的重要指标。在炎症晚期和慢性炎症期,由于巨嗜细胞和纤维母细胞等增生,形成肉芽组织〔7〕,我们用醋酸、角叉菜和棉球作为致炎因子,观察了ACTS对实验性渗出、肿胀、增生和疼痛的影响。
ACTS主要成分为茵陈蒿、栀子和大黄等。大黄属寒下药,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泻下和抗菌等功效〔8〕,对棉球所致肉芽组织增生有抑制作用,其中大黄生品的抑制率为37.5%;河套大黄连续3 d给药可显著抑制小鼠的实验性渗出,显著抑制醋酸诱发的小鼠扭体次数,其抑制率分别为52.6%和41.4%〔9,10〕;栀子属清热泻火药,有泻火除燥,消炎利胆等功用〔8〕。栀子甲醇提取物可显著抑制甲醛所致肉芽组织增生,对致炎后4~8 h的抑制率28.9%〔11〕;茵陈蒿属利水渗湿药,有清热利湿、利胆通黄等功效〔8〕,关于抗炎实验数据,国内未见报道。在ACTS的抗炎实验中,高剂量的ACTS对小鼠的毛细血管渗出抑制率为41.0%,由于给药时间短,效果不如单方大黄连续3 d给药的效果,高、低剂量的ACTS对角叉菜所致足肿胀的抑制作用在第4~6 h间最强,其抑制率分别为47.0%和45.5%,均优于文献中栀子的效果;高、低剂量的ACTS对棉球所致肉芽组织增生抑制率分别为50.1%和13.7%,其中高剂量组的效果优于大黄生品的作用;高、低剂量的ACTS对醋酸诱发的小鼠扭体反应抑制率分别为59.8%和37.5%,其中高剂量组的效果优于文献中大黄的作用。ACTS既可抑制炎症早期的水肿和渗出,又可抑制炎症晚期的组织增生和肉芽组织的形成,ACTS的抗炎效果在相同给药时间下,优于大黄或栀子;可能与复方之间的协同作用有关,ACTS的抗炎机制可能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有关,有报道ACTS可增加白细胞数,提高T细胞活性,特别是对免疫抑制机体的T细胞有促进转化作用 〔12〕 ,但更详细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百拇医药
*Address:Zghu Jiang,Department of Pharmacology,Medical College of CPAPF,Tianjin
参 考 文 献
[1] 朱 肃.谱济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2666
[2] 陈延光.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6,18(4):34
[3] 黄朝永,等.福建医药,1996,18(5):127
[4] 徐叔云,等.药理实验方法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533
[5] 李仪奎.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91:298、304、353
, http://www.100md.com
[6] Yukihiro Ozaki.Chem Pharm Bull,1992,40(4):954
[7] Oates J A, et al.N Engl J Med ,1988,319:689
[8] 李广勋,中药药理毒理与临床.天津:天津科技出版公司,1992:139、23、161
[9] 吴连英,等.中药通报,1985,10(6):258
[10] 李成林,等.中草药,1989,20(7):21
[11] 姚全胜,等.中国中药杂志,1991,16(8):489
[12] 肖彭年,等.中草药,1989,20(10):23
(1998-08-16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