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252108
中国青年男性全血比粘度参考值与海拔高度的曲线模型分析
http://www.100md.com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9年第2期
     作者:葛淼 靳秀婵 路春爱 章小华 黄萍 殷淑燕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陕西 西安 710062

    关键词:全血比粘度;参考值;海拔高度;回归分析;血液流变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990229 摘 要: 目的:为制定中国青年男性全血比粘度参考值的统一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了中国117个单位用毛细管法测定的7400例健康青年男性全血比粘度参考值,用曲线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其与海拔高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随着海拔高度的逐渐增大,青年男性全血比粘度参考值按指定数律也在逐渐的增大,相关性很显著(r=0.916);推导出了一个曲线回归模型()=4.311.00137X±1.46。结论:假如知道了中国某地的海拔高度,就可以用回归模型估算该地区青年男性全血比粘度参考值;依据青年男性全血比粘度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依赖关系把中国分为青藏区、中部区、东部区。
, http://www.100md.com
    关 键 词: 全血比粘度;参考值;海拔高度;回归分析;血液流变学

    中图分类号: R188;R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668(1999)02-0058-03

    目前,国内外缺乏血液流变学指标值的统一标准,这严重影响了临床和科研成果的准确性及可比性。全血比粘度是血液流变学的一个重要指标,研究发现,全血比粘度与海拔高度密切相关。为制定中国青年男性全血比粘度参考值的统一标准提供科学依据,许多单位和个人对本地区青年男性的全血比粘度参考值进行了测定[1~32]。但是,对其参考值与海拔高度的的曲线回归分析,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我们运用相关分析和曲线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中国各地用毛细管法测定的健康青年男性全血比粘度参考值与海拔高度的关系,发现确有一定的规律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 http://www.100md.com     1.1 全血比参考值

    收集了中国117个市(县)级医院和有关研究单位及高等院校测定的年龄在18~25岁之间的7400例健康青年男性全血比粘度参考值。这些单位分布在中国的31个省、市、自治区,台湾省的资料欠缺。其中,东部平原地区的资料多于西部高原地区的资料。本文收集的是用毛细管式粘度计测定的全血比粘度参考值,测定的温度条件是25℃[33]

    1.2 海拔高度

    海拔高度取材于有关地理著作和辞典[34~35],海拔高度指由平均海水面起算的地面某点高度,单位用米(m)。

    1.3 相关分析

    运用相关分析[36]计算出青年男性全血比粘度参考值与海拔高度(X)曲0.916。运用相关分析计算出青年男性全血比粘度参考值与海拔高度(X)直线回归的相关系数(r)是:r=0.907。自由度n=117-2=115,查表得相关系数临界值r0.01=0.243。因此,不但R>0.243,而且R>r。所以,不但曲线回归的相关性是很显著的,而且曲线回归的相关性大于直线回归。
, http://www.100md.com
    1.4 回归分析

    运用曲线回归分析的方法,推导了中国青年男性全血比粘度参考值与海拔高度之间的曲线回归模型:()=4.311.00137X±1.46

    在以上的回归模型中,()是中国青年男性全血比粘度参考值,X是海拔高度(m),1.46是1.96剩余标准差的值[37]

    2 结果与讨论

    2.1 结果分析

    从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随着海拔高度(X)的逐渐增大,青年男性的全血比粘度参考值按指数律也在逐渐的增大,相关性十分显著。其机理为:随着海拔高度的逐渐增大,空气逐渐稀薄,氧含量逐渐减小,机体为了适应缺氧的环境,血液中的红细胞数代偿性地逐渐增加,导致全血比粘度参考值按指数律在逐渐增大[38]
, http://www.100md.com
    如果知道了中国某地的海拔高度(X),就可以用回归模型来估算这一地区的青年男性全血比粘度参考值。例如,已知北京的海拔高度是31.2m,用回归模型计算得:

    ()=4.311.00013731.2±1.46=4.33±1.46。

    因此,北京的青年男性全血比粘度参考值根据回归模型估算为4.33±1.46。

    4 地域分区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依据中国青年男性全血比粘度参考值与海拔高度之间关系的依赖性,将中国划分为青藏区、中部区和东部区3区(见图1)。青藏区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海拔多在4000m以上,以拉萨为代表(其海拔高度为3658.0m),用回归模型估算的青年男性全比粘度参考值为7.11±1.46;中部区包括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甘肃省、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和山西省,海拔多在1000~2000m之间,以银川为代表,(其海拔高度为1111.5m),用回归模型估算的青年男性全比粘度参考值为5.02±1.46;东部区主要是丘陵和平原交错的地区,包括台湾省、海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海拔多在500m以下,以北京为代表(其海拔高度为31.2m),用回归模型估算的青年男性全血比粘度参考值为4.33±1.46。
, 百拇医药
    图1 中国青年男性全血比粘度参考值中国地域分区图

    5 致谢

    孙志新、李卫兵、张凤朝、唐卫农、许维勤、周颖、杨泽君、钱开伟、杨洁、祖仁生、朱大峥、沈凤安、王亚章、张西洲、秦任甲、詹斌如、柯淑云等同志提供了资料,特此致谢。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71007)

