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循环杂志》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239108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摘要)
http://www.100md.com 《中国循环杂志》 1999年第2期
     作者:韩育宁 郭德和 刘燕萍 万荣华

    单位:

    关键词:

    中国循环杂志990222 自1984年~1997年4月间我们对2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进行了外科治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3例患者均为自身瓣膜感染,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7~57岁(27.9±12.6岁)。病程3天~52周(15.5±15.0周)。累及主动脉瓣12例,二尖瓣6例,三尖瓣3例,肺动脉瓣2例(其中主动脉瓣、二尖瓣同时受累2例)。13例合并基础心脏病变(57%)。6例血培养阳性,其中1994年前4例,为草绿色链球菌,对青霉素、庆大霉素和氨苄青霉素敏感;1994年以后2例,1例为草绿色链球菌,对头孢哌酮钠(先锋必)、头孢氨苄、氨苄青霉素和庆大霉素敏感;1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仅对头孢哌酮钠敏感。1例赘生物培养阳性,仅对头孢哌酮钠敏感。

    明确诊断的病例给予强有力的术前抗感染治疗。1994年前主要用青霉素每日1 440~2 880万单位,3天后无效者改用氨苄青霉素每日12 g。体温正常1~3个月后手术,此间青霉素每日160万单位肌肉注射。1994年以后主要用头孢氨苄每日12~18 g,仅对头孢哌酮钠敏感者每日8 g。静脉应用以上抗生素期间均同时用庆大霉素32万单位和甲硝唑1 g,1~2周内手术。主动脉瓣、二尖瓣受累的病例行瓣膜替换术,共置入机械瓣膜20个,以prolene线连续缝合,瓣环薄弱者衬以心包片加强。1例二尖瓣替换者保留小瓣结构。三尖瓣及肺动脉赘生物锐性剔除。所有病例以1%碘伏溶液反复擦拭创面。术后主要是加强抗感染治疗,体温正常后继续静脉应用抗生素10~15天。

    本组死亡1例(4.3%)。22例随访4个月~13年,无复发和晚期死亡。心功能Ⅰ~Ⅱ级者21例(90.0%),Ⅲ级者1例(4.3%)。

    2 讨论

    基础心血管疾病的血液动力学改变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提供了易患部位,因此先天性心脏病应早期手术。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手术时机,1994年前我们主要根据感染情况决定;1994年起,我们对明确诊断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主要根据心功能情况决定手术时机,体温恢复时间与1994年前无明显差别,但术后心功能支持及心功能恢复较1994年前满意。本组置入20个单叶机械瓣,无心内感染及瓣周漏出现,说明这种瓣膜在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心脏置入瓣膜连续缝合具有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心内异物,便于下瓣的优点。对于瓣环薄弱或瓣环受累者可衬以自体心包片,同时可以遮盖人工瓣环材料,减少感染机会。多数学者主张切除感染的瓣膜以防复发。我们对三尖瓣、肺动脉赘生物进行剔除、清创,1例二尖瓣置换保留了小瓣而无再感染,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也并未见明显延长。这可能显示了瓣膜修复成形在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方面的应用价值及美好前景。

    (收稿:1998-04-27 修回:1998-10-22),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