    作者简介:葛淼,男,1960年1月生;副教授;地理专业;研究方向:医学地理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锦德,冯云璋.平原人急进高原血液流变学的某些变化.临床检验杂志,1992,10(2):95

    2 孙志新,恽寿全,潘卫红.高原地区正常人血液流变学的初步观察.青海医药,1981,(6):3
, http://www.100md.com
    3 孙志新,恽寿全,潘卫红.浙江杭州地区与青海甘德地区的居民血液流变学的对比观察.青海医药,1984,(增刊):24

    4 孙志新,恽寿全,潘卫红.4080米世移居不同年龄性别的血液流变学分析.青海医药,1983,(增刊):61

    5 施荣俊.青海3200米地区117例血液流变学观察.青海医药,1984,(增刊):28

    6 李应权,张良英,李美英,等.血液流变学十项检测指标正常值测定.西南部队医药,1991,19(1):61

    7 徐章,白中华,肖泽方,等.十个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测定及正常值.云南医药,1988,(5):271

    8 蒙秋锁,洪顺儿.西安地区健康人七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正常值及其实用意义.西安医学院学报,1985,6(1):45
, http://www.100md.com
    9 董佑忠.300例健康人血液流变学正常值及其有关问题的分析研究.贵州医药,1982,(6):9

    10 盛筠,田彦斌.牡丹江地区健康人体外血栓形成及血液流变学检查的正常值.上海医学检验杂志,1991,6(1):96

    11 孙志新,恽寿全,潘卫红,等.西宁、杭州两地老人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及其与中青年的比较.高原医学杂志,1994,4(4):7

    12 张瑞祥,孔繁建,文绍敦,等.海拔4800米居民左心功能与血液粘度的关系.青海医药杂志,1988,(增刊):41

    13 燕守桂,张致浩,漆俊德,等.高海拔地区长期移居者返回低海拔地区后的再适应—血液流变学动态分析.青海医药杂志,1988,(增刊):30

    14 促世祥.不同海拔地区3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动态观察.高原医学杂志,1995,5(2):62
, 百拇医药
    15 施永德,郑志学,梁子均,等.年龄与血液流变学关系的探讨.老年学杂志,1988,8(4):241

    16 王天佑,李江滨,殷长宁,等.石河子地区正常人血液流变学观察.石河子医学院学报,1989,11(1):23

    17 甘伟孝,范玉祥,张西洲,等.海拔3800~5400m及进驻高原不同时间血液流变学对比分析.兰后卫生,1989,10(4):9

    18 甘伟孝,范玉祥,张西洲,等.进驻3.8~5.4km高原的人员不同时间血液流变学的变化.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1990,6(1):94

    19 赵永吉,李宏,冯永章,等.高原健康人和慢阻肺1019例血液流变学临床调查研究报告.兰后卫生,1987,8(2):1

    20 陈仲文,陈爱华,杨翔云.100例男性青年血液流变学观察部分参数测定.临床内科杂志,1987,4(4):32
, 百拇医药
    21 张西洲,张新宇,何富文,等.不同海拔高度居住1年血液流变性和微循环的变化.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1996,12(4):297

    22 刘晓凌,王菁,荣小玲,等.血液流变学检查及其临床意义(附406例正常值调查).湖北科技情报.医药卫生分册,1984,2(1):3

    23 赵凤儒,刘春香,余明芳.重庆地区健康成人血液流变学几项指标的测定.重庆医药,1987,16(1):4

    24 叶润茂,马保生.54例健康老年教师血液动力流变学观察.中国校医,1995,9(5):396

    25 张瑞祥,白宝成,李鹏图,等.达日地区(海拔3968米)血液流变学315例观察.青海医学院学报,1982,(1):143

    26 杨春,许汉林,雷一凡,等.汉中地区1000名正常人血流流变学检测参考值调查报告.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1992,2(2):23
, 百拇医药
    27 许维勤,孟宪君.344例健康人血液流变学指标正常值测定.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1993,3(1):32

    28 许淑华,李坚,张松岩,等.哈市男女不同年龄血液流变学正常值调查.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1994,(增刊):94

    29 张西洲,何富文.高海拔地区剧烈运动前后RBC-SOD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1996,6(1):41

    30 何富文,张新宇,张西洲,等.高原适应性训练和连续登高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1997,7(1):52

    31 仲世祥.不同海拔的3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动态观察.微循环技术杂志,1995,3(3):176

    32 杨春娥,杨昆,邱向红.哈尔滨地区健康人血液流变学正常值.现代临床医学进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05
, http://www.100md.com
    33 范家骏,赵国欣,何作云,等.血液流变学基础与临床.西安:陕西科学出版社,1995.44

    34 阎崇年,颜吉鹤,宋俊岭,等.中国市县大辞典.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

    35 赵济,陈永文,韩渊丰,等.中国自然地理.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1

    36 张超,杨秉赓.计量地理学基础.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86

    37 周士楷,严曰树,杨天忠,等.卫生统计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29

    38 葛淼.中国中青年女性红细胞比容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一元回归分析.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1(3):45

    (收稿日期:1999-02-24), http://www.100md.com